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转帖]王力·汉语诗律学 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本次重新印制改正了引文的讹误和一些错字。 作者简介
导言
1.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
1.1 诗歌起源之早,是出於一般人想像之外的。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後有韵文。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因为人类创造了文字之後,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丁相当的程度,当然韵文和散文可以同时产生。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义的。相传尧帝的时候有一首康卫歌: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列子仲尼篇。)
又有一首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jqk帝王世纪。]
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两首诗是尧时的民歌。前者是凑合诗经周颂思文的两句和大雅皇矣的两句而成的,且不要管它。後者的风格似乎也在战国以後;不过,它也不会太晚,因为它用的韵是古韵之部字,以息 食 哉 为韵,这种古韵决不是汉以後的人所能伪造的。依我们的猜想,它也许是战国极乱的时代,仰慕唐虞盛世的人所假託的。同样假託的诗还有一首南风歌,相传为帝舜所作,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jqk圣证论引尸子,又家语。)
我们不必因为它的出典不古,就怀疑到它的本身不古;这种诗歌很可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试看它以 时 财 为韵,这种占韵也决不是汉以後的人所能伪造的。jqk伪造古韵最难,因为直至明末陈第以前,并没有人意识到古今音韵的不同。]总之,尧舜时代虽不一定能有这种风格的诗,却一定已经有了诗歌的存在,假使这尧舜时代本身存在的话。
1.2 至於韵语,它在上古时代的发达,更是後代所不及的,这裹所谓韵语,除了诗歌之外,还包括着格言,俗谚,及一切有韵的文章,譬如後代的汤头歌诀和六言告示,它们是韵语,却不是诗歌。古人著理论的书,有全部用韵语的,例如老子。有部分用韵语的,如荀子,庄子,列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等。文告和卜易铭刻等,也参杂着韵语,例如尚书,易经,和周代的金石文字。许多嘉言,是藉着有韵而留传下来的,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所引放动jqk尧]的话:
劳之,来之,
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
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
来 直 翼 得 德 是押韵的。至於格言俗谚之类,就更以有韵为常了。例如:
畏首畏尾,
身其余几!
jqk左传文公十七年。]
虽有智慧,
不如乘势;
虽有礠基,
不如待时。
jqk孟子公孙丑上。]
兵法如三略,六韬,医书如灵枢,紊问,都有大部分的韵语。这些书虽不是先秦的书,至少是模仿先秦的风格而作的,於此可见韵语在上古是怎样的占优势了。
1.3 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如下:
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唐以後,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期。在此时期中,除词曲及俗文学之外,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
五四运动以後为第三期。在此时期中,除了旧体诗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风气,完全以口语为标准。
1.4 现在先说第一期。所谓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自然是以当时的口语为标准。古今语音的不同,是清代以後的音韵学家所公认的。所以咱们读上古的诗歌的时候,必须先假定每字的古音是什麽,然後念起来才觉得韵脚的谐和。例如诗秦风:
蒹葭釆釆,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咱们假定 采字念蚂 ts‘e, 已字念dio, 滨字念d3‘o, 右字念YiwonL字念t9i3,然後这首诗才念得和谐。当然,您也可以假定这五个字的古音是t/ai,dial,d3‘山,viai,tiai,)或别的读音,总之,这些字在上古的主要元音一定相同jqk至少是相近],如果照今天的语音念起来.那简直是没有韵脚的诗了。(括号里的乱码了,择时间再搞)
l. 5 汉代用韵较宽。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押韵只求近似,并不求其十分谐和;第二是偶然模仿古韵,以致古代可押的也押,当代口语可押的也押,韵自然宽了。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於严。这是时代的风气,和实际口语韵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现在说到第二期。六朝时代,李登声类的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後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唐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但是,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 ,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做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所以实际上只有—百一十二个韵。到了宋朝,唐韵改称广韵,其中文韵和欣韵,吻韵和隐韵,问韵和焮韵,物韵和迄韵,都同用了,实际上剩丁一百零八个韵。到了元末,索性泯灭了二百零六韵的痕迹,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迥韵和拯韵,径韵和证韵,於是只剩了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普通所谓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1,6 唐朝初年jqk 所谓初唐 ],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何以见得呢?譬如唐韵里的支脂之三个韵虽然注明同用,但是初唐的实际语音显然是脂和之相混,而支韵还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初唐的诗往往是脂之同用,而支独用jqk盛唐的杜甫犹然].又如江韵,在陈隋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和阳韵相混了,所以陈隋的诗人有以江阳同押的;到了盛唐以後,倒反严格起来,江阳绝对不能相混,这显然是受了韵书的拘束。其他像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开元天宝以後的—近体诗也不许相通了。这一切都表示唐以後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於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
1.7 词曲因为不受科举的拘束,所以用韵另以口语为标准。词是所谓.诗余,曲又有人称为词余。本书所讲的诗律指的是广义的诗,所以对於词律和曲律也将同样地讨论到。
1,8 末了说到第三期。新诗要求解放,当然首先摆脱了韵书的拘束。但是,这上头却引起了方音的问题。从前依据韵书,获得了一个武断的标准,倒也罢了。现在用韵既然以口语为标准,而汉语方音又这样复杂,到底该以什麽地方的语音为标准呢?在今天,我们肯定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规定。遇到作者不是北方人的时候,他的诗常常不知不觉地用了一些方音来押韵,我们用北京音读去就不免有些不大谐和的地方。例如真韵和庚韵,依照西南官话和吴方言,是可以 同用的,若依北方话就不大谐和。屋韵和铎韵,歌韵和摸韵,依照大部分的吴语是可以通用的,若依北方话也不谐和.
1.9 由此看来,除非写方言的白话诗。否则还应该以一种新的诗韵为标准。这种新诗韵和旧诗韵的性质并不相同;旧的诗韵是武断的jqk最初也许武断性很小,宋以後就大大地违反口语了],新的诗韵是以现代的北京实际语音为标准的。这样,才不至於弄成四不像的韵语. [此段文本·静夜思]
2.平仄和对仗
2.1 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中最讲究的两件事;古体诗中,也不能完全不讲究它们。新诗虽然是一切都解放了,但是,就汉语来说,有了字音就不可能没有平仄,单音字多了也很容易形成整齐的对仗。新诗虽然不受它们的约束,却也还有许多诗人灵活地运用它们。因此,在未谈诗律以前,先谈一谈什么叫做平仄和对仗,也不是没有用处的。
2.2 平仄是一种声调的关系。相传沈约最初发现在汉语里共有四个声调,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又相传仄声这个名称也是沈约起的。有人说,仄就是侧,侧就是不平。仄声和平声相对立,换句话说,仄声就是上去入三声的总名。依近体诗的规矩,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假定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都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仄声;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平声。(详见下文第六节。)
2.3 现在咱们要讨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上去入三声合成一类(仄声),而平声自成一类?第二,为什么平仄递用可以构成诗的节奏?
2.4 关于第一个问题,咱们应该先知道声调的性质。声调自然是以音高(pitch)为主要的特征,但是长短和升降也有关系。依中古声调的情形看来,上古的声调大约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最大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极小部分是入声变来的;中古的去声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小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或者是由平声经过了上声再转到去声)。等到平入两声演化为平上去入四声这个过程完成了的时候,依我们的设想,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如上路之险仄),也就是或升或降。(上字应该指的是升,去字应该指的是降,入字应该指的是特别短促。古人以为平 上 去 入 只是代表字,没有意义,现在想来恐不尽然。)如果我们的设想不错,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使用,平调与升调或促调递用。
2.5 关于第二个问题,和长短递用是有密切关系的。英语的诗有所谓轻重律和重轻律。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自然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如果像希腊语和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的,诗歌就不讲究轻重律或重轻律,反而讲究长短律或短长律了。(希腊人称一短一长为iambus,一长一短为trochee,二短一长律为anapest,一长二短律为dactyl,英国人借用这四个术语来称呼轻重律或重轻律,这是不大合理的。)由此看来,汉语近体诗中的 仄仄平平 乃是一种短长律, 平平仄仄 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诗律和西洋诗律当然不能尽同,但是它们的节奏原则是一样的。
2.6 五言古诗虽然不很讲求平仄,但五平调或四平调仍是尽可能地避免的,否则就嫌单调了。五仄调或四仄调比较地常见,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的分别,它们或升,或降,或特别短促,就不十分单调。(参见下文第二十八节。)
2.7 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这恰像英诗里轻重律多与重轻律,希腊拉丁诗里短长律多于长短律。在英诗或希腊拉丁诗里,有些虽然本来是用重轻律或长短律的,也喜欢用重音或长音收尾,叫做 不完全律(catalectic),大约也是因为它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
跟着历史的变迁,近代的声调的实际音高也不能和中古相同,所以人民口头创作只能依据实际语音,不能再沿用中古的平仄。现代新诗如果要运用平仄,自然也只能以现代的实际语音为标准。例如北京语音里没有入声,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又有一重轻声,是否仍应该另行发现节奏的规律,这却是现代诗人所应研究的了。
* * * * * ** * * * *
2.8 对仗,大致说起来,就是语言的排偶,或骈俪。仗字的意义是从 仪仗 来的,仪仗 两两相对,所以两两相对的语句叫做 对仗。 对仗既是排偶的一种,让我们先叫排偶。自从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排偶,因为人事和物情有许多是天然相配的。古近中外,都有许多排偶的语言,例如下面所引的英文诗:
One shadethe more , one ray the less,
……
The smiles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yron
My boat ison the shore,
And my barkis on the sea.
---------Byron
Some hadshoes, but all had rifles.
----------Henley
2.9 但是,汉语的排偶却有一种特性:因为汉语是单音语,所以排比起来可以弄得非常整齐,一音对一音,不多不少。有了这重特性,汉语的骈语就非常发达。无论韵文或散文,都有无数的例子。例如: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诗邶风。)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 诗小雅,祈父之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这可以称为不避同字的骈语,古书中不胜枚举。其后渐渐倾向于避同字,尤其是近体诗的对仗必须避免同字。不过,避同字的骈语在上古也不乏其例。例如: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诗召南。)
观闵既多,受侮不少。(诗邶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郑风。)
南山崔巍,雄狐绥绥。(诗齐风。)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秦风。)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孟子滕文公上。)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孟子滕文公上。)
2.10 到了六朝,骈俪的风气更盛。赋和骈体文,是避同字的骈语和不避同字的骈语同时并用的。但当其不避同字的时候,只能限于 之 而 以 于 一类的虚字了。例如: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陆机文赋。)
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熔裁篇。)
汉魏六朝的古诗,也像赋和骈体文一样,有时避同字,有时不避同字,例如: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古诗十九首。)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同上。)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苏子卿诗。)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辛延年羽林郎。)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诗。)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左思咏史。)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
唐以后的古体诗,自然都依照这个规矩(参看下文第三十三节。)但是,近体诗里的对仗,却和古体诗里的骈语颇有不同。
2.11 近体诗的对仗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骈语,因为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一定要避同字,不能再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第二,它一定要讲究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不能再像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例如:
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白居易诗。)
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刘禹锡诗。)
2.12 对仗有 宽对 和 工对 的分别:宽对只要以名词对名字,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就成。工对必须把事物分为若干种类,只用同类的词相对。(参看下文第十三节。)
讲到今体诗的对仗,我们应该顺带谈一谈 对联(普通所谓对子)。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例如前人集王羲之《兰亭序》字的对联:
丝竹放怀春未暮;
清和为气日初长。
静坐不虚兰室趣;
清游自带竹林风。
(以上是依照近体诗的节奏的。)
得趣 – 在 – 形骸 – 以外;
娱怀 – 于 – 天地 – 之初。
寄兴 – 在 – 山亭 – 水曲;
怀人 – 于 – 日暮 – 春初。
清气 – 若兰, -- 虚怀 – 当竹;
乐情 – 在水, -- 静趣 – 同山。
(以上是超出近体诗节奏之外的。)
又相传有妇人挽其夫云:
二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
七千里翁姑待葬,因君累我死犹难。
(上半 年 里 二字顿,病 姑 二字顿,超出近体诗节奏之外,下半完全按照近体诗的节奏。)
又如韦苏州词联:
唐史传偏遗,合循吏儒林,读书不碍中年晚;
苏州官似谥,本清才名德,卧理能教末俗移。
(上半和下半都完全依照近体诗的节奏,只有中半“吏”、“才”二字顿,超出了近体诗的节奏之外。)
2.13 上节所讲的韵语,是人类诗歌的共性;本节所讲的平仄和对仗,是汉语诗歌的特性。再看了下节所讲诗句的字数,对于汉语的诗律,已经得到一个轮廓了。 3.诗句的字数
3.1 汉语每字只有一个音节,所以汉语诗句的字数也就是诗句的音数。在西洋,诗句的音数极为人们所重视:英语每句普通是八个音或十个音,法诗每句往往多至十二个音。严格地说,西洋诗里不该论“句”,只该论“行”,因为每句不一定只占一行(句末完而另起一行者,叫做“跨行” enjambement),每行也不一定只容一句。每行的末一个音节才押韵,所以西洋诗论句是没有意义的。汉语的诗押韵总在句末,没有跨行;虽然也有合两句意义始足的例子,但依汉人心理,仍然可以当作两句看待。所以汉语的诗句是可以论“句”的。
3.2 依普通的说法,汉语的诗是由四言,五言,而演变至于七言。虽然汉语诗句的字数有少至二言,多至十一言的,不过,少于四言或多于七言的句子只是偶然插入于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中,并不能全篇一律用二言或三言,九言或十一言。全篇用三言的诗歌,只有汉代的歌谣,如《郊祀歌》等。例如《汉书》里的《天马歌》:
太一况,天马下。
霑赤汗,沫流赭。
志俶傥,精权奇。
籋浮云,晻上驰。
体容与,迣万里。
今安在,龙为友。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帮助语气的虚字算在内,《诗经》里头还可以找得出一篇三言诗的例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陈风)
至于四言诗里参杂着二言三言的,《诗经》里可就多了。例如:
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诗小雅白华之什)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诗唐风。)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诗鄘风)
祈父,亶不聪;
胡转予与恤,有母之尸饔。
(诗小雅祈父之什。)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且朋。
椒聊且,远条且!
