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八岁,高高兴兴背着妈妈做的粗布书包去上学,当时给我们报名的老师说,谁数到十就给谁报名,我们一起去的孩子,基本过关,就顺利报名成了小学生。我上学的小学叫扫宋公社上仇大队小学(简称仇家小学),仇家小学是一所村办的学校,当时还有带帽的初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初中有一年级和二年级(当时好像初中是两年,各一个班)。 记得我们的教室是新盖的瓦房,我们排队用脚把地踩平,盖房的人才用砖铺了地面、用砖做成台基再搭上水泥板,就是我们的课桌,刚开始还感到好玩,但冬季就难受了,天气很凉,水泥板更凉,第二年水泥板换成了木板,我们欢呼雀跃。凳子是自己带的,家里专门请木匠师傅做的小凳,用墨汁在背面写上我的名字。
后来,上到三年级的时候初中班撤并到公社,我们也就配了木质的桌凳。比起其他一般小学来,我们的学校好多了,当时就有十多个教室,操场有篮球架、操场的边上是泡桐树,西边靠近围墙的地方是校园地,校园地里栽种的香椿树和西红柿、黄瓜是我们的最爱。
很快五年的小学结束,领了毕业证的学生就到公社的初中去考试,那是我第一次照相,第一次到扫宋公社扫宋中学,走着去感觉很远。考完试,我就偷偷在想,到扫宋中学上初中太远了,镇上的初中要方便许多。
后来随着村里小学生的越来越少 ,仇家小学就被撤并了,有次回老家我发现那些曾经的瓦房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破败的院落。
我的小学不见了,留下的只有对快乐童年的记忆。
留在在我的记忆深处最深刻的是教室黑板上方老师书写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红纸黑字大幅标语和学校里大喇叭永远不变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
(二)
1983年,我十三岁,从不求人的父亲找人帮我到云阳镇中报名,我成了这所“名校”的学生,听说当时云阳中学的升学率在全县也是数一数二的。为了进这所学校,父亲专门找了一个在镇很有地位的亲戚,我在学校的门外也徘徊了两天。
云阳镇中当时在街道东边,与邮电局、造纸厂、电石厂对门,是单位最集中的地方。
云阳镇中的学风很好,吸引了周围几个乡镇的学生,记得我们初三年级一个班最多时有80个学生,桌子从讲台一直排到最后,两个长课桌坐5个人。
校长是程学仁老师,每每见到他都是迈着方步、不紧不慢,不苟言笑,一直到我工作后见到他都是这个样子。
我们很幸运,带我们课的都是学校的王牌老师:语文是薛培明老师、几何是吕文芹老师、代数是王福绵老师、外语是李启红老师、物理是白振中老师、化学是闫东顺老师、政治是赵志忠老师、历史是张 红梅老师、地理是王文龙老师,他们精湛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云阳镇中上学,离家大概有四、五里地,学校没有宿舍,家里也没有自行车,我就和其它男生一样住在教室,白天把被子叠好摞起来,晚上,四个桌子对起来就是床。夏天的蚊子,冬天的冷风,是我们的标配。
我在教室住了三年,教室的灯是集中控制的,我们必须在熄灯前做完作业,也好,正是这样的条件养成了及时完成作业、从不开夜车的习惯。
学校供应开水,也有学生食堂,但在灶上吃饭要交麦子和钱,我没有那条件,只能是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馍。三天时间,自己带的馍冬天成了冰疙瘩,夏天白苜长出来,伴着对面造纸厂、电石厂排除的废气,使人难以忍受,每到吃饭时间学校的广播就播放《外婆的澎湖湾》,我当时就只有一个想法考上中专、中师,跳出农门。
初三年级开学时我们班有80个同学,经过毕业考试只剩下五十多个,当年有6个考上中专、中师,四十多个考生高中,全校近有20人考上中专、中师,占全县的十分之一。我们班成为全县升学率最高得班级,我们学校成为中考录取人数最多的学校,当年我们班主任吕文芹老师就调到县城的姚家巷中学当教务主任,校长程学仁老师也很快调到到县职业高中去当校长。
云阳镇中成就了我们,我们这个班、这一级学生也成了云阳镇中的辉煌。
后来云阳镇中和张屯中学合并在镇子外异地迁建,发展成为咸阳市示范性学校、花园式校园。原来的云阳镇中改变用途成了医院,每每经过,看到的只有二层教学楼还在,不见了高大的泡桐树和挺拔的雪松。
回想在云阳镇中的日子,我就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想起孙少平那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学生餐。我在云阳镇中的灶上只吃过一顿饭,还是一个要好的同学给的餐券,当时很流行的绒衣直到退出历史舞台,我也没有能买到一件。
在云阳镇中最艰苦的是中考初选后的一个月,由于班主任吕文芹老师厚爱,她安排我在一个老师的宿舍住,每天我学习到晚上一两点、中午能有一个小时的休息,一个月我消瘦了许多,终于以中师类第一名的成绩被乾县师范学校录取。
初中生的竞争是残酷的,高的升学率来源于高的淘汰率,云阳镇中良好的学风和考风,高难度的毕业考试使很多学生对中考望而却步,在云阳镇中毕业考试平均60分以上的人应该都能考上高中,70分以上有望考上中专、中师。
记得当时云阳镇中老师有一句很硬气的话,云阳镇中毕业的学生考试不会抄,也不抄。中考初选以后的几次模拟考试,老师是不监考的,卷子也是我们初选上的三十多个人相互阅卷,我们不比谁考了多少,而是比如何能够扣别人的分数。也许就是教然后知不足的雏形吧。
(三)
1986年9月,我独自坐上了去乾县的班车,成了乾县师范学校的学生,既有别人的羡慕,也有自己的不甘心,别人的羡慕是我们成了国家人,上学有助学金,毕业有工作,不甘心的是比我高0.5分的同学都到西安、咸阳或外地大城市上学,他们毕业后会到城里工作。
乾县师范的三年是我上学的黄金三年,优美的校园、多彩的生活、广泛的课程使我沉醉其中,学《语文基础》、习《文选》分析、体会教学理论、实践教材教法、做国画、练琴法,办板报、开演讲,加入文学社、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周周有活动,事事练能力。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就是全面发展,乾县师范的三年固化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这种思想和理念伴随着我工作的30年,从火庙小学、扫宋中学、云阳中学到泾阳中学。舞台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美好。
后来,伴随着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的过渡,乾县师范学校合并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几次到乾县,都想回故地看看那几棵古柏,一直没有机会,每每谈及,总有那一句所有乾师人都会问的话,柏树还在吗?
