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19-5-20 20:17 编辑
聚会
陈以忠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一群幸运的农村泥腿子,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境,走进了师专的大门,转了户口、吃上了公家粮,端上来铁饭碗。年长的刚刚二十出头,年幼的小胡子还没“出肉”,全凭一张录取通知书,就从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成了同窗共读的手足。 时光飞逝,转眼间毕业二十年了。大多分配到偏远乡村中小学教书,在那个很纯粹的年代,彼此之间的联系很少,都在三尺讲台上品尝粉笔灰的味道,沉浸在教书育人的痴迷里,俗说“十年媳妇熬成婆”,这些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们,陆陆续续走上了骨干岗位,更有少数精英跳出了“寒门”,不再从事“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了硬铮铮的底气,突然想起师生情同学谊。那时候,在机关的“领导”与乡镇教育部门联系也方便,坐在办公室里直接拨电话就行, 很快的,本县十几个人聚齐了,大多还当孩子王,不过亚健康状态是标配,尤其年纪最小的那个同学,长得很着急的,精瘦精瘦的早早就谢了顶,大家见面时还是调侃他最聪明,“繁华的街道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生毛”啊。 第一次的小聚会,纯爷们在一起很激动、很融洽,大家嘘寒问暖、鸡毛蒜皮都关注,问爱人的工作、问孩子的成长。长胖了、有派了,成熟了、稳重了,小酒直“掴”、啤酒直灌,只有老大哥和小幺弟两个人以茶代酒,一个闷闷的不太吭声,一个弱弱的嫩装深沉,最活跃的是在“官场”上游刃有余的“头头”,开怀畅饮、脸红耳赤、肚大腰圆,爽朗高声举杯:“兄弟之情全在酒中,干!” 有了初次的相聚,自然勾起了其他县市的同窗思念之情,小范围的联系与交往逐渐地频繁起来,几个来回的商量,定下了聚会的大事。 在毕业三十年的时候,终于全班同学聚齐了,以班主任为中心聚集地,分散在全市城乡的同学,有三十年一直未曾见过面的,见到恩师不敢相认,看到同学竟然叫不出名字来,只有“同桌的你”自然开心同座,还有上下床的哥儿们激情相拥,球友间最关心的还是运动。最重要的环节是恭恭敬敬站起来问候老师,自我介绍姓名、籍贯、工作单位和家庭简况。 唯一少了班级里年龄最小的那一位小幺弟,因患病医治不及时而英年早逝,留下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让大家感慨万千。此事成为这次聚会的最大遗憾,也是共同议论最多的话题,提醒着大家珍惜身体、保持健康的重要。不能贪杯是警钟,酒自然是适可而止,叙旧谈心拉家常成为核心。 本县的一桌人少了那个小幺弟,大家分乘两辆车回来,一路先后上下了几位同学,到达县城时天已经黑了,车上除了开车的同学外,还有住县城的教育局长和偏远乡镇的普通教师“老大哥”。 “不好意思啊,我得送局长回家,你就在此下车,打的回去吧。”开车的同学很客气地跟“老大哥”招呼着。 刚下车的“老大哥”被“傻亮”的街灯刺得眼前“雪黑”,竟然一时分不清南北东西。在初冬的北风里等了大半个钟头,好容易等来一辆出租车,上车后才知道离车站不足一公里。(后来了解到局长家就在下车处90度方向一公里的家属区。) 跨进新世纪,通讯发达便捷,同学之间的电话联系多了,见面的机会却少了。弹指一挥间,毕业四十年的日子到来了,本县的同学决定集体做东,盛情邀请本班全体师生聚会,经过几轮的小聚商量,确定了具体的聚会时间地点,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打算办一个体体面面的“高规格”的聚会。 唯一令人着急又不理解的是那个年长“老大哥”,手机电话一直响着无人接听,怎么也联系不上他。 “局长”亲自打电话询问“老大哥”附近的熟人,终于等到了“老大哥”的回音:“家里有事情,实在走不开。” “他这个人真是的,在乡下呆的时间长了吧,退休了还怕出来?”开车的急性子同学对也已退休了的“局长”说。 “也可能是我们这次的费用高了点吧?”组织者自言自语道。 “他是个老实人,一直在乡村教学一线,他不太喜欢热闹。”一个离他家较近的同学解释着。 “是的,他自从上次在外县聚会后,一直没有跟大家联系,孩子也在大城市成家立业了,定期到孩子家住上一段日子,现在老两口子在乡下安度晚年。”另一个同学补充介绍。 “他就是个榆木疙瘩,不必介意他了,我们玩的开心就好。”习惯“一锤定音”的“局长”表态了。 …… 其实啊,“老大哥”一直默默地帮着“小幺弟”的妻儿,经济上支持、学业上指导、生活上关照,如今“小幺弟”的孩子也在南方城市定居,他们两家人逢年过节的聚会是铁定的。 “蒙在鼓里面”的其他同学,又在拟定下一次的聚会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