(诗唐风。)
3.3 《诗经》以四言为主,但是有些地方已经参杂着五言,六言和七言。例如: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字,不与我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诗王风。)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
匪大犹是经。
维迩言是听,
维迩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诗小雅小旻之什。)
在《楚辞》中,我们看见了许多七言,六言和七言(八言以上的都可以分为两句读);如果“兮”字不算,则五言可认为四言,六言可认为五言,七言可认为六言,八言可认为七言。我们不能说《楚辞》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开始,第一,因为有这“兮”字的难题;第二,因为大多数的诗篇都未能全篇一律,如七言中杂有五言,八言中杂有六言,等等。
3.4 一般人以为五言诗始于李陵《与苏武诗》,换句话说,就是始于西汉。《古诗十九首》,有人说是枚乘所作,也是始于西汉。但又有人疑心李陵的诗是伪托,《古诗十九首》也不是枚乘所作。这样,真正全篇五言的五言诗也许出于东汉,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至第二世纪之间。
3.5 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是始于西汉。相传柏梁体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原文是: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
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周卫交戟禁不时。
总领从官柏梁台。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陈粟万石扬以箕。
徼道宫下随讨治。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蛮夷朝贺常会期。
柱枅欂栌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
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
这诗也有人疑心是伪作。但从押韵上说,之咍同部,正是先秦古韵,可见这即使不出于武帝时代,也不会相差太远。其中只有一个“危”字出韵;“危”字在先秦是“支”部或“腹”部字。这足以证明“支脂之”三部在汉代的音值已渐渐接近,可以勉强同用了。此外,汉代的七言诗还有一些例子:
秋素景兮泛洪波,
挥纤手兮折芰荷。
凉风凄凄扬棹歌,
云光开曙月低河,
万岁为乐岂云多!
(汉昭帝淋池歌。)
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只怀忧。?
愿得远度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
超逾腾跃绝世俗,飘摇神举逞所欲。?
天不可阶仙夫稀,柏舟悄悄吝不飞。?
松乔高踌孰能离,结精远游使心携。?
回志朅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何思。
(张衡《思玄赋》系辞。)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巳。龙鸣水中不见已,
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
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
是谓商声五音毕。
(马融《长笛赋》。)
这几篇诗也很合与古韵;除“娱”、“区”、“离”、“携”可认为汉韵外,(“娱”属古韵思部,“区”属古韵侯部,“离”字属歌部,“携”属支部。)其余都是和先秦韵部相符的。(“稀”、“飞”属微部,“谋”、“思”属之部,“稀”、“飞”、“离”、“携”、“谋”、“ 思”应认为转韵,不可认为通韵;“起”、“巳”、“已”、“似”、“之”、“持”属之部,“律”、“出”属物部,“一”、“毕”属质部。)歌微通韵,在《楚辞》 中已是常见,可见这两篇诗一定不是伪作。
3.6 由此看来,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更早,至少是和五言同时,这是颇可怪的一件事。其实这上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分辨清楚的。原来韵文的要素不在于“句”,而在于“韵”。有了韵脚,韵文的节奏就算有了一个安顿;没有韵脚,虽然成句,诗的节奏还是没完。依照这样的说法,咱们研究诗句的时候,应该以有韵脚的地方为一句的终结,若依西洋诗式,就是一行的终结。(在本书,我们录引诗歌的时候,就以此为分行的标准;惟在六十字以上的长片,则多不分行,以省篇幅。)那么,像《古诗十九首》隔句为韵,就等于以十个字为一句(诗句)。例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远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汉代的七言诗句句为韵,就只有七个字一句,比隔句为韵的五言诗道反显多短了。这种七言诗即使出于五言诗以前,也毫不足怪。事实上,从柏梁诗直到魏文帝的《燕歌行》,都是句句为韵的。例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燕歌行》。)
依现存史料观察,直到鲍照,才有隔句为韵的七言诗。例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 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 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 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 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鲍照《拟行路难》。)
由此看来,真正的七言诗(如唐代七言诗的常体)是起于南北朝,约在公元第五世纪。
3.7 西洋诗普通是每行八个音至十二个音,汉语的诗每句是四言至七言,比较起来,似乎西洋诗“气”比汉语诗的“气”长些。实际上恰恰相反:若依一韵为一行的说法,隔句为韵的汉语诗,四言即等与八个音一行,五言即等于十个音一行,七言即等于十四个音一行,七言诗的“气”比西洋十二音诗(亚历山大式)的“气”还要长些呢。
3.8 末了,我们要谈一谈谈“杂言”诗,也就是长短句。无论汉语诗或西洋诗,每句或每行音数相等者总算是正体,音数不相等者(长短句)总算是变体。但是汉语诗的长短句来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了。例如上面所举的《鱼丽》、《冬之夜》、《墙茨》、《祈父》、《扬之水》、《哀哉为犹》等篇都是,此外又如: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诗邶风。)
唐以后的杂言诗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七言诗中偶然参杂着少数的五言或二言;另一种是在七言中随意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甚至于少于二言,多到八言,九言,十一言,极错综变化之妙,颇可称为有韵的散文。(参见下文第二十三节。)有一点应该 注意的,就是在许多分类的诗集中,并没有杂言这一个项目;像上面所述的两种杂言诗也一律称为“七言”。
3.9 以上所说算是导言;下文将是本论。本论将分为五章,分别叙述(一)近体诗,(二)古体诗,(三)词,(四)曲,(五)白话诗和欧化诗。 第一章
近 體 詩
第一節 律 詩
l.1 近體詩又名今體詩。它是和古體詩對立的.唐代以後,大約因為科舉的關係,詩的形式逐漸趨於劃一,對於平仄、對仗和詩篇的字數。都有很嚴格的規定,這種依照嚴格的規律來寫出的詩,是唐以前所未有的,所以後世叫做近體詩。近體詩可以大致分為三種:jqk一]律詩:(二)排律;jqk三]絕句。現在我們分別加以叙述。本節先談律詩。
1 2 律詩的意義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來寫成的詩。律詩的格律最主要的有兩點:jqk一]儘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间,并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對jqk即相反];jqk二]儘量多用對仗,除首兩句和末兩句外,總以對仗為原則。依照這兩侗要點看來,齊梁的詩已經漸漸和律詩接近了。例如:
奉和山池 庾 信
樂宫多暇豫,望苑暫迴與.
嗚笳陵绝浪,飛盖歷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門葉半疏。
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
曰落含山氣, 雲歸帶雨餘。
若把第二三四行的任何一行删去,就很像初唐的一首五言律詩了。律詩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两種.現在分述如下。
曰落含山氣, 雲歸帶雨餘。
若把第二三四行的任何一行删去,就很像初唐的一首五言律詩了。律詩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两種.現在分述如下。
1 3 jqk甲]五言律詩. 五言律詩除了平仄和對仗的規律之外,還有兩個规律:
a.每句五個字.每首八句,全首共四十个字
b.第一三五七句不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入韵者,這是變例。 jqk這正變之分是從唐人五言律詩統計出來的,以多見者為正,少見者為變。]下面試舉幾個實例来看:
jqk子]首句不入韵者。
游少林寺 沈佺期
長歌游寶地,徙倚對珠林。
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
绀園澄夕霽, 碧殿下秋陰。
歸路烟霞晚,山蟬處處吟。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長寧公主東莊侍宴 李 峤
别業臨青甸, 鳴鑾降紫霄。
長筵鴆鷺集.仙管鳳凰調.
樹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戀赏未還鑣。
夏曰過鄭七山齋 杜審言
共有尊中好,言尋谷口來。
薜蘿山徑入,荷芰水亭聞.
日氣含殘雨,雲陰送晚雷,
洛陽鐘鼓至,車馬繫遲迥。
jqk丑]首句人韵者。
從軍行 揚 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戊鼓斷人行,
秋边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况乃未休兵!
1.4 jqk乙]七言律詩。——七言律诗除了平仄和對仗的規律之外,也還有兩個规律:
a.每句七個字,每首八句.全首共五十六個字。
b.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第三五七句不入韵,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不用韵者,這是變例。
下面試舉幾個實例來看:
jqk子]首句入韵者。
古 意
盧家少婦鬱金堂,
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黄.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應制
東望望春春可憐,
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
細草偏承迴輦處,飛花故落舞觴前。
宸游對此歡无極, 鳥弄歌聲稚管絃。
萬歲樓
江上巍巍萬歲樓.
不知經歷幾千秋。
年年喜見山長在, 日日悲看水獨流。
猿狖何曾離暮嶺,鹧鹚空自泛寒洲。
誰堪登望雲烟裏,向晚茫茫作旅愁。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沈佳期
蘇 顥
儲光羲
兵戈不見老萊衣。
嘆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黄牛峽静灘聲轉, 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别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jqk丑]首句不入韵者。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應教 王 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遥借翠微宫,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永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攏。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簫向碧空?
閣 夜 社 甫
歲莫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摇。
野哭千家間戰伐, 夷歌幾處起魚樵。
臥龍躍馬終黄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1,5 五言律诗首句,和七言律诗首句恰恰相反:前者以不入韵为常,後者以入韵為常.但是,這兩種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具背景:五言詩自古是隔句為韵的.譬如古诗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韵;七言詩在古代却是句句為韵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詩雖已演變為隔句用韵,但是首句仍沿着古代入韵的遣規。依我們的大致的觀察,五言的變例要比七言的變例多些,jqk五律首句入韵者比七律首句不入韵者多些。]
1 6 五律和七律中.都偶然有一種三韵小律.三韵就是六句(首 句就是入韵也不計。這樣:五言小律就祇有三十個字,七言小律就祇有四十二個字.例如:
李員外寄紙筆 韓 愈
题是臨池後。分從起草餘.
兔尖針莫并,繭淨雪難如,
莫怪殷勤謝,虞卿正著書,
送羽林陶將軍
李 白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萬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
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将贈绕朝鞭。
1.7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詩,每首四十八個字。例如
卢纶
送万臣
把酒留君听琴
谁堪岁暮離心
霜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空陰.
人愁荒村路细,馬怯寒溪水深.
望盡青山獨立, 史知阿處相尋!
五七言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詩都是很罕見的形式,因為它們既然自成一格,不能不略為提及罷了。
1.8 在這裹我們附帶提及詩人們的幾個術語。凡兩句相配,叫做一聯。譬如第一句和第二句叫做首聯jqk在這種意義之下.不一定成為對仗才稱為聯];第二句和第四句叫做頜聯;第五句和第六句叫做頸聯;第七句和第八句叫做尾聯.每聯的上句叫做出句 ;下句叫做對句 。下文有時為方便起見,我們將應用這些術語。 第二節 排 律
2.1 排律就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它也是律詩之一種,本來不必自歸一類;但為方便起見,也不妨如此分開。依常理推测,五言排律的起源應該是比普通的五律更早;因為律詩是由五言古詩逐漸演變而來,而五言古詩又多數是超過八句的。上節所舉的庾信奉和山池。已經很像排律;其實,在庾信以前,如謝靈運有些詩也已經和排律相類似了.例如:
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 謝靈運
朝旦發陽崖,景落憩陰峰。舍舟眺迴渚,停策倚茂松。
側逕既窈窕,環洲亦玲瓏。倪視喬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蹤。解作竟何感,升长皆豐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鷗戲春岸, 天雞弄和風.
撫化心無厭, 覽物眷彌重。不惜去人遠.但恨莫與同。
孤游非情歎,赏廢理誰通?
