|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寻觅王维千年的足迹
(2019.11.27.交大讲座)
张效东
因了研究王维,使我有缘荣幸地登上了高校讲坛。今晚来了这么多人,看到这么多人热爱王维,令人欣慰和兴奋。今晚的讲座,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辋川,走近王维,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可知可感的王维。
王维隐居辋川的缘由
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在美丽的蓝田辋川隐居了14年,并和他的母亲一起长眠在辋川的青山绿水之间,于是,这位伟大诗人就和蓝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标杆人物。他精通诗、画和书法,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笃信佛教,有一部著名的佛经叫维摩诘经,他把这三个字全拿来做自己的名字,名维,字摩诘,从而被称为诗佛而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三而立。他祖籍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运城),成年后举家搬离了山西。他一生住过六七个地方,但最长的是蓝田辋川,并在辋川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文化遗产。叶落归根,终葬辋川,可以说王维把蓝田认做了他的故乡,蓝田人民也理所当然地地把王维当做是蓝田人。
那么,王维为什么要来辋川隐居呢?
旧时,文人隐逸是一种风尚,有的隐居不仕,有的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王维属于后一种。他一面在朝廷为官,又来蓝田过山居生活,避世禅修,优游山水,从天宝初年到安史之乱结束,前后共14年。那时,朝廷官员文士大都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那为什么王维要到远离长安的辋川隐居呢?
一般说法主要因了辋川风景优美,其实是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的。辋川距离长安较远,路途也不便。来辋川前一两年王维还曾在长安城南终南山短时期隐居过。那为什么王维要舍近求远,专门幽居在辋川呢?这要从开元名相张九龄说起。开元后期,随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邪恶势力把持朝政,为开元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宰相张九龄被排挤罢相,朝政由明转暗。向为张九龄赏识器重的王维,悲观,失望,但又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正直而又软弱的王维,选择了远祸洁身,于是就寻觅了既能远离奸佞势力而又能维持上班拿工资的的辋川(王维不像孟浩然有雄厚祖业的支撑,还要养活老母,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需要照看,离长安不远不近的辋川是当然的选择)。
王维辋川隐居生活
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起,到唐肃宗上元元年(758)止,王维在辋川隐居前后共14年,是王维一生中五次隐居的最后一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正式隐居。
王维卜筑辋川别业后,仍然在朝廷担任左补阙、库部郎中等侍从闲职。素有林泉之癖的王维,过着有事上朝办公,朝廷无事或旬休日在别业休闲的亦官亦隐、啸傲山林的生活。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旧唐书说他俩经常“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期间较长时间离开辋川有两次:天宝四载春至五载春末,奉旨视察塞北榆林、新秦二郡;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俘拘于洛阳,到次年九月官军收复长安,王维被宥罪从轻发落,至年底回到辋川。而完全性幽居辋川,则是天宝九载到十一载母丧丁忧、离官回辋川庐墓守孝这两年多时间。从王维写于这期间的诗《酬诸公见过》记述的情况看,这是一段如躬耕农夫般的生活,自耕自食,还得交税。他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别业陈设简陋,招待来访诸公的也是别业自产的瓜枣。这种状况,首先是“丁忧”生活从简从陋的古俗,当然也和安贫尚简的隐逸风尚、清心寡欲的禅修生活方式有关。
安史之乱中,王维为叛军所俘并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定罪处罚时,王维因拘洛阳时写过一首不满安禄山、怀念唐王室的《凝碧池》诗,加之其弟王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和崔圆等重臣保赦,故被免罪从轻发落,官职先降后升,直至做到正四品下的尚书右丞。但经此遭遇,王维陷入了强烈的负罪感,对自己附逆失节痛心疾首,退朝后焚香独坐,禅诵悔过,再也没有回辋川悠游山水的闲情逸致了。乾元元年(758),晚境多病心惭的王维,为肃宗上《请施庄为寺表》,将其和其母在辋川的居所捐为佛寺(初名清源寺,后更名鹿苑寺)。3年后的上元二年(761),61岁的王维去世。根据他的志趣,被安葬于辋川青山绿水之间。王维自幼离家,诗文中对山西故家绝少提及,辋川实际成了他名副其实的故乡,终葬辋川,是对辋川山水生死相依情感的反映。
三、王维辋川文化遗产
1、王维辋川诗
