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王勤1 于 2018-8-2 09:55 编辑
行走的家 王勤 写下这一标题,你会问:家是人栖身的地方,是固定的,怎么能行走呢?是的。可我说的行走的家,还真真实实的在行走,而且走得是那样的得意,那样的稳健,那样的豪迈。它用行走忠实地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展,农民扬眉吐气的巨大变化。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那祖祖辈辈能挡风遮雨的泥土墙茅草盖的老祖宗遗产家,把我们一家人搂在温暖的怀里,经久不变。我在这家里长大,24岁那年我与妻子结婚成家,原来那三间土屋和两间橱房里,居住着祖母和我父母及我们兄妹五个,实是无法挤居,我结了婚必须分开居住。 1978年,我们夫妻俩搭了两间泥草棚子,与父母分居另住,走出了老祖宗的老土屋,我们一无所有艰难地撑起家。那时我们奢望有个砖墙瓦盖的高大明亮住所,也就不得不节衣缩食,处处精打细算,为之而奋斗。1982年,我经几年的积攒,购买了19000块红砖和1200片青瓦,借了些债,到集中居住的庄上新建了3间空斗墙的砖瓦房,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安身之家。 1982年秋农村实行大包干改革,把捆绑在土地上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不再常年绕着土地转了,不少农民农忙种地,农闲外出打工做生意挣钱,农民手头上有了活便钱,更有在外创业做生意的有志农民就专心干他们的主业了。我家也与广大农民一样,我在家种责任田的同时,还承包了生产队里的果园,后来因自己爱好写作,被党委抽调去镇里做专职新闻宣传工作,家里的责任田一直耕种着。我们夫妻俩就这样苦干了20多年,在儿子22岁时,我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在县城买了住房,便进城居住。我的家从农村走进了县城,圆了我儿时的进城梦。我想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得的机遇,我遇上了这一社会发展的机遇,往后我的后辈们就成了城里人了!满满的获得感,心里那个甜啦! 进城后,儿子成了城里的打工仔,后来儿子谈了女朋友,24岁时他们结了婚,生了孩子。当时我家的经济比较拮据,买房借了一些债,姑娘还在读书,又生了孙子,后来我的母亲又生了病,经济一时转不过来。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让儿子媳妇他们居住县城,我们老夫妻俩返回老家,边种地边打工,一家人个个挣钱,经济收入好了高了,全家人觉得这日子有奔头。生活,我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 我们一家人平安地从事着各人的职业,我在机关工作还帮着妻子耕种着9亩多地,每到农忙时儿子媳妇也回来帮衬,收入稳当,生活舒坦。随着我们的年龄增大,耕种土地的事越发力不从心,土地流转改革给我们家带来了福音,把自己耕种不了的土地流转出去,不但解放了自己、消除了孩子们农忙时对家的牵挂,还能拿到一份固定的土地流转金,真是天大的好事。 俗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家庭收入的稳定提高,孩子们干事创业又有了新的规划。2014年,儿子到苏州城里买了住房,把小孙子送进了苏州城里读书,他们夫妇在苏州城里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成了苏州城里人,苏州城里有了我们的家。 我的家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从乡旮旯里起步,走进村庄,走进县城,既而又跨过长江,走进了苏州城。它的行走,见证了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富裕奔向小康的进程,见证着祖国山河的巨变和祖囯的繁荣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