今年就是毕业三十年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去再感受《小草》、《故乡的云》和《思念》那如痴如醉的歌声,再吟诵雷抒雁《小草在歌唱》、纪宇《风流歌》的时代风。
那是,曾经留下我火红的青春岁月的地方。
(四)
1989年的夏天很不平凡,学潮的余波虽然没有涉及到提前离校的我们(我们是乾县师范学校历史上唯一的一届先毕业考试再实习的学生),但我还是被分配到了扫宋乡火庙小学,一个村办小学,我一个人带六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还兼任班主任。作为小年轻,我除了带课外,油漆过桌凳、门窗,整理过电线、电灯,排过全校的课程表,还帮教育组培训教师备课、上课,给乡长写教师节讲话,做过全乡六年级教学质量分析。
一年后,在教育专干赵保仁老师的力荐下,我调到扫宋中学任教,成为扫宋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随着撤点并校,火庙小学也不存在了。一个老教师送给我的一套红皮的《毛泽东选集》和我的读书笔记,记载着我在这个学校里孤身一人住校的岁月。15亩地的校园,晚上只有我一个人住校,风吹着电线的响声,令人毛骨悚然。
由于我是带着六年级学生来扫宋中学的,他们就是我的亲兵卫队,他们很争气,几个优秀的学生撑起了场面,一年下来我我得了三张奖状,两次优秀教师和一个优秀班主任奖。
由于自己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初三的学生有时拿着数学、甚至英语卷子来问我,我也津津乐道的去回答,现在想起来很可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由于扫宋中学在一个村子里,泥泞的道路在多雨时节使我倍感凄凉,自行车在泥泞的路上行驶几十米就要清理一次泥;特别是由于工资在乡上,曾经我好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只能在学校灶房欠账维持生活,这些也加剧了我离开扫宋中学的决心。
初一语文我连着带了两年,成绩也还不错,但没有机会上初二、初三年级。工作三年,我条件也够了(当时要脱产学习必须工作够三年),于是我报考了成人高校考试,被咸阳教育学院录取,成了大学生。教育学院毕业后,我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的进修。
上世纪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扫宋中学合并了王孟中学,异地迁建,原来的扫宋中学也改做他用了。
1996年我调到云阳中学,后来几次工作变动,2005年底我再回云阳中学任教任职,直到2016年搬迁合并到泾阳中学。
如今的云阳中学已经成了泾阳县电商三产示范园,今年8月初,我专门驱车前往学校,与门卫人员解释了好大一会才得以进去感受一番。
希望之星的雕塑还在,中路上的大槐树少了一课,荀子劝学的雕塑已经不见踪影,桃李园的花园有点荒芜,站在爬满青藤的五道门造型下已经看不到阳光。
外圆内方的花园造型别具匠心,五道门代表着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桃李园代表着云阳中学桃李满天下,茂盛的青藤代表着师生友谊万古长青,这些文化的内涵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传承下去。
这里曾经是文化圣地,从云小附中到四中,再到云阳中学,六十年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当工人,甚至是养猪、种菜,云阳中学人朴实向上、团结奋进的文化造就了曾经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深深的打上了云中人的烙印。
学校中路西边橱窗的有一副标语我一直记着“静水流深溪浅声喧”。而曾经我为学校大门拟了一副上联“春风化雨云中来”,想征集下联,几年了也没有满意的结果,直到学校搬迁,成为遗憾。
又一个学校不在了,云阳中学成了光荣的历史。
(五)
2016年4月,我第一次踏入泾阳中学,被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大气建筑、完善的功能设施所震撼,14万平方米的校园、10万多平方米的建筑,14栋单体设施,4个教学分区、2栋实验楼,40多个专用功能部室、标准的体育场、图书馆、阅览室、生态馆、国学馆、地理探究室、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齐全的公寓、富有诗情画意的绿化,雨污分流、铺设透水砖、地下供水、供电设施,无不体现设计者超前的理念和务实的精神。两年时间泾阳中学搏出了一片天地、站稳了脚跟,展现了风采。
泾阳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泾阳中学人时不我待、奋发图强的精神必将载入史册。
(六)
四十年风雨,从孩童到步入中年,曾经我的学校:仇家小学、云阳镇中、乾县师范学校、咸阳教育学院、火庙小学、扫宋中学、云阳中学都不见了,但我们的教育现在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今年六月份,由于工作原因,我到曾经到过一些学校,很是感动,比起自己曾经的学校,比起“两基”达标时的学校,特别是新建的云阳镇中、扫宋中学、泾阳中学,与原来的学校简直有改天变地。
在我的眼里这些不单是学校,更是美丽的公园,不光有健全的设施、先进的设备,更有一批朝气蓬勃,无私奉献的教育人。
我想说:在泾阳最美的地方是校园,泾阳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