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三棵松 于 2018-1-8 11:25 编辑
初学者之路 ---访中华文艺2017年度十佳新锐版主宁建佳
采访人:徐斌惠
宁建佳简介 宁建佳,男,笔名牛老伍,1961年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华文艺散文版主、潇湘分部会长。历任多家文学网站编辑,擅长散文和古体诗词创作,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作品淳朴中蕴含着人生的感悟和哲理,真实中饱满着深情。代表作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丹青》《厚薄之间》等。作品《落红不是无情物》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徐斌惠:首先,谢谢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也恭喜您荣登2017年度十佳新锐版主!打开中华文艺中您的主页,我看到了您入驻两年不到,也有187个主题了。我知道,您管理着两三家企业,工作也很忙,您是怎么处理工作和写作关系的呢?另外,您也常常把文章发到多种媒体,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在中华文艺任散文版的版主这么长的时间呢?
宁建佳:谢谢,同喜!我平时工作是有些多,不过也就两三个小公司也忙不到哪里去。而我,喜欢在晚上把平常工作中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也算是一种休息吧。说到中华文艺,我倒有话说,中华文艺以“为打造中国诗人、作家、艺术家培育基地”自诩,那么其亲民性、互动性就很强,不但名人大家汇聚一堂,我们新手草根也其乐融融,上顾阳春白雪,更兼下里巴人,是我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好场所,确实是我喜欢长住的地方。
徐斌惠:记录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这也就不难理解文友们说您的文章很写实、很接地气了。您常常以草根谦称,我也知道您纯属业余,学习写作时间也不长,但大家都认为水平较高,您能告诉我们奥秘所在吗?
宁建佳: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联系实际,不闭门造车,是我一直坚持走的路线,如果“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就失去了文章的根基。没有根基的东西,是轻浮的,没有生命力的。 很惭愧,文学上的水平我十分有限,特别是理论基础欠缺。如果说有所提高,这也是和中华文艺论坛里老师们的指导离不开的,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我进步的过程。大约是2016年开始学习写作的,我的进步的过程实际就是老师们指导和批评的过程,看了我写的诗文和老师的点评就知道,刚开始文不对题、出律、平仄不对等低级错误常有发生,但是虚心学习,坚持写作就一定会不断进步。
徐斌惠: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但是坚持不懈是一种努力,难到您不认为初学者不但需要苦学,同时还要巧学吗?如果要,那么“巧”又何在?
宁建佳:问得好。我认为学习写作一定是要苦练加巧练的。苦学,不在于每天文几篇诗几首的去写,那样可能透支初学者的文思。怎么样苦法?我认为是多读、苦读公认的名家大作,读一遍、二遍甚至多遍。而“巧”我认为要因人而异。我采用的是模仿方法,我读到崇拜的诗词、喜欢的文章,我是会仿照去写的。我认为邯郸学步没什么不好,也不认为东施效颦错在哪里……
徐斌惠:呵呵,贬义词到您这里就常常变味了,那就请您具体说说,举例说明吧。 宁建佳:在学习毛笔字的时候,一般会先描红、临帖,这不就是模仿吗?这是初学者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学习写作上,我们不能一味去复制别人的写法,去拷贝人家的思想,那样,就难免生出东施的笑话来。比如,我很喜欢张爱玲《花落的声音》,读了很多遍,就有了模仿的冲动,于是就写了习作《花开的声音》(获国学杯一等奖),虽然和名家相距甚远,但学习着他们的精髓,规避了文字照抄,加入了自己的思想。
徐斌惠:确实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人家“花落”,你却“花开”了。我读了您一些诗文,题目或内容正是这样,常有些与众不同,甚至相悖的地方,而结果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却合符情理之中,你是怎么做到的?
宁建佳:老师不必这样文雅评价,我知道很多时候是强词夺理,甚至是投机取巧。不过,写作的时候,用不同的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去发挥,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引人眼球。这样的投机,要的就是一个“巧”,因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你总能站在另外一面去解读它,比如拙文《见多,未必识广》就是做一个这样的尝试,其实这篇习作只是个草稿,我也并不满意,只是没有时间去修改它。
徐斌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师诗文风趣幽默,雅俗共赏,可以透露一下这种风格怎么做到的吗? 宁建佳:文友们评价实在太高了。幽默出于自嘲,而老伍草根,自嘲无损形象,无伤大雅,也就无所顾忌了,这实在不是什么风格,更没有什么秘诀。但是,一个人在学习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文章本质规律,而又区别于他人的写作的特性,这却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和所追求的。
徐斌惠:很对,这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吧。今天得到您这么多经验之谈,真的很感谢老师,也替中华文艺的初学者谢谢您,祝您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文学的天空里越飞越高!
宁建佳:应该谢谢中华文艺这个平台,谢谢广大文友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让我们在文学的舞台上共同进步,表现出更多的精彩!
附:宁建佳代表作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