2.2 但是,相類似并不就是相同。這一首謝詩因為差不多處處對仗.所以像排律jqk排律就是一直排比下去的意思,衹有末兩句不必用對仗.首兩句也偶然可以不對];但是因為不合近體詩的平仄jqk參看下文第六節],所以到底不能認為排律,總之,排律就是普通律詩的延长一切规律都應該以普通律詩為標準。
2.3 關於排律的韵數:普通總喜歡用整数.例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六十韵;六十韵以上:.往往索性凑成一百韵jqk二百句.一千字]注一.單就這一種求整齊的風氟而論,也是五言古诗詩所没有的.例如:
河南嚴尹弟見宿弊盧訪别人賦十韵 王 維
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贫交世情外,才子古人中。
冠上方簪豸,车边已画熊。拂衣迎五马,垂手凭双童。
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
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眼看东候别,心事北川同。
为学轻先辈,何能访老翁。欲知今日后,不乐为车公。
上韋左相二十韵 杜 甫
鳳曆軒轅紀,龍飛四十春。八荒开寿城,一氣轉鸿鈞,
霖雨思賢佐,丹青憶老臣.應圖求骏馬,驚代得麒麟。
7
沙汰江河濁.調和鼎鼐新。韋賢初相漢。 范权已歸秦。
盛業今如此,傳經固绝倫。豫樟深出地,滄海闊無津。
北斗司喉舌,東方領搢紳。持街留藻鑑,聽履上星辰.
獨步才超古,餘波德照鄰.聰明過管轄,尺牘倒陳遵+
豈是池中物, 由來席上珍。廟堂知至理,風俗盡還淳。
才傑俱登用,愚蒙但隱淪,.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回首驅流俗.生涯似众人。巫咸不可問,鄒魯莫容身.
感激時將晚, 蒼茫興有神.為公歌此曲,;涕淚在衣巾。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杜 甫
往時中補右,扈蹕上元初,反氣凌行在,妖星下直廬。
六龍瞻漢闕。 萬騎略姚墟。玄朔迴天步,神都憶帝車,
一戎才汗马, 百姓免為魚。通藉蟠螭印,差肩列鳳輿。
事殊迎代邸,喜异赏朱虚。寇盗方归顺,乾坤欲晏如。
不才同补衮,奉诏许牵裾。鸳鹭叨云阁,麒麟滞玉除。
文园多病后,中散旧交疏。飘泊哀相见,平生意有馀。
风烟巫峡远,台榭楚宫虚。触目非论故,新文尚起予。
清秋凋碧柳,别浦落红蕖。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
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幕府筹频问,山家药正锄。
台星入朝谒,使节有吹嘘。西蜀灾长弭,南翁愤始摅。
对扬抏士卒,干没费仓储。势藉兵须用,功无礼忽诸。
御鞍金騕褭,宫砚玉蟾蜍。拜舞银钩落,恩波锦帕舒。
此行非不济,良友昔相于。去旆依颜色,沿流想疾徐。
沈绵疲井臼,倚薄似樵渔。乞米烦佳客,钞诗听小胥。
杜陵斜晚照,潏水带寒淤。莫话清溪发,萧萧白映梳。
夔府書懷四十韵
昔罢河西尉,初兴蓟北师。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迟。
扈圣崆峒日,端居滟滪时。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遂阻云台宿,常怀湛露诗。翠华森远矣,白首飒凄其。
拙被林泉滞,生逢酒赋欺。文园终寂寞,汉阁自磷缁。
病隔君臣议,惭纡德泽私。扬镳惊主辱,拔剑拨年衰。
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血流纷在眼,涕洒乱交颐。
四渎楼船泛,中原鼓角悲。贼壕连白翟,战瓦落丹墀。
先帝严灵寝,宗臣切受遗。恒山犹突骑,辽海竞张旗。
田父嗟胶漆,行人避蒺藜。总戎存大体,降将饰卑词。
楚贡何年绝,尧封旧俗疑。长吁翻北寇,一望卷西夷。
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凶兵铸农器,讲殿辟书帷。
庙算高难测,天忧实在兹。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
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恐乖均赋敛,不似问疮痍。
万里烦供给,孤城最怨思。绿林宁小患,云梦欲难追。
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议堂犹集凤,正观是元龟。
处处喧飞檄,家家急竞锥。萧车安不定,蜀使下何之。
钓濑疏坟籍,耕岩进弈棋。地蒸馀破扇,冬暖更纤絺。
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衣冠迷适越,藻绘忆游睢。
赏月延秋桂,倾阳逐露葵。大庭终反朴,京观且僵尸。
高枕虚眠昼,哀歌欲和谁。南宫载勋业,凡百慎交绥。
武陵书怀五十韵
西汉开支郡,南朝号戚藩。四封当列宿,百雉俯清沅。
高岸朝霞合,惊湍激箭奔。积阴春暗度,将霁雾先昏。
俗尚东皇祀,谣传义帝冤。桃花迷隐迹,楝叶慰忠魂。
户算资渔猎,乡豪恃子孙。照山畬火动,踏月俚歌喧。
拥楫舟为市,连甍竹覆轩。披沙金粟见,拾羽翠翘翻。
茗折苍溪秀,蘋生枉渚暄。禽惊格磔起,鱼戏噞喁繁。
沉约台榭故,李衡墟落存。湘灵悲鼓瑟,泉客泣酬恩。
露变蒹葭浦,星悬橘柚村。虎咆空野震,鼍作满川浑。
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炎天无冽井,霜月见芳荪。
清白家传远,诗书志所敦。列科叨甲乙,从宦出丘樊。
结友心多契,驰声气尚吞。士安曾重赋,元礼许登门。
草檄嫖姚幕,巡兵戊己屯。筑台先自隗,送客独留髡。
遂结王畿绶,来观衢室樽。鸢飞入鹰隼,鱼目俪玙璠。
晓烛罗驰道,朝阳辟帝阍。王正会夷夏,月朔盛旗幡。
独立当瑶阙,传呵步紫垣。按章清犴狱,视祭洁蘋蘩。
御历昌期远,传家宝祚蕃。繇文光夏启,神教畏轩辕。
内禅因天性,雄图授化元。继明悬日月,出震统乾坤。
大孝三朝备,洪恩九族惇。百川宗渤澥,五岳辅昆仑。
何幸逢休运,微班识至尊。校缗资筦榷,复土奉山园。
一失贵人意,徒闻太学论。直庐辞锦帐,远守愧朱幡。
巢幕方犹燕,抢榆尚笑鲲。邅回过荆楚,流落感凉温。
旅望花无色,愁心醉不惛。春江千里草,暮雨一声猿。
问卜安冥数,看方理病源。带赊衣改制,尘涩剑成痕。
三秀悲中散,二毛伤虎贲。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 春六十韵 元稹
节应寒灰下,春生返照中。未能消积雪,已渐少回风。
迎气邦经重,斋诚帝念隆。龙骧紫宸北,天压翠坛东。
仙仗摇佳彩,荣光答圣衷。便从威仰座,随入大罗宫。
先到璇渊底,偷穿玳瑁栊。馆娃朝镜晚,太液晓冰融。
撩摘芳情遍,搜求好处终。九霄浑可可,万姓尚忡忡。
昼漏频加箭,宵晖欲半弓。驱令三殿出,乞与百蛮同。
直自方壶岛,斜临绝漠戎。南巡暧珠树,西转丽崆峒。
度岭梅甘坼,潜泉脉暗洪。悠悠铺塞草,冉冉著江枫。
蚕役投筐妾,耘催荷蓧翁。既蒸难发地,仍送懒归鸿。
约略环区宇,殷勤绮镐沣。华山青黛扑,渭水碧沙蒙。
宿露清馀霭,晴烟塞迥空。燕巢才点缀,莺舌最惺憁。
腻粉梨园白,胭脂桃径红。郁金垂嫩柳,罯画委高笼。
地甲门阑大,天开禁掖崇。层台张舞凤,阁道架飞虹。
麹糵调神化,鹓鸾竭至忠。歌钟齐锡宴,车服奖庸功。
俊造欣时用,闾阎贺岁丰。倡楼妆燿燿,农野绿芃芃。
贵主骄矜盛,豪家恃赖雄。偏沾打球彩,频得铸钱铜。
专杀擒杨若,殊恩赦邓通。女孙新在内,婴稚近封公。
游衍关心乐,诗书对面聋。盘筵饶异味,音乐斥庸工。
酒爱油衣浅,杯夸玛瑙烘。挑鬟玉钗髻,刺绣宝装拢。
启齿呈编贝,弹丝动削葱。醉圆双媚靥,波溢两明瞳。
但赏欢无极,那知恨亦充。洞房闲窈窕,庭院独葱茏。
谢砌萦残絮,班窗网曙虫。望夫身化石,为伯首如蓬。
顾我沉忧士,骑他老病骢。静街乘旷荡,初日接曈曨。
饮败肺常渴,魂惊耳更聪。虚逢好阳艳,其那苦昏懵。
黾勉还移步,持疑又省躬。慵将疲悴质,漫走倦羸僮。
季月行当暮,良辰坐叹穷。晋悲焚介子,鲁愿浴沂童。
燧改鲜妍火,阴繁晻澹桐。瑞云低,香雨润濛濛。
药溉分窠数,篱栽备幼冲。种莎怜见叶,护笋冀成筒。
有梦多为蝶,因蒐定作熊。漂沉随坏芥,荣茂委苍穹。
震动风千变,晴和鹤一冲。丁宁搴芳侣,须识未开丛。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白居易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寒销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树暖枝条弱,山晴彩翠奇。峰攒石绿点,柳宛麹尘丝。
岸草烟铺地,园花雪压枝。早光红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堤布,盘筵占地施。征伶皆绝艺,选伎悉名姬。
粉黛凝春态,金钿耀水嬉。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
密坐随欢促,华尊逐胜移。香飘歌袂动,翠落舞钗遗。
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残席喧哗散,归鞍酩酊骑。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
紫陌传钟鼓,红尘塞路岐。几时曾暂别,何处不相随。
荏苒星霜换,回环节候催。两衙多请告,三考欲成资。
运启千年圣,天成万物宜。皆当少壮日,同惜盛明时。
光景嗟虚掷,云霄窃暗窥。攻文朝矻矻,讲学夜孜孜。
策目穿如札,锋毫锐若锥。繁张获鸟网,坚守钓鱼坻。
并受夔龙荐,齐陈晁董词。万言经济略,三策太平基。
中第争无敌,专场战不疲。辅车排胜阵,掎角搴降旗。
双阙纷容卫,千僚俨等衰。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既在高科选,还从好爵縻。东垣君谏诤,西邑我驱驰。
再喜登乌府,多惭侍赤墀。官班分内外,游处遂参差。
每列鹓鸾序,偏瞻獬豸姿。简威霜凛冽,衣彩绣葳蕤。
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
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下鞲惊燕雀,当道慑狐狸。
南国人无怨,东台吏不欺。理冤多定国,切谏甚辛毗。
造次行于是,平生志在兹。道将心共直,言与行兼危。
水暗波翻覆,山藏路险巇。未为明主识,已被倖臣疑。
木秀遭风折,兰芳遇霰萎。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
腾口因成痏,吹毛遂得疵。忧来吟贝锦,谪去咏江蓠。
邂逅尘中遇,殷勤马上辞。贾生离魏阙,王粲向荆夷。
水过清源寺,山经绮季祠。心摇汉皋珮,泪堕岘亭碑。
驿路缘云际,城楼枕水湄。思乡多绕泽,望阙独登陴。
林晚青萧索,江平绿渺瀰。野秋鸣蟋蟀,沙冷聚鸬鹚。
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白醪充夜酌,红粟备晨炊。
寡鹤摧风翮,鳏鱼失水鬐。暗雏啼渴旦,凉叶坠相思。
一点寒灯灭,三声晓角吹。蓝衫经雨故,骢马卧霜羸。
念涸谁濡沫,嫌醒自歠醨。耳垂无伯乐,舌在有张仪。
负气冲星剑,倾心向日葵。金言自销铄,玉性肯磷缁。
伸屈须看蠖,穷通莫问龟。定知身是患,应用道为医。
想子今如彼,嗟予独在斯。无憀当岁杪,有梦到天涯。
坐阻连襟带,行乖接履綦。润销衣上雾,香散室中芝。
念远缘迁贬,惊时为别离。素书三往复,明月七盈亏。
旧里非难到,馀欢不可追。树依兴善老,草傍静安衰。
前事思如昨,中怀写向谁。北村寻古柏,南宅访辛夷。
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悲。
不饮长如醉,加餐亦似饥。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2.4 當然也有些排律的韵不是整數的,例如刘禹锡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五韵,山.\’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元稹泛江玩月十二韵,和东川李相公用十二韵.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等等。但這些到底佔少数,而且像三十六和二十四之類,在古人的心目中仍就是另一類的整數。有人誤會。以為凡在題目上寫明韵數的就是排律。其實像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柳宗元的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等等,都是古风,不是排律。
2.5 自中唐以后,試帖詩都是五言排律,而且都是限定用十二句;註二!.例如:
賦得花發上林 王 表
御苑春何早?繁華已埔林!