古人有云,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唐时的辋川,山谷间有一面大湖,湖光山色,风光旖旎,被称作是长安东南终南山的一颗明珠。王维一旦离开黑暗污浊的长安官场,就把全部的感情倾注在辋川美丽的画山秀水之间。那里每一方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片风景,都寄托了他的诗情画意。他用画家的眼睛去捕捉山川的美景,用音乐家的耳朵去悉听大自然的优美旋律,创作了几十首描写辋川山水景色和农家田园生活的诗篇。其中与好友裴迪以辋川二十景为题材各写的20首同题唱和诗,编成了《辋川集》。这些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堪称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巅峰之作。这些诗赋予各个景点以深沉浓郁的思想情感,由报国无门的悲郁之情转为澹远超脱之情,再由澹远宁静的超俗之情回归到至禅至佛的无我境界。字里行间,深沉地埋藏着诗人的高洁理想,艺术上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其中不少篇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卓绝千古的名篇佳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值得一提的是,王维在辋川还留下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被认为是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经典优美的散文,习主席17年春节团拜会祝词中还引用了其中的名句“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王维辋川诗的卓越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乃至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建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王维《辋川图》
王维能诗善画,被誉为南宗画祖和中国文人画第一人。他的山水画在意境、构思、落笔、着墨等方面,都受到他诗的影响,使画面充满了清新恬静的诗一般意境和情趣。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辋川图》是王维以辋川二十景为蓝本创作的巨幅壁画,是王维山水画中最享盛誉之作。此画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 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辋川图》历代为世所重,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很多古书中记载有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看《辋川图》后迁延多日肠疾竟不治而愈的传奇故事。
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在汝南郡做学官,夏日患肠疾卧床不起,迁延不愈。朋友高符仲携来王维《辋川图》说:“阅此可以愈疾。”秦少游枕上观图,爱不释卷,恍然若偕摩诘神游辋川,感到极大的兴奋和愉悦,痼疾居然数日而愈。正是王维《辋川图》美妙的艺术境界带给人的极大的愉悦感受创造了这一传奇趣闻。这件事也被作为王维诗画无穷魅力的证明被后人传颂着。王维的《辋川图》,后世临摹者,代有名人名作。
3、王维辋川生活的标本意义
王维在唐王朝矛盾斗争日趋尖锐的情况下,退居辋川,过着远离政治漩涡而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这固然有迫不得已消极应对的一面,但也有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追求高尚的精神,致力于艺术创造,塑造完美的艺术自我的积极的一面。他创作的许多描写清新田园风光和表现劳动人民淳朴风尚的作品,也有从另一面间接地否定社会黑暗的进步作用。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吴相洲说过:“(王维)是盛唐文化的一种类型,一个标本。他标举的生活方式,他揭示的人生意义,对指导今人生活很有意义。他时刻提醒人们回到生活本真。他是闲适生活的倡导者,王维对生命的体验值得现代人借鉴。”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的当今社会,如何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淡定,给心灵一片宁静的净土,王维的辋川生活样板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所以有人称辋川为王维的精神家园。在推进蓝田社会发展和进步事业中,我们县提出了建设“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的目标口号,号召大力弘扬王维辋川诗画回归自然、清新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人民大众抵制低级、卑俗、浮躁的不良习气,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从王维辋川文化中寻找营养和典范,把蕴含其中的崇尚自然、闲适恬淡的理念同我县打造生态慢城的目标相融合,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文化滋养。
王维辋川文化研究成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开发,文化要先行。乘着蓝田全域旅游开发的东风,我和我的团队从2015国庆后开始,倾力于王维辋川文化研究,至今已4年多了。去年成立了学术研究机构“蓝田县王维 / 四吕文化研究会,聘请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等全国王维研究的权威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编辑出版了泛学术期刊《蓝田文化研究》,召开了王维四吕文化旅游开发高层专家研究会。经过四年来团队的一致努力,对王维辋川文化基本摸清了底子、理清了脉络,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拿出了一批文字成果。在长期深入王维别业遗址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多方搜集、钻研、整理历史文献和古籍资料,完成了《王维辋川文化调查》《王维及其母崔氏墓葬调查》等数万字的调查报告,撰写了《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考辨》《王维辋川庄考辨》《王维隐居辋川时间问题》等论文,完成了两《唐书?王维传》、《辋川集》诗40首、《山中与裴秀才迪》一文等古典文献的现代汉语翻译和唐以后历代辋川诗的辑注,整理了王维隐居辋川的史实轶事12则,民间传说3则,初步完成了王维辋川文化的挖掘总结的文字工作(一次给一个开发商一晚上拿出了10万字的成套资料)。
