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45|回复: 5

社树村那鲜为人知的历史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3-7 20: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邢君娥 于 2017-3-7 20:33 编辑

           社树村地处八百里秦川,它北靠北仲山,南临泾河水,明清时属百谷里,民国时属王桥镇。古有郑、白之沃,后有泾惠之灌,泽被后世有泾阳县的“白菜心““小香港”的美誉。它建立历史悠久,但史书少有记载,它的历史一直像个谜。我努力追踪,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能查到的社树村最早历史,是唐代。 据县志记载,唐代佛教盛行,社树村建有东公寺,香火旺盛。  也有说叫海角寺。从历代县志记载来看,其大致位置位于社树村东门十三队扶托村之间。扶托应该是“佛陀”的音变,据记载海角寺有唐代遗物石幢,上刻有佛经。海角寺内有唐代石幢,其发端至少在唐代。据明《嘉靖泾阳县志》记载:“海觉寺在县西北四十里,内有石幢唐人书弥勒经。”其寺在元朝或明前期很有一番非凡气象,明代后期泾阳社树人刘灏所写《募修海角寺序》里说道:“里之老人每言吾里,当前朝极盛时,其屋庐之繁,第宅之华,园林亭榭之美丽独甲于一邑,而此寺之得以其余财,以崇其殿宇,而侈其佛事者亦甲于他佛。”元代景象随着时日,不复以前,其寺渐至毁圮。所以明后期嘉靖年仅存其目,其文甚简:“海角寺,在县西北四十里,僧道林、惠通、惠满重修。”
          刘灏对于此次重修目的也说的十分清楚,“若夫因果之说,儒者弗道,余固不敢以惑人也。”儒者不信佛,而此寺在北明代北峪里的真正作用是:“尝阅邑乘,邑之以里计者凡四十有四,而里各一寺,海角者,则北峪里寺也。”      
         元代时,苏、侯、邢、刘四姓居住于此为一社,因常在村东的古槐树下议事,故称此槐树为社树,遂为村名。
        人们对社树的认识,大多是从社树姚家的历史开始的。在元代时, 据说元朝公主夭折,但皇帝仍然为其婚配,姚家祖先姚成便成为名义上的驸马。后为躲迫害逃到泾阳,定居社树村。  
        明政府为解决西北军需,实行食盐中开政策,只要把粮食运到边关,即可换取盐引,即贩盐许可证。关中是重要粮食基地,粮食是最大资本,姚家走上经商之路。西北崛起。以贩盐在南方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明末清初逐渐在南方失去优势。此后向西南发展。延至第八世孙姚清纯、姚方钟时,得人引进,下川经商,其后裔到明朝中后期成为百亩之户,成为社树姚家最早的一个财东。
        陕西商人利用政策在西南得到发展,但四川人排挤陕商,不让他们盖房子。后来只给他们一水塘,作庄基,但不许用四川土,不能破坏他们的风水。姚家人便要求回家探亲的或路过陕西的商人自己带土,硬是把陕西黄土带到四川,在四川建立起很气派的陕西会馆。
         顺治时期,十二世孙姚一阳东山再起,到姚成十四世孙姚昂干时生意不断扩展。康熙年间,人称“姚百万”实际财富更多。为避乱防患,姚家出资修城墙。城墙呈不规则七变形,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北城门上有“仲山晴岚”字样,因为向北可望见北仲山,仲山晴岚尽收眼底。东城门写有“瀛洲迎驾”字样,因为曾在瀛洲书院处迎接皇上。西边写有“泾水长流”字样,因为泾河之水从它的西边流过。社树城堡前后有两街,一为东西走向,一为西北东南走向。社树城墙高度约在8米,底宽4.8米顶宽两米左右。整个城墙被砖包裹,城上可跑马车(新中国土改时外面的砖被拆毁)。城墙上有炮楼7座,城外有较深壕沟,古称卧牛城。到咸、同年间,姚家走向衰落。城墙东门外,过一座桥,(现在社树小学所在地)为姚家总祠堂。祠堂门楼约十六、七米宽,有两层楼高,门两边可建四个教室。门前一对石狮子高大、光滑。姚家共10堂32门,他们共同供奉一个祖先,即驸马爷与公主,还有一个农夫打扮的人。农夫打扮的人,大家称他黄米爷,据说是姚家族的救命恩人,所以当祖先一样供奉。姚家祖先的金丝绣像及姚家族谱,后来在批判地主做展览时,不知所踪。村南有驸马坟,立有石碑,这是姚家可考的祖先。
IMG20160210114604.jpg
        社树姚家也出过不少名人,多以经商为主。也有例外,如姚绍方(姚全之父)先生,社树人,泾阳早期共产党员,因叛徒出卖泾阳共产党几乎被杀光,姚有幸逃脱。革命生涯难以顾家有两个女儿也被迫送人。后在杨虎城手下做过参谋,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任教于石桥中学。其书法功底深厚,以真、草、隶、篆以潇洒飘逸著称。