笑迎明主仗,香拂差人簪:
地接樓臺近, 天垂雨露深。
晴光來戲蝶,夕景動棲禽.
欲托凌雲势,先開捧日心。
方知桃李樹.從此别成陰。
華州試月中桂 張 喬
與曰轉鴻朦,
扶疎萬古同,
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
结蕊圓時足,低枝缺處空。
影超群木外.香滿一輪中。
未種丹霄日。應虛白兔宫。
如何同片玉,散植在堂東。
五言排律也像五言律詩,首句以不入韵為正例,入韵為變例。但是,其變例比五言律持的變例更少。
2.6 就通常說,排律衹限於五言[註:三]。有人把杜甫的寄岑嘉州認為七言排律(見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
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愿逢颜色关塞远,
岂意出守江城居。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泊船秋夜经春草,
伏枕青枫限玉除。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双鲤鱼。
這是一種誤解。寄岑嘉州的對仗雖頗像排律,却没有排律的對仗那樣工整。最重要的是它的平仄和律詩的平仄不合,所以它衹是一首七言的.古風.不過,真正的七言排律也并不是没有,杜甫本人就有兩首,兹錄一首jqk另一首為寒雨朝行視圖樹]:
題鄭十八著作虔
台州地闊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亂後故人雙別淚。
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誰相拽?詩罷能吟不複聽.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贾生對鵬傷王傅.
苏武看羊陷贼庭。可念此翁懷直道,也霑新國用輕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窮巷悄然車馬绝,
案頭乾死讀書螢1
2.7 到了中唐jqk約在公元七八〇至八四〇。],白居易和元稹也有七言排律。例如:
泛太湖書事寄微之 白居易
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
玉杯浅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终。
黄夹缬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
避旗飞鹭翩翻白,惊鼓跳鱼拔剌红。
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书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诗寄浙东。
[所见胜景,多记在湖中石上。]
军府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酬樂天雪中見寄 元稹
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撼落不教封柳眼,
扫来偏尽附梅株。敲扶密竹枝犹亚,煦暖寒禽气渐苏。
坐觉湖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钱塘湖上蘋先合,
梳洗楼前粉暗铺。石立玉童披鹤氅,台施瑶席换龙须。
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莫遣拥帘伤思妇,
且将盈尺慰农夫。称觞彼此情何异,对景东西事有殊。
镜水绕山山尽白,琉璃云母世间无 第三节 绝句
3.1 绝句字数等于律诗的一半:律诗八句,绝句只有四句。这样,五言绝句共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共是二十八个字。例如: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2 绝句的意义,不象律诗的意义那样易于索解。关于绝句的起源,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注四]。譬如《岘佣说诗》以为:绝句,尽截律诗之半:或截首尾两联,或截前半首,或截中二联而成。(《带经堂诗话》有类似的说法。)这是说“绝”者“截”也,所以“绝句”又称为“截句”,它是产生在律诗之后的。但是《声调四谱》却说:
绝句之名,唐以前即有之。徐东海转撰《玉台新咏》,别为一卷,实古诗之支派也。至唐而法律愈严;不 惟与律诗体异,即与古体亦不同。或称截句,或称断句(力按,或又称短句)。世多谓分律诗之半即为绝句,非也。盖律由绝而增,非绝由律而减也。绝句云者:单句为句,句不能成诗;双句为联,联则生对;双联为韵,韵则生黏(力按,黏见下文第六节);句法平仄各不相重,无论律古,黏对联韵必四句而后备,故谓之“绝”。由此递增,虽至百韵可也;而断无可减之理。
这是说减至无可再减就叫做“绝句”,它是产生在律诗之前的。我们对于这相反的两说,都不完全赞同;但是我们倾向于采用前一说。现在先依照“分律诗之半即为绝句”这种说法,把绝句分析一番,然后说明我们所持的理由。
3.3 关于《岘佣说诗》的话,我们想加上“或截后半首”一句,因为那也是实际上有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绝句分为四类:
(一)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的;
(二)截取律诗的后半首的;
(三)截取律诗的前半首的;
(四)截取律诗的中两联的。
第一类的绝句最为常见:律诗的首两联都可以不用对仗,而绝句正是不用对仗者居多,尤其是七绝。第二第四类次之,第三类最少。此外,为什么不可以截取第一第三两联,或第二第四两联呢?这些本来也是可能的;但是,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而论,这样就会失粘(见下文第六节)。除非不顾失粘,才可以这样做;原则上这是应该避免的。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3.4 (一)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的(全首不用对仗)。
(甲) 五绝
山中寄诸弟妹 王维
山中多法侣,禅咏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王昌龄
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
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
(乙) 七绝
新息道中作 刘长卿
萧条独向汝南行,客路多逢汉骑营。
古木苍苍离难后,几家同住一孤城!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注意:这一类以七觉较多;因为五觉首句以不入韵为正例(见下文),而其首联又是以用对仗为较常见。
3.5 (二)截取律诗的后半首而成的(首联用对仗)。
(甲) 五绝
南行别弟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逢雪夜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乙) 七绝
访韩司空不遇 李嘉佑
图画风流似长康,文词体格效陈王。
蓬莱对去归常晚,丛竹闲飞满夕阳。
旧房 白居易
远壁秋声虫络丝,入檐新影月低眉。
床帷半故帘旌断,仍是初寒欲夜时。
注意:这一类以五绝较多,因为七绝首句以入韵为正例(见下文),而首联又是以不用对仗为正例的。
3.6 (三)截取律诗前半首而成的(末联用对仗)。
(甲) 五绝
九日龙山饮 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客儿亭 郭祥正(宋)
翻经人已去,谁为立幽亭?
一望野云白,半藏山骨青。
(乙) 七绝
南园(第八首) 李贺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钓矶。
注意:这一类五绝和七绝都颇为罕见。 3.7 (四)截取律诗的中两联而成的(全首用对仗)。
(甲) 五绝
封丘作 高适
州县才难适,云山道欲穷。
揣摩惭黠吏,栖隐谢愚公。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化子岗 王维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稀。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 七绝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喜闻盗贼番寇总退 杜甫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注意:在这一类中,五绝颇为常见,其数量差不多和第二类的五绝相等;七绝较少见。有些七绝属于这一类的,首句便不入韵(见下文)。
3.8 五绝的首句也像五律的首句一样,以不入韵为正例,所以较宜于对仗,而第二类和第四类的五绝比七绝较多(因为这两类的首联是用对仗的)。本节上面所举的五绝,都是正例;这里我们试举两例首句不入韵的变例来看看: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观放白鹰 李白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3.9 七绝的首句也像七律首句一样,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如。不过,七绝的变例比五绝的变例较多。这因为绝句虽不一定要用对仗,但当其用对仗的时候,总喜欢用于首联(第二第四类);若首句入韵,则为韵所拘,对仗不容易,所以大家倾向于不使首句入韵。例如: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叹白发 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袁江口忆王司劝 李嘉佑
京华不啻三千里,客泪如今一万双。
若个最为相忆处,青枫黄竹入袁江。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以上属第二类。)
漫成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灵云池送从弟 王维
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
自叹鶺鴒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一作杜牧)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吧。
(以上属第四类。)
偶然也有不因对仗,而首句亦不入韵者,但比较地少得多了。例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樱桃 张佑
石榴未坼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
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
3.10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保留下来的问题:到底绝句先于律诗呢,还是后于律诗呢?解决了这先后问题,“绝”字的意义也就容易决定了。依我们的意见,绝句应该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一)古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有平韵,有仄韵(仄韵也许比较多些),句中的平仄不受律诗平仄规律的限制。
(二)近体绝句产生与律诗之后,在原则上只用平韵(仄韵罕见),句中的平仄受律诗平仄规律的限制。
由此看来 ,古体绝句只是最简短的古诗;唐以后的诗人按照古体所作的绝句,可以分为短篇的“古风”,亦称“古意”(参见下文第三十二节)。依孙楷第先生的说法,绝句最初只是乐府的一解。一篇乐府有若干解,现在只取一解,所谓称之为绝句(《学原》第一卷四期)。至于近体绝句,则虽然受了律诗的影响,故勿论“绝”字的原意是否“截取半首”的意思,至少唐以后的诗人有这样的一个感觉。
3.11 实际上,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是相当清楚的;但若不认清近体诗的主要条件,就把那界限泯没了。这主要条件就是那平仄的严格的规律。譬如古风也常有对仗,但若不依近体诗的平仄,就不能认为排律。还有最严重的一种误解,就是为字数所迷惑,例如看见八句四十字就认为五律,五十六字就认为七律。其实四十字的五古和五十六字的七古也未尝不可能(参见下文第三十二节)。同理,我们不要看见了二十个字就归入近体诗的五绝,二十八字就归入近体诗的七绝;有些却是应该归入古风里去的。譬如杜昭中《晚唐诗叩弹集》就把孟郊的《古怨》归入古风: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这是完全合理的。只有这样,才省去许多葛藤。
3.12 《声调四谱》把绝句分为三种:(一)律绝;(二)古绝;(三)拗绝。其所谓“拗绝”,实在就是失粘失对的律绝,所以实际上只能分“律绝”和“古绝”两种。这种分法,与我们所分的两类(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是一样的。所可惜者,著者坚持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却没有说明“古绝”虽先于律诗,“律绝”却后与律诗。但是他说:至唐而法律愈严。其实这“法律愈严”就是由古绝转到律绝的枢纽。
3.13 绝句虽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种,但是,既然普通都把它归入近体,我们就不妨从权,把近体绝句简称为绝句;至于古体绝句,我们索性把它归入古风,不为它另立名目了 第四节 近体诗的用韵
4.1 我们在导言(1.5 – 6.)里说过,唐宋诗人用韵所根据的韵书是《切韵》或《唐韵》,凡韵书中注明“同用”的韵就可以认为同韵;到了元末,索性把同用的韵归并起来,稍加变通,成为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后代所谓《平水韵》,也就是明清时代普通所谓“诗韵”。由此看来,若说唐宋诗人用韵是依照《平水韵》的,虽然在历史上说不过去,而在韵部上却大致不差。现在我们就把这一百零六个韵列表如下,并附注着《唐韵》原来的韵目:
平声
上平一东 东 二冬 冬钟 三江 江 四支支脂之 五微微
六鱼鱼 七虞虞模 八齐齐 九佳 佳皆 十灰灰
十一真真谆臻 十二文文欣 十三元元魂痕 十四寒寒 十五删删山
下平声一先仙 二萧萧宵 三肴肴 四豪豪 五歌歌戈
六麻麻 七阳阳唐 八庚庚耕清 九青青 十 蒸蒸登
十一尤尤侯幽 十二侵侵 十三覃覃谈 十四盐添岩 十五咸咸凡
上 声
一董董 二肿肿 三讲讲 四纸纸旨止 五尾尾
六语语 七麌麌姥 八荠荠 九蟹蟹骇 十贿贿海
十一轸轸准 十二吻吻 十三阮阮混很 十四旱旱缓 十五潸潸产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廿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感 廿八俭 廿九豏
去 声
一 送 二 宋 三 绛 四 置 五 未
六 御 七 遇 八 霁 九 泰 十 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廿一个 廿二祃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径
廿六宥 廿七沁 廿八勘 廿九艳 三十陷
入 声
一 屋 二 沃 三 觉 四 质 五 物
六 月 七 曷 八 黠 九 屑 十 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4.2 关于某字归某韵,现在除了硬记之外,没有妥善的辨证法可以知道。但是,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就是记取字的声符(谐声偏旁)。譬如你知道了“今”字在侵部,那么,凡是从“今”字得声的字,如“吟、琴、衾”等,也该都在“侵”部。由此类推,咱们可以知道,“饥”“饥”不同韵:因为从“儿”得声的“肌”在支韵,所以“饥”也该在支韵,因为从“几”得声的“机、矶”在“微”饮,所以“饥”该在“微”韵。不过这种类推法也不能百发百中,譬如“庐、驴”在“鱼”韵,而“卢、炉、泸、轳”在“虞”韵;“才、财、孩、该”在灰韵而“豺、骸”在佳韵,这些仍旧是要靠硬记的。