2、找到了王维墓的所在。关于王维墓,《新唐书》有“(王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的明确记载。但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王维墓已不知所在,《辋川志》、明清古人游记、新旧《蓝田县志》及1988年、2009年两次文物普查等文献资料,对于王维墓确址的记述,指东指西,非常混乱,或含糊不清,或相互矛盾。令人莫衷一是,王维墓成了历史谜团。而王维墓是打造王维纪念馆的重要遗迹。 这几年,我们几十次深入遗址区考察走访了数百名当地群众,终于抢救性地找到了几名知情的90多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揭开了半个多世纪前三线建设时,开挖厂房地基掘毁了王维墓基的尘封历史,从而确定了王维墓址的地理坐标,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为以后打造王维纪念馆奠定了基础,
3、基本确定了辋川二十景遗址。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是王维辋川文化的重要载体,宋人有“辋川二十境,胜概贯秦雍”的评价,被学术界作为唐代园林艺术的典范。但经王维身后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二十景遗迹已为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王维研究热的渐次兴起,一批国内外学者来辋川对王维别业遗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地考察。其中考察次数较多或时间较长的国外和台湾地区学者,有日本学者入谷仙界(80至90年代共3~4次)、渡部英喜(1997~1999年间共6次),台湾学者简锦松(2010~2011年共3次),新加坡学者肖驰(2012年5月9日~28日共12天)。但他们毕竟受时间和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对二十景虽有涉及,但没法完全搞清楚。而我们作为当地人,却有着他们没有的人、地、事皆熟的优势和充裕的时间。我们遵照的方法是:以王维、裴迪辋川诗、文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史志记载、古今游记文章和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凭借人、地、事皆熟的优势,大量走访当地群众,进行拉网排查式深入考察,结合有关地理水文历史资料,在弄清古今地形、水文变化的基础上,确认每一个景点的位置和范围。经过几年来的艰苦细致工作,已初步廓清并确认了辋川二十景的原址。
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一: 金屑泉 :
金屑泉,顾名思义,应当是一眼在太阳下呈现出碎金般光斑的山泉。这个金屑泉是比较难以寻找的二十景遗址。因为,在空气湿润、水系发达的辋川,山泉星罗棋布,沟沟岔岔都有。王维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奠定了青松清泉乃辋川佳境的标配。
但裴迪的《金屑泉》诗却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寻觅线索:
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
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
诗意为: 金屑泉水盈溢回旋,似乎看不到流动。阳光下泉水灿灿的光斑与草色相映,如同色彩斑斓的碎玉即手可拾。每逢清晨,金屑泉水是最洁净的精华之水,一大早我就一个人前去取水。诗告诉我们,这是一眼大泉,因为只有出水量大,才会渟滀成较大的泉面而有“萦渟澹不流”的感觉,并有足够面积反射阳光形成光斑灿灿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还告诉我们这口泉离裴迪自己的居所很近,因为他能在大清早方便地独自一人前去取水。那么,只要知道了裴迪的居所所在,金屑泉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寻找范围。
那么这个裴迪小台在哪里?裴迪诗《北垞》回答了这个问题:
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
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裴迪说,我在南山侧的北垞下面,建了一座房屋邻近欹湖(唐时山间大湖)。诗里说的南山现在还在原地,北垞是个土丘,在七八十年代曾是县办水泥厂原址,紧挨着欹湖遗址(标志,王维有诗:北垞欹湖北。),所以裴迪的家——裴迪小台的坐标很容易确定下来了。经排查,此处及其周围四五百米直径范围内,现在并没有泉。(动摇犹豫,古人不予欺也,这个应当有)经走访老人,被告知:这儿原先是有一眼很大的泉的,水泥厂旁边的那道干涸的小水沟,就是曾经流泉水的沟渠,刚好流过裴迪居所的南侧。但自从40多年前水泥厂进驻后,这口泉就消失无踪了。
我们据此分析:既然是一口体大水旺的泉,泉眼处就必然有人工围成一定形状的砌石遗迹。于是,我们着人带上工具,沿这道干沟,在北去裴迪小台约180米一段看似可能有泉的地方开始了刨挖寻找。前一天无功而返,第二天,巧逢一村民在附近干活,经他热心指点,在这个干水沟离裴迪小台约150米处(靠近水泥厂抽水塔)的地方,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地下设施。刨去浮土,揭开盖板,一个宽2米、长4米、深3米的蓄水池被挖出来了,一汪池水,清可鉴人。原来,当初水泥厂建厂时,曾将此泉改造成与抽水塔配套的全封闭蓄水池,以供全厂百十号员工生活之用。金屑泉终于被找到了!
