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南风醉 于 2018-9-5 10:03 编辑
三新村在黄甲镇中义,感觉距离桐城市区很远,是20公里还是30公里,我一直没有关注过。20多年前我就来过一次,那是快到谷雨的季节,听说中义的茶叶好,就风尘仆仆地赶来,买了几斤茶叶后,没有作过多的停留,就心满意足的赶回,对三新村的风土人情一无所知。前年我到水磨湾游玩又顺道来过一次老关岭,我当时并不知道老关岭是属于三新村的地盘,错以为是两个村呢。现在的三新村是由二个小村合并而成,整个村庄都以老关岭那一座山为起点,向东南蜿蜒,形成了扇形的村寨。 周末有诗人风清扬相邀,说去他的老家玩,听说他就是中义小乡三新村人,一时间心情颇为激动,回想起当年买回的那像月牙一样葱绿鲜嫩的茶叶,我就有点迫不及待了。 处暑已过,这是个无雨的半阴天,只有阵阵山风吹拂着,不冷不热,叫人感觉十分的惬意。一到三新村,就见满山云雾缭绕,那白云一会儿成团状绕着半山腰,一会儿撕成线状的线条钻进山谷,云是白的,山是青的,正当我们沉醉在这曼妙的美景中时,对前来打招呼的村书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这时候诗人风清扬告诉我们,村里黄书记是来给我没带路的-----此行要去看仙人桥和仙义庵及老关岭,此刻我们才明白过来赶紧表示感谢。 仙人桥在一条山路的下面,对面是悬崖陡壁的山岭,时值秋草过膝,已无路可行,我们只好站在路边观赏拍照,那一道细细的水珠,居高临下飞向峡谷,那半山腰处是葱绿的树木,山尖是一团一团飘飞的白云。仙人桥流水虽然细小,那水声却也叮叮咚咚,此时倒显出山的清幽来了。仙人桥的上方是仙义庵,当年香火鼎盛,善男信女都来烧香磕头,以求保得平安。据说当初有一仙人在庵中备了金碗金筷,那些穷苦的人来到时,都会有饭有菜供他们食用。后来遇到一位贪心的人,想把金碗金筷偷回去时,仙人已把金碗金筷收回,此后任何人到了庵中,也就没有吃的喝的了。 当我们到达老关岭的时候,那条100米左右长的老街显得有些清冷,几户人家都锁了门,只见那围墙内的南瓜倒是长得硕大。老关岭还有个故事,说的是当年桐城和舒城都想把老关岭纳入自己的辖区,结果两位县令就打起赌来,双方都同意把街中间一块石碑搬起,放到哪里,就以哪里为界。舒城县令可能是人太胖了,搬起石碑才走了三步,就感觉吃力而气喘吁吁,只好放下石碑,桐城县令人虽然瘦瘦的,是文武双修的才子,他搬起石碑,一口气就走到西头的山凹处,才放下石碑,从此老关岭街就属于桐城了。桐城县令当即命人在石碑上刻上“耀武扬威”四个大字,埋在县界处。那块石碑因为年长日久就被埋在土中,后被村民挖起,上有“中华民国”四个大字,“耀武扬威”几个字则模糊不清了。现在那石碑被村委会收藏。紧邻老关岭北边的盘山公路有块路碑,前来游玩的人都喜欢把一双脚张开踏在两县地土地上拍照,双脚踏两县,以作留念。 老关岭老街,已经没有了昔日农副产品交易的繁华,但那一块块布满青苔的石头,依稀在告诉人们当年的故事;那一幢幢高高的新楼房则见证着今天的富有和幸福。 山脚下有一片梯田,长满绿油油的玉米,玉米地后面一处高地,竖立了一排楼房,有十几户的模样,有一户人家在上面检修太阳能热水器,门前停了一辆小车,估计是家庭的主人刚从外地回来不久。我们就顺着楼房边的道路往回走。 路上黄书记告诉我,三新村有350多户人家,人口3000多人。有茶园2000余亩,年人均收入超过8千元。现在三新村人,仙人的金碗金筷没有了,党的富民政策来了,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装点着美丽的家园。 在三新村,我突然地问一位同行,为什么山区的古迹这么多呢?他说,城市和平原的乡村都已经被人类几经开发,很多古迹都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而山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很少遭到破坏,所以留下了较多的古迹。是的,目前人类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地扩大,也在被不断地压缩,我们更应该好好保护这些遗存的古迹,挖掘和宣传古代文明的,继承发扬中华灿烂的文化。
山风习习,白云缥缈,神仙虚幻。但三新村美丽的景色随处可见,正展示着新的风采。 临走前,好客的黄书记给我们每人都泡了一杯茶,那茶氤氲的茶雾,带着缕缕清香袅袅地升腾,我不由想起20年前初来时见到的那些土路和茅草屋,如今都已经变成宽阔的柏油路和高高的楼房,有着世外桃源的宁静和美好,而那一缕茶香依旧,一如20年前的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