4.3 《广韵》里的“蒸登”相配的上声“拯等”被后人并入“迥”韵,去声“证瞪”被并入“径”韵,这是很不合理的。但是,因为近体诗很少用仄韵,所以没有太大关系。只与平声“欣”韵,在《唐韵》里本来注明是独用的,并未认为可以与“文”韵同用。(这是依照戴东原的考证,现在我们看见的广韵则注为同用。)中唐以前(约在公元七八零年以前),诗人因为“欣”韵字少,大约又因为它的声音和真韵较近,所以往往把它和真韵同用。(注意,当时并不和文韵同用。)欣韵常用字有“欣、殷、勤、芹、斤、筋、垠”等,试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答前篇 刘禹锡
小儿弄笔不能嗔,涴壁书窗且当勤。
闻彼梦熊犹未兆,女中谁是卫夫人。
大约在晚唐以后,欣韵渐渐游移于真文之间,最后由于《广韵》里的次序是欣近于文,就混入文韵了。
4.4 近体诗的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第四节至第六节里所举诸例,都可以作为证明。各韵所包括的字数很不相称,有些韵宽,有些韵窄。宽韵可以很自由,窄韵就会令人受窘;但是,有文才的人有时侯却故意用窄韵来显本领。依宽窄的程度而论,诗韵大约可分为四类,如下(举平韵以包括窄韵):
(1)宽韵:
支 先 阳 庚 尤 东 真
(2)中韵:
元 寒 鱼 萧 侵 冬 灰 齐 歌 麻 豪
(3)窄韵:
微 文 删 青 蒸 覃
(4)险韵:
江 佳 肴 咸
4.5 这种分类自然带有多少武断性,未必能得人人的同意。再者,像微文删三韵,字数虽少,却是非常的合用,所以诗人很喜欢用它们。
4.6 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宁可避免险韵,决不能让它出韵。《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
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
从前的人确受这种严格的拘束。科场中,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意怎样高超,只好算是不及格。现在我们试举几个险韵诗的例子:险韵也不能出韵,其他的韵可想而知了。例如:
(一)江韵
季秋苏五弟江楼夜宴 杜甫
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
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
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
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答刘连州邦字 柳宗元
连璧本难双,分符刺小邦。
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
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
遥怜郡山好,谢守但临窗。
(注意:勿与阳韵混。)
(二) 佳韵
和李仆射雨中寄卢严二给事 张籍
郊原飞雨至,城阙湿云埋。
迸点时穿牖,浮沤欲上阶。
偏滋解箨竹,并洒落花槐。
晚润生琴匣,新凉满药斋。
从容朝务退,放旷掖曹乖。
尽日无来客,闲吟感此怀。
襄阳为卢窦纪事 元稹
风弄花枝月照阶,醉和春睡倚香怀。
依稀似觉双环动,潜被萧郎卸玉钗。
谴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注意:勿与灰韵混。)
(三) 肴韵
堂成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 杜甫
此堂存古制,城上俯江郊。落构垂云雨,荒阶蔓草茅。
柱穿蜂溜蜜,栈缺燕添巢。坐接春杯气,心伤艳蕊梢。
英灵如过隙,宴衎愿投胶。莫问东流水,生涯未即抛。
江边四十韵 元稹
官借江边宅,天生地势坳。欹危饶坏构,迢递接长郊。
怪鵩频栖息,跳蛙颇混淆。总无篱缴绕,尤怕虎咆哮。
停潦鱼招獭,空仓鼠敌猫。土虚烦穴蚁,柱朽畏藏蛟。
蛇虺吞檐雀,豺狼逐野麃。犬惊狂浩浩,鸡乱响嘐嘐。
濩落贫甘守,荒凉秽尽包。断帘飞熠耀,当户网蟏蛸。
曲突翻成沼,行廊却代庖。桥横老颠枿,马病裛刍茭。
一一床头点,连连砌下泡。辱泥疑在绛,避雨想经崤。
相顾忧为鳖,谁能复系匏。誓心来利往,卜食过安爻。
何计逃昏垫,移文报旧交。栋梁存伐木,苫盖愧分茅。
金琯排黄荻,琅玕袅翠梢。花砖水面斗,鸳瓦玉声敲。
方础荆山采,修掾郢匠铇。隐锥雷震蛰,破竹箭鸣骹。
正寝初停午,频眠欲转胞。囷圆收薄禄,厨敝备嘉肴。
各各人宁宇,双双燕贺巢。高门受车辙,华厩称蒲捎。
尺寸皆随用,毫厘敢浪抛。篾馀笼白鹤,枝剩架青?。
制榻容筐篚,施关拒斗筲。栏干防汲井,密室待持胶。
庭草佣工薙,园蔬稚子掊。本图闲种植,那要择肥硗。
绿柚勤勤数,红榴个个抄。池清漉螃蟹,瓜蠹拾螌蟊。
晒篆看沙鸟,磨刀绽海鲛。罗灰修药灶,筑垛阅弓弰。
散诞都由习,童蒙剩懒教。最便陶静饮,还作解愁嘲。
近浦闻归楫,遥城罢晓铙。王孙如有问,须为并挥鞘。
(四) 咸韵
送孙逸归庐山得帆字 刘长卿
炉峰绝顶楚云衔,楚客东归栖此岩。
彭蠡湖边香橘柚,浔阳郭外暗枫杉。
青山不断三湘道,飞鸟空随万里帆。
常爱此中多胜事,新诗他日伫开缄。
送王校书 韦应物
同宿高换时节,共看移石复栽杉。
送君江浦已惆怅,更上西楼看远帆。
(注意:原则上咸韵不应与覃盐相通;至于元寒删先四韵,则绝对不能与咸同用。)
4.7 盛唐(约在公元七一三至七七九)以前,除上面所说欣韵的情形之外,近体诗绝对不出韵[注五];中唐(约在公元七八零至八四零)以后,偶然不免有出韵的情形。例如:
茂陵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梢、郊属肴,翘、娇、萧属萧。)
贞元中侍郎舅氏 刘禹锡
曾作关中客,频经伏毒岩。
晴烟沙苑树,晚日渭川帆。
昔是青春貌,今悲白雪髯。
郡楼空一望,含意卷高帘。
(前半首用咸韵;后半首用盐韵。) 4.8 其他如杜牧《题木兰庙》以“儿、眉、妃”为韵(支微),李商隐《无题》以“重、蓬、通、红、风”为韵(冬东),李远《游故王驸马池亭》以“珑、通、风、红、浓”为韵(东冬),曹唐《小游仙诗》以“飞、稀、诗”为韵(微支),崔钰《水精枕》以“冰、胜、簪、凝、襟”为韵(蒸侵),司空图《杨柳枝寿宫词》以“帘、函、衫”(盐覃)为韵,刘兼《蜀都春晚感怀》以“披、追、泥、堤、啼”为韵(支齐)。宋人也偶然有出韵的例子:
怀嵩楼新开南轩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後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乖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重、浓、松、峰属冬韵,而嵩却属东韵。)
傅尧俞济源草堂 苏轼
微官共有田园兴,老罢方寻隐退庐。
栽种成阴十年事,仓黄求买万金无。
先生卜筑临清济,乔木如今似画图。
邻里亦知偏爱竹,春来相与护龙雏。
(无、图、雏属虞韵,而庐却属鱼韵。)
这还可以说是用“古风“的宽韵来写律诗(苏轼这首诗可认为古风式的律诗);至于像下面这两首的用韵,就嫌太离绳墨了:
燕昭王墓 罗隐(晚唐)
战国苍茫难重寻,此中踪迹想知音。
强停别骑山花晓,欲吊遗魂野草深。
浮世近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
思量郭隗平生事,不殉昭王是负恩。
(寻、音、深、金都属侵韵,而恩却属元韵。)
雨 陈与义(宋)
霏霏三日雨,蔼蔼一园春。
雾泽含元气,风花过洞庭。
地偏寒浩荡,春半客竛竮。
多少人间事,天涯醉又醒。
(庭、竮、醒属青韵,而春却属真韵。)
4.9 自唐至清,近体诗固然限用本韵,古体诗也不过偶用邻韵。除了“先“韵可认为“元寒删”的邻韵,又“江”可勉强认为“阳”的邻韵外,上平声和下平声绝对没有相通之理(仄声依平声类推)。譬如依照现代北方话,侵可通真,覃可通寒,盐可通先,依照西南官话,真可通庚青蒸,依照皖湘滇方言,阳可同寒,依照吴语,歌可通虞,(一部分字如蒲、孤、都等),诸如此类,非但和近体诗的规律不相容,而且和古体诗的规律也是不合的。
4.10 总之,宋代以前,近体诗之出韵者,千首中难见一二首[注六],自然不可为训。何况千数百年来,传抄难免有误。例如上文第二节所举白居易的百韵排律,中有一联是:荏苒星霜换,回环节侯推。“推”一本作“催”,当为传抄之误,因为决没有能用九十九支韵字。而偏让一个字出韵的道理。又如杜甫《偶题》中有一联是: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碑”字一本作词,也是错的。杜甫时代,《唐韵》中的支韵尚未与脂之相混,此诗中连用知、垂、斯、为、规、疲、奇、儿、亏、碑、易、枝、危、卑、池、麾、支、宜等二十二个韵字都是支韵字,决没有插进一个之韵的“词”字的道理。这些都是后人所擅改,不可不知。
4.11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诗很像古风;我们要辨认它们是不是律诗,仍应该以其是否用律句的平仄为标准。下面是一些仄韵律诗的例子:
1.五律
湘中纪行十首 (录一) 刘长卿
浮石濑
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十首之中,有五首是平韵五律,其余五首自应认为仄韵五律。平仄亦合于律诗。)
海阳十咏 (录一) 刘禹锡
蒙池
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
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
(十首之中,也有五首平韵,五首仄韵,与刘长卿的《湘中纪行》情形相同。)
2. 七律
意绪 韩偓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灵阁。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娆意绪不胜羞,愿倚郎君永相着。
仄韵近体五绝较为常见。例如: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忆鄱阳旧游 顾况
悠悠南园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仄韵近体七绝非常罕见,兹不举例。
4.12 仄韵律诗和绝句可以说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相当分明,只有仄韵律绝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参看下文第三十一节),因为近体律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4.13 未了,我们顺带谈一谈“限韵”和“和诗”。
限韵,有两种情形:第一,是试场的限韵,第二是诗人雅集的限韵。从性质上又可分为两类:第一,是限韵不限字,例如唐贞元进士的试题是《赋得春风扇微和》,大约是限用东韵或真韵(见《全唐诗》卷十三)。第二,是限韵兼限字,此类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定一个字,其余的韵脚随便凑用。例如上文所举柳宗元《答刘连州邦字》和刘长卿《送孙逸归庐山得帆字,就是诗中必须用“邦、帆”字做韵脚,凡题目有“得某字”者,都是这一类;另一种是把全首诗的韵脚都预先指定了[注七],例如梁曹景宗凯旋,侍武帝宴,群臣用韵已罄,只余“竞、病“二字。景宗作诗云: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4.14 和诗,最初的时候是一唱一和,并不一定要用对方的原韵或原韵脚。例如韩察、崔恭、陆缠、张贾、胡证都和张弘靖的《山亭怀古》,张诗原用的是支韵;韩察用的是先韵;崔恭用的是东韵;陆胡二人虽也用支韵,而韵脚无一字与原诗相同(《全唐诗》卷十三)。但是,唐人偶然也喜欢用原韵,例如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就注明同用“家、花、车、斜”四韵。宋代以后,和诗就差不多总要依照原韵,叫做“次韵”或“步韵”,例如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泉试焙新芽》。这样,和诗的人就成了被限韵脚了。
4.15 此外,尚有所谓“用韵”,是用古人某诗的原韵,其实等于和古人的诗。又有所谓“叠韵”,是用自己做的诗的原韵(如连叠多次,就称为“再叠”、“三叠”等)。其实等于和自己的诗。这些都不必细述。
附注
[注五] 不能说得太绝对。杜甫的律诗就有一首出韵的。
雨晴
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寒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风、红、空属东,农属冬。)
有些诗似乎出韵,其实不是的。例如:
北风 杜甫
北风破南极,朱风日威垂。
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
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
吾慕汉初老,时清犹茹芝。
(垂、芝属支,归、稀属微。)
仇兆鳌《杜诗详注》于《北风》引胡应麟曰:此诗首尾惧四支韵,中间两用五微。尽古体通用,非出韵也。律诗出韵者,《玉山》诗出“芹”字,《雨晴》诗出“农”字。排律出韵者,《赠王侍御契》出“勤”字。尽检点少疏,即作家亦未能免耳。力按,胡氏认为《北风》是古诗(不是律诗),这是对的。“北风”句,“鸿雁”句,“十年”句,“六合”句,“吾慕”句,“时清”句,都是拗句,所以不是律诗。此外,《玉山》诗的“芹”字,《赠王侍御契》出“勤”字,都是“欣”韵字。不算出韵(说见本书4.3)。只有《雨晴》诗“农”字可以认为出韵。
[注六] 《切韵》时代,支脂之分为三韵,平水韵合为一韵(支)。杜甫诗中,支韵常独用,脂之则同用。例如《紫宸殿退朝口号》叶“垂、仪、移、知、池”全用支韵字,不杂脂之韵字;又如《夔府书怀》叶“师、迟、时、慈、诗、其、欺、缁、私、衰(仇注:所追切)、期、颐、悲、遗、旗、黎、词、疑、夷、茨、帷、持、司、思、追、眉、锥、之、棋、尼、葵,《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叶“之、诗、时、丝、芝、悲、迟(实只七韵),两诗全用脂之韵字,不杂支韵字。
[注七]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等人咏海棠诗,每人七律一首,限用门、盆、魂、痕、昏五个字作韵脚。 第五节 首句用韵问题
5.1 上节郑重地说明,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但是,凡读过中晚唐的诗尤其是宋诗的人,都会注意到好些诗似乎通韵的近体诗,看 起来好象是邻韵可以同用似的。其实借用邻韵只限于首句。钱大昕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十驾齐养新录》里说: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现在我们来谈一谈首句用韵的问题。
5.2 原来诗的首句本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所以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则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诗人们往往从这么多余的韵脚上讨取多少的自由,所以有偶然借用邻韵的办法。盛唐以前,比例甚少(下面只举李颀、杜甫、刘长卿、王维各一首)[注八],中晚唐较多。谁知这一来,竟成了一种风气!宋人的首句用邻韵似乎是有意的,几乎可说是一种时髦,越来越多了。现在我们依照某韵与某韵为邻韵,分成若干种,然后依类举例于下。在这些例子中,首句虽入韵而不同韵,只可谓之“衬韵”,录引时就不必独自为一行了。
5.3 (一)东韵与冬韵
(甲) 以冬衬东
送李回 李颀
知君官属大司农,诏幸骊山职事雄。
岁发金钱供御府,昼看仙液注离宫。
千岩曙雪旌门上,十月寒花辇路中。
不睹声明与文物,自伤流滞去关东。
牡丹 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阴成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 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沧浪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钱塘上元夜祥符寺 曾巩