王维《金屑泉》诗曰:
日饮金屑泉,少当千余岁。
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
诗意为:每天饮金屑泉的水,可以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成仙后乘龙凤所驾的车子,用仪仗作前导去朝见玉帝。与诗仙李白的浪漫飘逸风格不同,王维很少有此种“藻丽中复飘逸”的诗。猜想也许王维见裴迪夸耀此泉素洁而富精华,于是就顺着裴迪诗意调侃说,你只要天天饮此泉水就能活到一千多岁,还会成仙。虽系戏语,但对金屑泉爱赏有加却溢于言表。
事实上,经我们在村民中了解,这确是一口良泉。说是此泉在过去曾满足闫家村南头几十户人家的饮水,长盛不衰。用此泉水煮的“糊汤”饭,口感格外“油”。做豆腐,比一般的每斤豆要多出半斤以上豆腐。还说民国末解放初,村上有一老僧,每清早取此泉水浸泡柏朵(柏叶)以饮用养生,晚年走不动了仍雇人取水。金屑泉完全可以开发成颇有神泉色彩的自然人文旅游景点。
例二:鹿柴
鹿柴的“柴”,古汉语通“寨”、“砦”,即栅栏,篱障。鹿柴是别业中一处设有栅栏的养鹿的地方。鹿柴这个景点,是辋川二十景中唯一保留较多原生态面貌的地方。
在辋河左岸河口村西,半山上有一十数户人家的小村子“哑呼岩村”。要到哑呼岩村,先要走过纵深2千米的“哑呼岩沟”。这条从古至今无人居住的沟道,就是鹿柴遗址所在。该沟陡峭狭窄,两岸石崖若壁,其沟口和沟顶端地形皆收缩成数米宽的隘口,若上下口各置围栏,全沟就像一个两头扎紧了的口袋——确是养鹿的好地方。当地村民中流行这样的传说:王维当年在此养鹿,雇请村上一个哑巴为其看护。一日,一只老虎出现在鹿群附近,哑巴大惊,爆呼一声,山谷震动,老虎被吓跑了。此后这个哑巴竟变得会说话了,于是哑巴所在的这个村子也就被叫作“哑呼村”了。
裴迪《鹿柴》诗曰: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
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
诗意为:鹿柴冷寂的山谷随时都在眼前,我兴致来时,便一个人去游玩。不知道深林中发生的事情,只看见林中地面鹿的足迹。该诗支持关于鹿柴在哑呼岩沟的判断有三点:其一,裴迪说鹿柴日夕可见,方便独往,说明鹿柴就在裴迪家附近。实际哑呼岩沟和裴迪所居之处今同隶属于闫家村行政村,只是一个在河东岸,一个在河西岸。从欹湖水面斜看过去,直线距离约1千米,驾小舟须臾可到。其二,鹿柴所在的哑呼岩沟位于辋河左岸阴坡,故诗用“寒山”形容其阴幽冷寂的特点。其三,裴迪说这里“深林……有麏麚迹(麏麚jūn jiā,泛指鹿类动物)”,正印证了鹿柴是养鹿之所。
王维《鹿柴》诗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为:空寂的山林看不到人影,只能隐约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转过山头的夕阳,把斑驳的光影又一次映照在林间的青苔上。仔细琢磨此诗的时空特点,会发现与哑呼岩沟的实况一一相扣。哑呼岩沟沟道狭窄,路基和两边全是石径、石山,且陡壁峭立,当地人形容说“有处挂爷、没处献饭(可以挂神像却找不到摆放供品的平处)”, 虽说有溪水却没有建屋和耕种条件,故而才会“空山不见人”;而这个沟道顶端之上的哑呼岩高坪,地貌地质却与下边沟道俨然不同,不仅天宽地阔了,且全变成土山土地了。这里有居民,有在田里劳作的人,所以王维虽看不到沟脑的人,却“但闻人语响”。哑呼岩沟近似东西走向,午前太阳可从沟口照射进来。但午时以后阳光却被沟南边一排海拔七八百米的山头遮挡。直到傍晚,夕阳复又从沟的西端口照射进来,于是就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象。
哑呼岩沟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准确地诠释了为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道理原委,后来央视九频道去年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讲王维故事的第四集《长安》,鹿柴遗址是拍摄的重点。拍嘉宾郦波对此感慨不已,说是解开了他好多年的教学困惑,慨叹这趟蓝田拍片不虚此行,激动地说:“你做了我们专业学者都难以做到的事,真是功德无量!”返京后还就此连发3天微博,并在文尾郑重写到:“再次深深感谢……张效东老先生!”
