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功夫在诗外
——访中华文艺2017年度十佳新锐版主廖原先生
采访人:魏希荣
●廖原先生简介
廖原,笔名:缘来如此。上海市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文艺名人榜”成员、中原诗词研究会骨干会员、九江市诗词联学会会员、浔阳江诗社社员。现任《中国诗词论坛/大河撷韵》常务管理、《中华文艺/格律诗词》版主。曾获当代诗词精英、当代百强华语诗人、中国诗词名家等荣誉称号。作品分获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学杯华人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中原杯诗词创作大赛优秀奖、第14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奖赛精英奖、第九届华鼎奖全国诗词大赛当代诗词精英奖、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优秀奖。在《中国老年作家》、《浔阳江诗刊》、《马邑诗词曲》、《诗苑》、《中国当代诗词大典》、《2016年度中国拾佳诗歌精选》、《当代文学作品选集》、《当代百强华语诗人诗选》、《中国诗词名家》、《2017年度精品诗歌选》、《2017中国健康与诗词精选》、《当代诗词精英》等期刊、书籍中发表、入编作品数百首。
采访实录:
魏希荣:廖原先生,你好,首先恭贺你荣获中华文艺2017年度十佳新锐版主称号!请你谈谈获奖后的感想?
廖 原:首先感谢中华文艺这个平台,给了我吸收营养和展示风采的机会;其次感谢中华文艺陶士凯主编、孙淑香副主编、章晓红院长等领导、老师的栽培和抬爱,使我收获了新的成长和新的成果;同时感谢中华文艺这个大家庭,真因为有大家的帮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荣获“十佳新锐版主”称号。
我是2017年4月13日注册加入中华文艺的,2017年9月参加完中华文艺第一届高级诗词研修班后,受陶会长之邀开始担任中华文艺格律诗词板块的版主。在任版主期间得到了天香百合总版主的帮助、鼓励和指点、培养,同时通过对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格律诗词作品的欣赏和点评,自己的格律诗词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也逐渐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升。
所以说,我近半年多来点点滴滴的成绩和进步都得归功于中华文艺。在此顺祝中华文艺更加兴旺!
魏希荣:先生发表在中华文艺上的作品我几乎都拜读过,总觉得先生的作品清新自然、贴近生活;技法纯熟、词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些都值得诗词爱好者们效仿和学习。请先生谈谈你的创作体会。
廖 原:老师谬赞,愧不敢当。其实我也只是一个格律诗词的爱好者、学习者和探索者,与古今各位诗词创作大家相比还相差甚远。所以也只能谈一些肤浅的见解,希望不会误人子弟,也请老师不要见笑。
就诗词创作而言,技法、经历、环境三者缺一不可,且要达到有机的统一。这好比做菜,其中,技法是调料、经历是主料、环境是盘子,只有三者完美结合才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技法只是手段和方法,不必刻意追求,只要勤加练习,功到自然成。
经历则需要时间、需要积淀、需要体会、需要感悟、需要升华。这其中,生活工作的历练、人情世故的变通、人文历史的洞见和文字驾驭的能力等等,无法从书本找到现成的答案、无法通过口授相传。这些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当然也是文学作品的主要源泉。没有这些铺垫,就往往会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
至于环境对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我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及所带来的启示,大家都熟悉。另外,苏东坡的传世巨作大多在其被贬黄州时所作;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是其在被贬途中的“琵琶缘”。此所谓:写身边熟悉的人、事、物,而只有熟悉的“人、事、物”才最能引发思索和共鸣。
所以,写诗填词切忌“为写而写”,而应抓住灵感、顺势而为。
魏希荣:先生的作品,如《采桑子-哀李煜》,拜读时常能感受到隐隐的哀怨。请问先生受哪些诗人的影响较大?你对古代诗词流派有什么看法?
廖 原:多谢老师关注拙作!唐、宋的诗人中,我确实受李煜、李清照的影响较深,“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别时容易见时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浓睡不消残酒”、“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等诗句常常在脑际萦回。所以自己在写诗填词时也自然而然会偏向这种风格。
诚然,唐、宋时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诗人辈出、作品众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景象。而所谓的“边塞诗”、“田园诗”、“豪放派”、“婉约派”等,则是后人根据这些作品的风格特点而做的总结、分类,以便于读者欣赏、学习。但这也只是大致的归类,好多“边塞”诗人,他们的“田园诗”往往也是传世巨作;而那些“豪放派”诗人的“婉约”作品,也往往令后人望尘莫及。如辛弃疾,既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豪气,又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深情咏叹;再如李清照,既有“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怨,又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所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这方面的知识,建议大家关注《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这二本书,定会获益匪浅。
不过可以想象,唐宋大诗人在创作时肯定不会预先设定一个“豪放派”或“婉约派”的作品基调,否则好多作品就会给人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的感觉。所以还是要强调:写诗填词一定不要落于俗套,要遵从本心、崇尚自然,“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
魏希荣:先生你也知道,自从中央电视台播出《诗词大会》以来,全国普遍出现了关注、欣赏、学习、创作格律诗词的热潮,但一时的繁荣并不能掩盖诗词作品的良莠并存,好多诗作,特别是所谓的政治诗,尽是些歌功颂德的空洞口号。对此,先生有何看法?
廖 原:这个问题就好比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里“时势”和“英雄”本就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误区在于人们把一个问题机械地、想当然地割裂成二个不能共存的对立问题。所以好的、生命力强的作品,必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当下一些不好的现象是,某些作者为了参加一些政治色彩、地方色彩或企业色彩比较浓的征文、比赛,事先不下功夫去了解、掌握一些相关的资料、信息,而是生搬硬造、东拼西凑一些所谓的作品。可想而知,这样的作品肯定言之无物而空洞乏味。2017年,四川泸州老窖公司联合中国诗歌网等单位举办“第一届国际诗酒大会”,我写了一首《浣溪沙•醉泸州》参赛:“梦里不知何处游,举杯问月上西楼。江阳物色乱双眸。诗意千重融国窖,酒香一缕醉泸州。往来谁与竞风流。”这首诗虽然也歌功颂德、虽然也投其所好,但却“颂”得不着痕迹、“投”得恰到好处。
历史上,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诗词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如:岳飞的《满江红》、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谁敢轻易说这二首词是单纯的政治诗、抑或单纯的艺术诗?
总而言之,一首诗不过寥寥数言,但透过诗的表象可以想见丰富的内涵,其中爱恨情仇、家国情怀等不一而足、包罗万象。同时,诗人们为了一首首小诗往往会凝集长久积累的思维品性、工作经验、生活感悟、文化素养等等东西。此所谓“功夫在诗外”。
这些,都不是三言二语能聊得完的,希望以后我们能有机会作更深一步的探讨。
魏希荣: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谢谢廖先生在百忙中接受访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廖原先生的全国大赛金奖作品《渔家傲•夏日吐鲁番》:
渔家傲•夏日吐鲁番
八月交河城欲裂,艾丁湖水濒枯竭。
火焰山石红似铁。
何处歇,葡萄沟里凉荫惬。
直井暗渠交互接,燥风干雨堪欤别。
瓜果丰足凭采撷。
添新页,丝绸之路多豪杰。
附:廖原先生代表作(点击可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