月明如画露叶浓,锦帐名郎笑语同。
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
红云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太侵远空。
白发蹉跎欢意少,强颜犹入少年丛。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弛驱羁旅中。
夏日梦伯兄寄江南 黄庭坚
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
诗酒一言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河天月晕鱼分子,槲叶风微鹿养茸。
几度白砂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搘筇。
霰 杨万里
雪花遣霰作前锋,势破张皇欲暗空。
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
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三峡歌 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宫词 王建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乙)以东衬冬
深宫 李商隐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
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独游辋川 苏舜钦
行穿翠霭中,绝涧落疏钟。
数里踏乱石,一川环碧峰。
暗林麋养角,当路虎留踪。
隐逸何曾见? 孤吟对古松。
成都 杨亿
五丁力尽蜀山通,千古成都绿酎醲。
白帝仓空蛙在井,青天路险剑为峰。
漫传西汉祠神马,已见南阳起卧龙。
张载勒铭堪作戒,莫矜函谷一丸封。
城上 彭汝砺
孤城纵目尽南东,山转溪回翠万重。
云际静浮滨汉水,林端清送上方钟。
今时汉北无雏凤,当日襄南有卧龙。
万事废兴无足问,登临吾乐正从容。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寄李渤 张籍
五度溪头踯躅红, 嵩阳寺里讲时钟。
春山处处行应好, 一月看花到几峰。
宫词 王建
灯前飞入玉阶虫,未卧常闻半夜钟。
看着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 5.4 (二)江韵与阳韵
寄献润州赵舍人 王禹偁
南徐城古树苍苍,衙府楼台尽枕江。
甘露钟声清醉榻,海门山色滴吟窗。
直庐久负题红药,出镇何妨拥碧幢。
闻说秋来自高尚,道装筇竹鹤成双。
泛吴凇江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知我意, 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意:盛唐时江阳绝不相通,虽在首句,亦不能用为邻韵。晚唐以后江阳相通之例亦颇罕见。)
5.5 (三)支韵与微韵
(甲)以微衬支
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 王涯
延英面奉如春闱,亦选功夫亦选奇。
在冶只求金不耗,用心空学秤无私。
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
独喜至公谁是证,弥天上人与新诗。
题宫门 沈亚之
君王多感放束归,从此秦宫不复期。
春景自伤秦丧主,落花如雨泪胭脂。
侍宴 韩偓
蜂黄蝶粉两依依,狎宴临春日正迟。
密旨不教江令醉,丽华微笑认皇慈。
梦张剑州 王安石
万里怜君蜀道归,相逢似喜语还悲。
江淮别业依前处,日月新阡卜几时。
自说曲阿犹未稳,即寻湓水去犹疑。
茫然却是陈桥梦,昨日春风马上思。
八月十六玩月 孔平仲
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
只恐月光无好恶,自怜人意有盈亏。
风摩露洗非常洁,地阔天高是处宜。
百尺曹亭吾独有,更教玉笛倚栏吹。
(乙)以支衬微
题魏将军庙 许浑
武牢关下护龙旗,挟槊弯弧马上飞。
汉业未兴王霸在,秦军才散鲁连归。
坟穿大泽埋金剑,庙枕长溪挂铁衣。
欲奠忠魂何处问,苇花枫叶雨霏霏。
答鄜时友同宿见示 马戴
为客自堪悲,风尘日满衣。
承明无计入,旧隐但怀归。
雪积孤城暗,灯残晓角微。
相逢喜同宿,此地故人稀。
云朔逢山友 张蠙
会面却生疑,居然似梦归。
塞深行客少,家远识人稀。
战马分旗牧,惊禽曳箭飞。
将军虽异礼,难便脱麻衣。
倡女词 张籍
轻鬓从梳阔扫眉,为嫌风日小楼稀。
画罗金缕难相称,故著寻常淡薄衣。
郊行即事 程伯子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乌江东乡往返马上作 贺铸
悠悠东去欲何之?草草西还可是归。
残日雨竿荒戍远,青山满眼故园非。
江田经雨菰将熟,石路无风蛾蠓飞。
回羡耕夫闲胜我,早收鸡犬闭柴扉。
九日登天湖 朱熹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
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罇更晚晖。
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
相看下视人实小,只合从今老翠微。
5.6 (四)鱼韵与虞韵
(甲)以虞衬鱼
秋野 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飨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忆故州 张籍
叠石为山伴野夫,自收灵药读仙书。
如今身是他乡客,每见青山忆旧居。
游庐山次韵章传道 苏轼
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出入岩峦千仞表,较量筋力十年初。
虽无窈窕驱前马,还有鸱夷挂后车。
莫笑吟诗淡生活,当令阿买为君书。
题湖边庄 王十朋
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
夕阳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
旧卜草庄临水竹,来寻野叟问耕锄。
他年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
(乙)以鱼衬虞
悟真院 王安石
野水从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5.7 齐韵与支韵
(甲)以支衬齐
题古寺 刘沧
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
长天月影高窗过,疏树寒鸦半夜啼。
池水竭来龙已去,老松枯处鹤犹栖。
伤心可惜从前事,寥落朱廊堕粉泥。
和周廉彦 张耒
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
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绿浮堤。
(乙)以齐衬支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丙)以齐衬微
春近 黄庭坚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
年华已伴梅稍晚,春色先从柳阴归。
春日山行 王庭硅
缓鞚青丝马不嘶,春山草长静柴扉。
迸林新笋斑斑出,隔水幽禽款款飞。
雨过泉声鸣岭背,日长花气扑人衣。
雲藏遠岫茶煙起,知有僧居在翠微。
5.8 佳韵与灰韵
内直晨出便赴奉慈斋 欧阳修
凌晨更直九门开,驱马悠悠望禁街。
霜後楼台明晓日,天寒烟雾著宫櫰。
山林未去犹贪宠,罐酒何时共放怀。
已觉萧条悲晚岁,更怜衰病怯清斋。
5.9 (七)真韵与文韵
(甲)以文衬真
湖上言事 方千
吟霜与吟云,此兴亦甘贫。
吹箭落翠羽,垂丝牵锦鳞。
满湖风撼月,半日雨藏春。
却笑萦簪组,劳心字远人。
次韵曹辅寄壑泉试新芽 苏轼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试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乙)以真衬文
送孙莹京监擢第归蜀觐省 刘长卿
适贺一枝新,旋惊万里分。
礼闱称独步,太学许能文。
征马望春草,行人看暮云。
遥知倚门处,江树正氛氲。
牡丹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 韦庄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熏。
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酬薛奉礼 姚合
楼楼沧海一耕人,诏遗江边作使君。
山顶雨余青到地,涛头风起白连云。
诗成客见书墙和,药熟僧来就鼎分。
珍重来章相借问,芳名未识已曾闻。
送辛幼安 周孚
西风掠面不胜尘,老欲从君自濯薰。
两意未成还忤俗,一饥相迫又离群。
只今参佐须孙楚,何日公卿属范云?
节物关心那可别?断红疏绿正春分!
赴文德殿听嘛仍拜表 杨万里
苍龙观阙启槐宸,白玉阶除振鹭群。
仗外诸峰献松雪,霜前一雁度宫云。
舍人就日宣麻制,丞相瞻天进表文。
夙退自欣还自笑,素餐便当策殊勋。
5.10 (八)元韵与真文
(甲)以真衬元
故衫 白居易
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有示 陆龟蒙
相对莫辞贫,蓬蒿任寒门。
无情是金玉,不报主人恩。
(乙)以元衬真
出近村归偶作 陆游
朝骑小蹇出烟村,拥路争看八十身。
似我犹为一好汉,问君曾见几闲人?
杨梅线紫开园晚,蓴菜丝长入市新。
莫笑坚顽推不倒,天教日日享常珍。
(丙)以文衬元
思京口戏周器之 王令
江南别日醉方醺,贪爱青天带水痕。
忘却碧山归路直,误投浮世俗尘昏。
终期散发江边钓,当有渔舟日系门。
但恨故人犹喜仕,他时胸腹未堪论。
(丁)以元衬文
感秋别怨 卢仝
霜秋自断魂,楚调怨离分。
魄散瑶台月,心随巫峡云。
蛾眉谁共画,凤曲不同闻。
莫似湘妃泪,斑斑点翠裙。 5·11 (九)删韵与元寒
(甲)以元衬删。
又行次作 欧阳修
秋色满郊原,人行禾黍间。
雉飞横断涧,烧响入空山。
野水苍烟起,平林夕鸟还。
嵩风久不见,寒碧更孱颜。
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 苏轼
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纶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弦柱,香露凄迷着髻鬟。
共喜使群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
(乙)以寒衬删。
甘露上方 杨蟠
沧江万景对朱栏,白鸟群飞去复还。
云捧楼如出天上,风飘钟磬落人间。
银河倒泻分双月,锦水西来转几山。
今古冥冥难借问,且持玉爵破愁颜。
暮春上塘道中 范成大
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石门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已山。
飞絮著人春共老,片云将梦晚俱还。
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
九月十三日始就郊墅拜宝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 岳珂
槐影西清舞翠鸾,竹宫高接五云环。
职陪温洛图书地,名在元封卜祝间。
昼访未承龙阁问,晨香犹而羽衣班。
祠官到处无公事,且听松声老此山。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青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丙)以删衬寒
哭李商隐 崔珏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西行 孔平仲
缭绕西行入乱山,白云深处据征鞍。
荞花着雨相争秀,枣类迎阳一半丹。
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处托身安。
莒台东响情无限,那更秋风作暮寒。
次韵林冲和筠庄 李弥逊
叠叠重得两岸山,钩连秀色上琅千。
孤亭四壁面烟雨,人与白鸥分暮寒。
5·12 (十)先韵与删寒元
(甲)以删衬先
雨后独行洛北 欧阳修
北阙望南山,明岚杂紫烟。
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
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
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
寒食 王禹
今年寒食在西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穿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作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以先衬删
伊川独游 欧阳修
绿树遶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送谢希深学士北使 欧阳修
汉使入幽燕,风烟两国间。山河持节远,亭障出疆闲。
征马闻笳跃,雕弓向月弯。御寒低便面,赠客解刀环。
鼓角云中垒,牛羊雪外山。穹庐鸣朔吹,冻酒发朱颜。
塞草生侵碛,春榆绿满关。应须鴈北向,方值使南还。
(丙)以寒衬先
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杨万里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丁)以先衬寒
内直对月寄子华舍人持国廷评 欧阳修
禁署沉沉玉漏传,月华云表溢金盘。
纤埃不隔光初满,万物无声夜向阑。
莲烛烧残愁梦断,薰炉薰歇觉衣单。
水精宫锁黄金阙,故比人间分外寒。
望湖楼醉书 苏轼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戊)以先衬元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竹阁 苏轼
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
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两丛恰似萧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
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5·13(十一)萧韵与豪韵
偕陈调公翁龙山买舟待夜潮发 苏过
来逢春雨长鱼苗,去见秋风擘角螯。
久矣归心到乡国,依然水宿伴渔舠。
一天如许皆明月,二客所须惟浊醪。
今夜四更潮有信,更须留眼看银涛。
5·14(十二)麻韵与佳韵
三日赴宴口占 欧阳修
赐饮初逢禊节佳,昆池新涨碧无涯。
九门寒食多游骑,三月春阴正养花。
共喜流觞修故事,自怜双鬓惜年华。
凤城残照归鞍晚,禁御无风柳自斜。
(按,佳字与麻韵通押,唐人即有之,例如杜甫喜晴及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但除佳字外,佳韵其他的字未见有与麻通押者,由此看来,也许佳字本是分属佳麻两韵,麻与佳是否应认为邻韵,颇成问题。) 5·15 (十三)庚与青蒸。
(甲)以青衬庚
送极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酬朗州崔员外 刘禹锡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春游 罗邺
絮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连。
年年点简人间事,唯有春负不世情。
成都喜事 陆游
大城小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莺花又作新年梦,丝竹常闻静夜声。
废苑烟芜迎马动,清江春涨拍堤平。
尊中酒满身强健,未恨飘零过此生。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小放歌行 陈师道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