寻找二十景的过程,充满了迷茫和探索,艰辛和坚持,也不断地收获着欣慰和惊喜。这些研究成果,能不能达到经得住专家学者的质疑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两个要求?对此,我们还是有信心的。这两年到现场参观考察的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很多,大家都对我们的研究成果一致给予了充分肯定(欢迎大家前去考察)。
五、王维辋川将走向世界
辋川的佳山秀水,成就了王维,王维也成就了辋川,王维长期隐居并长眠辋川,其名人效应大大提高了辋川的知名度,使辋川名垂千古,享誉中外。“辋川”意象也成了代表隐逸和天下至美园林风光乃至人间仙境的文学典故。王维居辋川时,名流高士如著名诗人杜甫、韦应物、储光羲、钱起、严武等曾前来探访王维,王维身后来辋川踏访凭吊的官员学士代不绝人。唐代以后,攲湖干涸,二十景名存实亡,但王维及王维诗歌的魅力是永恒的,辋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心中的文学圣地。历朝累代,无数慕名者纷至沓来,凭吊王维,欣赏山水,留下了大量纪游感怀之作。 1991年5月,全国第一次王维诗歌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时曾组织与会的专家、学者等人员到辋川参观,著名唐诗研究专家陈贻焮、霍松林等还赋诗抒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以至于港台、日本、韩国、新加坡乃至美国的王维崇拜者、研究者也接踵而来。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至的游客瞻仰屹立了两千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古树。
近年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盛世读王维”的观点,认为王维诗歌是盛世的特产,王维身后的历史证明,政治越是稳定,社会越是昌盛,经济越是繁荣,王维的读者就越多,王维文化也就越火。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众多王维诗词被解读被传颂的盛况,证明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阅读王维的时代。近年央视以王维辋川文化为题材拍摄了两部大型纪录片,10套制作的《蓝田白鹿魂》已于2017年9月播出,9套拍摄的《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一集《长安》(王维),近日将在全国播出。(和郦波配合拍摄的。与蒙曼出镜配合拍的《从长安到罗马》也将随后播出。)随着记录片在全国的播出,王维辋川文化的影响力会传播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远。相信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会成为王维的粉丝,成为王维文化的传播者。
自全国第一次王维诗歌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发出修复王维辋川别业打造王维纪念馆的呼吁至今,已快30年了。由于国家国防工厂占地和地方投资困难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故至今河山依旧。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文化旅游形势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王维辋川纪念馆必将会建成。到那时,辋川将是中华大地上唯一一个王维文化展示中心和纪念中心,会吸引国内外文化人士和大量游人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参观的。
辋川不仅是蓝田的,而且也是中国的,世界的。王维是世界文化名人,辋川已成为王维文化的载体和文学圣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之地。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必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相信,就像我们寻找欧洲文艺复兴必到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一样,总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会纷纷到辋川寻中华文化之根、朝中国文化之圣来的。
最后,让我用一首旧体诗词结束今天的讲座:
七律?王维辋川
张效东
烟雨辋川举世闻,青山绿水隐高人。
一株银杏诗魂在,廿景山川画卷存。
人仰诗佛高远趣,文藏禅理素洁心。
沦涟辋水今犹是,明月清泉万古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