水口行舟 韩偓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题决两山相对鸣。
(乙)以庚衬青
八月六日作 韩偓
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
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
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
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
桐柏观 赵师秀
山深地忽平,缥缈见殊庭。
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
石坛遗鹳羽,粉壁剥龙形。
道士玉灵宝,轻强满百龄。
(丙)以庚衬蒸
边将 马戴
玉榼酒频倾,论功笑李陵。
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塞迥连天雪,河深彻底冰。
谁言提一剑,勤苦事中兴。
病告中怀子华原父 欧阳修
狂来有意与春争,老去心情渐不能。
世味惟存诗淡泊,生涯半为病侵陵。
花明晓日繁如锦,酒拨浮醅绿似渑。
自是少年豪横过,而今疑钝若寒蝇。
5·16 (十四)蒸韵与侵韵
拟杜子美峡中意 宋祁
天入虚楼倚百层,四方遥谢此登临。
惊风借壑为寒籁,落日容云作暝阴。
岘井北抛王粲宅,楚衣南逐女媭砧。
十年不识长安道,九签宸开紫气深。
(按以蒸衬侵之例颇为罕见)
5·17 覃韵与盐咸
(甲)以覃衬盐
别张自疆 王铚
燕子低飞入坏檐,柳条轻拂绿毵毵。
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
万古愁多凭浊酒,九原事往落清谈。
都门别恨终难写,满眼风光思不堪。
(乙)以咸衬覃
垂虹亭 米芾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5·18 上面所举首句用邻韵的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与排律),其作者除王维,李颀,刘长卿,杜甫是盛唐的人,韩琮,王建,李商隐,张籍,王涯,沈亚之,韩偓,许浑,马戴,张蟠,刘沧,方干,姚合,韦庄,白居易,崔珏,罗邺是中唐或晚唐的人外,其余都是宋代的人,可以证明此风始于盛唐,到中晚唐逐渐成为风气,到了宋代更是变本加厉了。
5·19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之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这样,我们可以把相近的韵分为八类如下:
(一)东冬为一类
(二)支微齐为一类,支与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
(三)鱼虞一类
(四)佳灰为一类
(五)真文元寒删六韵为一类,真与文近,元与文近,寒与删近,删与先近,先又与元近,真与元,寒与先,元与删较远,到于真与寒,寒与元,文与删先,先与真文则原则上不能认为邻韵。
(六)萧肴豪为一类
(七)庚青蒸三韵为一类庚与青较近,它们与蒸较远。
(八)覃盐咸为一类。
5·20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的结论:
(一)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现代诗人作律绝任意通韵者,不合唐宋诗人的格律。
(二)首句用邻韵,仅以本节所举同类之韵为限;现代诗人真庚通押,删咸通押之类,纵然用于首句,亦不合于唐宋诗人的旧规。
第六节 平仄的格式
6·1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普通的格式如下:
(一)五律
(甲)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首句入韵,则为仄仄仄平平。)
(乙)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首句入韵,则为平平仄仄平。)
6·2出句如系仄头,对句必须是平头,出句如系平头,对句必须是仄头,这叫做对,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这叫做粘。(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粘,就是一切的平仄都合式,不合叫做失粘,狭义的粘,如这里所述,违者也叫做失粘。参看下文第十节。)
6·3上文第二节里说过,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因此,五言排律的平仄只须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注意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延长下去就是了,第三节里说过,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绝句的平仄只须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也注意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是了。
6·4(二)七律
(甲)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首句入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首句入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6·5七言律诗的粘对,和五言律诗的粘对,规则完全相同,七言排律是七方律诗的延长,七言绝句是七言律诗的减半,因此,它们的平仄也就是七律的平仄,只须注意依照粘对的规则,分别延长或减半就是了。
6·6为了便于记忆和了解起见,我们对于近体诗的平仄,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更新颖的说明。近体诗的平仄的原则只是要求不单调,为要不单调,所以(一)平声和仄声必须递换,(二)一联之中,平仄必须相对,但若每联的平仄相同,又变为单调了,所以(三)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的对句的平仄相粘,这样,相近的两联的平仄才不至于相同。
6·7关于平仄的递换,咱们不妨先假定两样的四言平仄形式,就是:
1、平平仄仄
2、仄仄平平
然后,咱们再假定五言律诗有平脚和仄脚两种句子,于是依照下面的四个方法,把上面的四言的句子再加上一个字,使它们变为五言:
(一)平平仄仄的四言欲变为仄脚的五言诗,须在中间插入一个平声字(以平随平),成为平平平仄仄。
(二)平平仄仄的四言欲变成平脚的五言时,须在句末加上一个平声字(以平随平)成为平平仄仄平。
(三)仄仄平平的四言欲变成平脚的五言时,须在中间插入一个仄声字(以仄随仄),成为仄仄仄平平
(四)仄仄平平的四言欲变成仄脚的五言时,须在句末加上一个仄声字(以仄随平)成为仄仄平平仄
简单地说,就是:
(一)仄脚仍仄脚,中插平。
(二)仄脚仍平脚,尾加平。
(三)平脚仍平脚,中插仄。
(四)平脚变仄脚,属加仄。
6·8这样五律虽有八句,其平仄变化,不出于下列的四种形式之外:
(一)仄仄平平仄
(二)仄仄仄平平
(三)平平平仄仄
(四)平平仄仄平
如果咱们把第一类认为a,第二类认为A(都是仄头),又把第三类认为b,第四类认为B(都是平头),那么,上文的五律平头平仄式可以简单地表示如下:
(甲)仄起式
1、首句不入韵者。
aB,bA,aB,bA
2、首句入韵者
AB,bA,aB,bA
(乙)平起式
1、首句不入韵者。
bA,aB,bA,aB
2、首句入韵者
BA,aB,bA,aB
6·9七律的句子就是五律的句子的延长,只在句首加上两具字,仄头加平头,平头加成仄头,就成为下列的四种形式: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a)
(二)平平仄仄仄平平(A)
(三)仄仄平平平仄仄(b)
(四)仄仄平平仄仄平(B)
这样,上文的七律平仄也可以简示如下:
(甲)平起式
1、首句入韵者。
AB,bA,aB,bA
2、首句不入韵者
aB,bA,aB,bA
(乙)仄起式
1、首句入韵者。
BA,aB,bA,aB
2、首句不入韵者
bA,aB,bA,aB
6·10近体诗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为一节,最后一个音独自成为一节,平声占时间大致比仄声长一位,如下:
五言诗每句三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每句四节: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6·11为叙述的方便起见,我们将把最后一个节奏称为脚节,脚节之上为腹节,腹节之上为头节,头节之上为顶节。五言的诗句只有三节,没有顶节,这些称呼是与上文所说七律的句子为五律的句子的延长的理论相配合的,所所谓加长,只是头上加顶,不是脚下加靴。
6·12下面我们将分别举出一些实例,来证明近体诗的平仄,我们仅举律绝的例子,排律可以由此类推。
6·13(一)五律
(甲)仄起式
1、首句不入韵者
江亭晚眺 王安石
日下崦嵫外,秋生沆砀闲。
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
雨过云收岭,天空月上湾。
归鞍侵调角,回首六朝山。
(全首仅有一个回字不合平仄格式。)
2、首句入韵者
送裴别将之安西 高适
绝域眇难跻,
悠然信马蹄。
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全首仅摇少行三字不合平仄格式)
(乙)平起式
1、首句不入韵者
春日登楼司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诗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
(全首与平仄格式相符。)
2、首句入韵者
答白刑部闻新蝉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
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全首仅有何字不合平仄格式。)
6·14五绝
(甲)仄起式
1、首句不入韵者
溪上 罗公升
往岁贪奇览,今年遂考磐。
间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
(全首与平仄格式相符)
2、首句入韵者
野牧园 张孝祥
秋晚稻生孙,
催科不到门。
入闲牛亦乐,随意过前屯。
(全首仅秋随二字不合平仄格式。)
(乙)平起式。
1、首句不入韵者
晚过水花 欧阳修
寒川消积雪,冻浦暂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全首无一字不合平仄格式)
2、首句入韵者。
白鹭 李嘉佑
江南绿水多,
顾影逗轻波。
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
(全首无一字不合平仄格式。)
6·15(三)七律
(甲)平起式
1、首句入韵者
使次安陆寄友人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全首仅不三君估字不合平仄格式。)
2、首句不入韵者。
城上夜宴 白居易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全首只有风万从欢及第二梦字不合平仄格式。)
(乙)仄起式
1、首句入韵者
题李处士幽居 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全首只有一个见字不合平仄格式。)
2、首句不入韵者。
寄殷协律 白居易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全首只有一消亦骑四字不合平仄格式。)
6·16(四)七绝
(甲)平起式
1、首句入韵者
解闷之十 杜甫
忆过泸戎摘荔枝,
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全首只有红字不合平仄格式。)
2、首句不入韵者
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全首只有惟鹧飞三字不合平仄格式。)
(乙)仄起式
1、首句入韵者
题旧卷 范成大
盘落秋江水石明,
高枫老柳两滩横。
君看叠岘云容变,又有中宵雨意生。
(全首与平仄格式完全相符。)
2、首句不入韵者
念昔游 杜牧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全首仅有一个春字不合平仄格式。)
6·17以上本节所举各诗,在平仄上说,都是近体诗中的标准诗。虽然有少数的字未合平仄格式,但那些地方都是可以通融的,至于通融的条件,将见于下节。
6·18末了,我们将谈一谈仄韵近体诗的平仄,近体诗用仄韵,本非正例(见上文第七节);偶然用仄韵时,只把每联的对句改为a式或b式(不用AB)就是了,依盛唐人的规矩,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的末字须平仄相间,上文第四节所举刘长卿和刘禹锡的仄韵五律,都是合于这个规矩的,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江上别流人 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仄),逢君谪居者。(ab)
分飞黄鹤楼(平),流落苍梧野。(Ba)
驿使乘云去(仄),征帆沿溜下。(ab)
不知从此分(平),还袂何时把。(Ba)
(越字谪字和黄字叫做拗字,首联对句和末联出句为特殊形式,参看下文第七,第八和第九节。)
秋云岭 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平),如烟复如黛。(Ba)
孤峰夕阳后(仄),翠岭秋天外。(ab)
云起遥蔽亏(平),江回频向背。(Ba)
不知今远近(仄),到处犹相对。(ab)
(首联对句与次联出句皆系特殊形式,参看下文第九节,三联出句平仄平仄平,系古式,刘长卿喜欢把这个古式用于仄韵五律。)
这一个平仄相间的规矩,中唐人已不能完全遵守(例如刘禹锡);到了晚唐出句就索性一律用平脚,使它和对句的仄脚相对,例如:
乾宁三年在奉天重围作 韩偓
仗剑夜巡城(平),衣襟满霜霰。(Ab)
贼火遍郊坰(平),飞焰侵星汉。(Aa)
积雪似空江(平),长林如断岸。(Ab)
独凭女墙头(平),思家起长叹。(Ab)
(首联对句和末联对句系特殊形式,见第九节,注意此诗失粘失对,与古风的界限并不分明。)
五更 韩偓
秋雨五更头(平),桐竹鸣骚屑。(Aa)
却似残春间(平),断送花时节。(Aa)
空楼雁一声(平),远屏灯半灭。(Bb)
绣被拥娇寒(平),眉山正愁绝。(Aa)
jqk三联对句和末联对句系特殊形式,失对,失粘。]
6.19 五绝用仄韵,较五律为多见。它的出句用平脚或仄脚,并不一定。但是,比较起来,仍以平仄相间为最多,而且是先仄脚,后平脚。例如:
茱萸湾答崔戴华问 刘长卿
荒凉夜店绝(仄),迢递人烟远。(ba)
苍苍古木中(平),多是隋家苑。(Ba)
6. 20七言近体用仄韵,最为罕见。第七节里所举韩偓七言仄律,除第一句因入韵须用仄韵外,其余各联出句都用平脚,这可以说是和他的五言仄律的规矩大致相同。现在再举他的另一首七言仄律来看:
闲步 韩偓
庄南纵步游荒野(仄),
独鸟寒烟轻惹惹。(ab)
傍山疏雨湿秋花(平),僻路浅泉浮败果。(Ab)
樵人相见指惊麏(平),牧童四散收嘶马。(Aa)
一壶倾尽未能归(平),黄昏更望诸峰火。(Aa)
此诗失对失粘,严格说来不符合仄韵七律规则。
6.21 仄韵七绝,非常罕见,现在试举一例如下,请注意第三句系用平脚:
戏赠灵澈上人 吕温
僧家亦有芳春兴,
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第七節 闆於一三五不論
7.1 關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相傳有兩句门訣,就是
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說,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則必須依照格式,該平不能用仄、該仄不能用平。這是就七言詩而論的;其所以下提及第七字者,因為第七字居於句末.尤其要分明,是不待言的。由此類推.近體的五古詩应該是:三不論,二四分明.
7.2 這兩句口訣不知是誰造出來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口诀。其實這只是很浮淺的觀察,和事實颇不相符:事實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論,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因此,這门訣在表面上雖給予人們一種簡單明快的感覺,實際上却極容易引起初學做詩的入的誤解.现在我們把不論和分明的规律詳加叙述.使大家明暸近體詩的乎仄并不是那样簡單的。
7.3 首先咱們應該記得, 七言詩是在五言詩的上面再加兩個字而成的;因此,五言的第一字等於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三字等於七言的第五字,換一句话說,五言的第一字可以不論的地方,七言的第三字也可以不論;五言的的第三字可以不論的地方.七言的第五字也可以不論。 分明的地方由此類推。下文所將要談到的許多特殊形式,都是由這一個理論的基礎產生。造是非常重要的初步認識。
7、4 jqk一] 七言詩句的第一字jqk頂節上字]的平仄,无论任何情形之下,都是可以不論的。因為它距離句尾最远,地位最不重要;既不在節奏點jqk二四六各字則在節奏點].而五言詩句裹也没有任何字和它的地位相當。於是.該平的也可以用仄,該仄的也可以用平.例如jqk例句皆已比於上文各節,下倣此]:
1.宜平而用仄.
突营射殺呼延将。jqk李 白]
一生幾許伤心事。(王 维]
小兒弄筆不能嗔.jqk劉禹锡]
雪花遣霰作前鋒。jqk楊萬里]
2.宜仄而用平.
魚拥香钩近釣磯。jqk牛 賀]
潮打空城寂寞回。jqk劉禹錫)
彭蠡湖邊香橘柚.(刘长卿]
從道人生都是夢.jqk白居易]
7.5 jqk二]五言詩句第一字和七言詩句第三宇jqk頭節上字的平仄,除B式外,可以不論,例如:
1.宜平而用仄.
少年無不可.jqk高 適]
暗塵随馬去.jqk蘇味道]
隔竹見籠疑有鶴。jqk温庭筠]
水客暗游燒野火.jqk元 稹]
2.宜仄而用平.
回首六朝山jqk王安石]
摇落怨睽摧。jqk高 適]
何事秋卿詠。jqk劉禹锡]
西陸蝉聲唱 (骆宾王)
鹧鸾空自泛寒洲。jqk储光义]
君家何處訪庭闈。jqk杜 甫]
秋山春雨閒吟虞,jqk杜 牧]
紅雲燈火浮沧海.<曾 鞏]
7.6 但是,在B式詩句裏,如係五言,第一字的平仄必須分明;如係七言诗,第三字平仄須分明.换句話說就是B式的頭節上字必須依照規定.限用平声.也就是:
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為仄平仄仄平 ;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近體詩違犯了這一個規律,就叫做犯孤平.因为韵脚的平聲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單剩一個平聲字了。孤平是詩家的大忌[註十].由此看來, 一.三五不論的口訣是靠不住的;在這種情形之下.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的平聲非論不可。
7.7 現在試在上文第一第二兩節所举的例子中,把所有一切B式的句子都抄錄於下,以為例證:
l 五言。
龍池歲月深…山蟬虞虞吟。jqk沈佺期]
南冠客思深…凰步響易沈.jqk駱賓王]
鳴鸾降九霄…煙舍北渚遥.[李 峤]
言尋谷口來…雲陰送晚雷,jqk丝查宣]
心中自不平…風多雜鼓聲.jqk楊 炯]
秋邊一雁聲…無家问死生。jqk杜 甫]
分從起草余…虞卿正著書。jqk韓 愈]
吾生學養蒙…車邊巳晝熊…茶香透竹叢…寒山远燒紅…
何能訪老翁?(王 维)
龍飛四十春…丹青憶老臣…調和鼎鼎新…傳經固绝伦…
東方領搢紳…餘波德照鄰…由来席上珍…愚蒙但隱淪…
生涯似众人…蒼茫輿有神。jqk杜 甫]
妖星下直廬…神都憶帝车…差肩列鳳興…乾坤欲晏如…
麒麟滯玉除…平生意有余…新文尚起予…經過歎里閭…
山家药正锄…南翁憤始摅…功無禮忽諸…恩波锦帕舒...
沿流想疾徐…鈔詩聽小胥…蕭蕭白暎梳.jqk杜 甫]
初興薊北師…端居滟澦時…常懷湛露詩…生逢酒賦欺
惭紆德泽滋…風雲際会期…中原鼓角悲…宗臣切受遗…
行人避蒺藜…堯封旧俗疑…超然待具芡…无憂貴在兹…
群公各典司…孤城最怨思…蒼生可察眉…家家急競锥…
耕严进奕棼…麟伤泣象尼…倾阳逐露葵…哀歌欲和誰?jqk杜 甫]
南朝号戚藩…惊湍激箭奔…謠傅義帝冤…乡豪恃子孫…
連甍竹覆軒…蘋生枉渚暄…李衡墟落存…星懸橘柚村…
兒童習左言…詩書志所敦…驰聲气尚吞…巡兵戊己屯…
來觀衢室樽…朝陽辟帝阍…傳呵步紫垣…傳家寶祚蕃…
雄圖授化元…洪恩九族惇…微班识至尊…徒聞太學论…
抢榆尚笑鲲…愁心醉不惽…看方理病源…二毛伤虎賁…
臨風楚奏烦.(刘禹锡)
春生返照中…齋誠帝念隆...荣光答聖衷…偷穿玳瑁栊…
搜求好處終…宵暉欲半弓...斜阳绝漠戎…潜泉脉暗洪…
耘催荷篠翁…殷勤綺镐邯…睛煙塞迂空…胭脂桃徑紅…
天開禁掖崇…端鸞竭至忠…閭閻贺歲豐...豪京倚赖雄…
殊恩赦鄧通…詩書封面聾…杯誇瑪瑙烘…弹絲动削葱…
那知恨亦充…班窗網曙蟲…骑他老病骢…魂驚耳更聰…
持疑又省躬...良辰坐歎窮…陰繁崦澹桐…籬栽備幼冲…
因躉定作熊…晴和鶴一冲。jqk元 稹]
初登典校司…形骸兩不羁…言通药石规…無杯不共持…
幽对皇子陂…闲吟短李诗…通宵靡不为…腾腾出九逵…
山晴彩翠奇…园花雪压枝…盘筵占地施…金钿耀水嬉…
华樽逐胜移…觥飞白玉卮…归鞍酩酊骑…红尘塞路歧…
回还节候催…天成万物宜…云霄窃暗窥…毫锋锐若锥…
齐陈晁董词…专场战不疲…千僚俨等衰…还从好爵縻…
多惭侍赤墀…偏瞻獬豸姿…刚肠嫉喔咿…输忠在灭私…
东台吏不欺…平生志在兹…山藏路险巇…兰芳遇霰萎…
吹毛遂得疵…殷勤马上辞…山经绮季祠…城楼枕水湄…
江平绿渺弥…人家苦竹篱…鳏鱼失水鳍…三声晓角吹…
嫌醒自啜醴…倾心向日葵…嗟予独在斯…行乖接履綦…
惊时为别离…余欢不可追…中怀写向谁…何人共解颐…
加餐亦似饥。(白居易)
2、七言
海燕又栖玳瑁梁…丹凤城南秋夜长…(沈全期)
东望望春春可怜…城上平临北斗悬…鸟弄歌声杂管弦。(苏轼)
江上巍巍万岁楼…日日悲看水独流…向晚茫茫作旅愁。(储光羲)
叹息人间万事非…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
卷幔山泉入镜中…何事吹箫向碧空。(王维)
三峡星河影动摇…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
江上旌旗拂紫烟。(李白)
烟渚云帆处处通…金管余吹曲未终…惊鼓跳鱼拨刺红…
吟作新诗寄浙东…五宿澄波皓月中。(白居易)
晓望林亭雪半糊…胞暖寒禽气渐苏…梳洗楼前粉蝉铺…
寡和高歌只自娱…对景东西事有殊。(元稹)
楼上从容万状移…笛赛婆宫澈夜吹…乍卷帘帷月上时。(元稹)
一点君山似措杯…夏口篙工厄诉洄…坐见千峰雪浪堆…
坱轧浑忧地轴摧…蜃作波涛古岸颓…汩没汀洲雁鹜哀…
水狗斜倾尾缆开…鲧穴相传有化能…渐觉宵分曙气催…
白马君侯傍柳来。(元稹)
7·8以上所举,五言一百六十九句,七言三十八句,都没有犯孤平。除了李衡墟落存,二毛伤虎贲和东望望春春可怜三句将在下文第八节另有解释之处,其余B式
都如上文所说,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决不肯随便使用一个仄声,现在一般人很少知道避孤平;这样重要的规律(几乎可说是铁律)也被忽略了,我们不能不归罪于一三五不论的口决。
7·9(三)五言诗句第三字和七字诗句第五字(腹节上字)的平仄,以依照平仄格式为正例,不依照平仄格式为变例。现在试举些变例来看:
1、b式。
端居不出户(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浮云一别后(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林花扫更落(孟浩然晚春)
微升占塞外(杜甫初月)
清晨入古寺(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亲朋尽一哭(杜甫送远)
孤城向水闭(刘长卿余干旅舍)
春归定得意(李嘉佑送张惟俭秀才入举)
幸因腐草出(杜甫萤火)
妖氛拥白马(杜甫观兵)
秋水才深四五尽(杜甫南邻)
走觅南邻爱洒伴(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怅望千秋一洒泪(杜甫咏怀古迹)
爽气遥分隔浦岫(李嘉佑晚登江楼有怀)
初过重阳惜残菊(李嘉佑游徐城河)
回首青山独不语(李嘉佑晚发咸阳)
朝罢须裁五色诏(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2、B式
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田园春雨余(韦应物春日郊居)
知君才望新(高适别刘大校书)
看随秋草哀(刘湾即席赋露中菊)
余亦扁舟湘水阴(刘长卿送宇文迁明府)
坐卧闲房春草深(李颀题*公山池)
事简鱼竿私自亲(李嘉佑晚登江楼有怀)
锦里先生乌角巾(杜甫南邻)
处处征胡人渐稀(李嘉佑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
目极伤神谁为携(杜甫野望)
未厌门前鄱水清(李嘉佑承恩移宰江邑)
知掩山扉三十秋(韦应物答秦十四校书)
3、a式
明月隐高树(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白发老闲事(高适醉后赠张九旭)
我有一瓢酒(韦应物简卢陟)
未有桂阳使(韦应物对韩少尹所赠砚有怀)
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恨别)
4、A式
漠漠秋云低(杜甫秦州杂诗)
醉里开衡门(高适酬卫八雪中见寄)
相问良殷勤(韦应物路逢崔元二侍御)
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卜居)
将军帐下来从容(张谓送皇甫龄宰交河)
7·10由上文所举诸例看来,b式和B式的变例颇多,a式和A式的变例则甚少,因为a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仄平仄,A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平平平,二者都是古体诗的标准平仄,尤其是后者,(见下文第廿八九两节),近体诗应该极力避免,杜甫和高适喜欢用古诗的平仄来做律诗,所以他们的A式颇多变例;刘长卿的律诗可认为标准律诗,他的律句是绝对没有a式和A式的变例的。
7·11凡不合平仄的字,叫做拗,前人所谓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叫做拗,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做拗,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即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现在我们为方便起见,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依照本节上文所述,一三五的拗可以分为三种:
(一)七言第一字(顶节上字),及Aab三式的五言第一字,又同式的七言第三字(即头节上字),可称为甲种拗,计人对此,可以不避,也可以不救。
(二)五言第三字及七言第五字(腹节上字)的拗,可称为乙种拗,计人对此,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
(三)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头节上字)的拗(即孤平),可称为丙种拗,诗人对此,绝对避免,否则必须补救。
7·12关于这些拗句的补救,将见下节,现在附带谈一谈二四六的拗,二四六正当节奏点,本不应用拗。但是,有两种特殊形式是可以用拗的(见下文第九节);此外,有些诗人有时候不甘受律句平仄的拘束;或故意求取高古的格调,也喜欢在节奏点用拗,例如: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坐阁独成闷,行塘阅清辉(韦应物社日寄崔都水)
郑公经纶日,隋氏风尘昏。(高适三君咏)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晚春)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冯高兴发新(杜甫题郑县亭子)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杜甫至后)
新亭举目风景异,茂陵著书消渴长(杜甫十二月一日)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李贺南园)
7·13 总之,像上面这些二四六用拗的例子并不是律句正则,它们极近于古风式的律诗,初学诗的人应该先求平仄分明,决不能因为弄错了平仄而以此为口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