      在姚家的客厅中间的柱子上,曾经悬挂着用楠木刻成的一副匾额。这是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的一副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则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署名“少穆林则徐”。林则徐与社树渊源很深。因虎门销烟被道光皇帝革职流放新疆的林则徐,途径陕西,因水土不服,身患痢疾病倒在客栈中。此时,陕商姚正元正好也在此店,林则徐饮姚家的茯茶后,第二天病症大有好转,惊奇之余向姚了解茯茶的情况。休养了两个月后,专门到姚家看看这种神奇砖茶的制作,并为姚的儿子起名姚秦汉。之后,随姚家的前往新疆送茶的一支驼队,一起去新疆。林则徐在流放地度过了整整三个年头后,林则徐接朝廷圣旨,到西安接任陕西巡抚。上任后的林则徐,建立保甲制度,“拯饥民,治奸民”。姚家应林则徐的号召,捐银数万两帮助朝廷质押耕牛接济灾民。姚家同时在县城和社树堡多处设点施舍粥饭,姚家的义举引起一股流窜刀客的主意,看到姚家如此富有,准备抢劫社树堡,安排人前往社树堡内打探消息,寻找内应,没有想到整个村子找不到一个内线做耳目,最后被姚家的义举感动而放弃抢劫行动。林则徐对姚家的仁善举培加赞赏,专门为姚家题写了一副对联。
         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清代龙洞渠岁久失修,灌溉面积日减,于是该渠由原来纯官方管理变为民间管理,海角寺就扮演了重要角色,海角寺此时成为龙洞渠管理局的办公之所。
         据《宣统泾阳县志》和《泾渠志稿》记载当时龙洞的管理者是王桥东街人于天赐、社树人姚秉圭(姚介方),其二人为正副渠总。 1922年龙洞渠管理局成立后,社树人姚秉圭成为龙洞渠管理局首任主任:“统管全渠事务,并于当年颁布《龙洞渠管理局泾、原、高、礼水利通章》。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角寺或是处久失修,或者距离村庄、街道较远,不方便的缘故,后来姚秉圭从族人手里以三百元购买姚家祠堂作为龙洞渠管理局的办公地点。后来成为泾惠渠管理指挥所当时人称“水利会馆”。也有说是李仪祉从社树人手中购买。
          在泾惠渠修建期间,“水利会馆”成为引泾办事处,据说当时王桥镇的第一部电话就拉到了社树,后来泾惠渠修成之后,在社树村北高泾惠渠第一个分水闸,时称“两仪闸”,闸下为泾惠南干与北干渠,其南又为第一退水渠以调节泾惠渠水量,以防洪水毁渠。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会馆”就更名为泾惠渠社树管理站,直到建国以后泾惠渠重新改建时,社树管理站才完成了它的管理职能。
   清代龙洞渠把张家山的泉水,沿北大路从暗渠引到社树堡的水利会处,此地有水堂,那时的社树人已经喝上了矿泉水,直到1971年北大路改道。
        泾惠渠是郑国渠的第六次整修。 1932年泾惠渠一期工程完成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曾联袂视察。1938年,李仪祉先生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社树堡北边陵园时,当地群众有五千人挥泪送葬,李仪祉先生永远留在了社树堡。如今的李仪祉陵园已整修一新,供游人参观。
        城墙内的外姓之人,多为姚家的有功之臣。如,黄家是姚家的奶妈之后、赵家是姚家赶马车的后代、李家是姚家修城墙的技术人员之后、张家是姚家护院的后人,罗家则是二战时纱厂的技术人员。我父是姚家油坊的技术骨干,所以取得姚家的“城市户口”。解放后,父亲忆苦思甜发言:我为姚家干一年的活,他们只给我分点棉花,分几袋粮食,我领着高工分也养活不起一大家……。他的似褒扬的“控诉”被终止,这后来成为笑谈。  
    社树城内是姚家人的住所,城内有高大的牌楼,有假山等建筑,姚家大院建筑恢宏,但都已破坏,水利会的建筑可见一斑。沿城墙内侧是姚家的花园、仓库等。随着姚家的衰败,二战时期,一些逃难的人便在城墙上挖窑洞居住。于是社树城墙便派生出它的居住功能。      
      社树除姚家之外,刘姓也是重要一户,也出了不少人才。
     刘四科,字健庵,刘腾之子,原籍社树。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隆庆四年(1571)进士,成为长治县知县,后来升为吏部主事。后来,官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抚蓟。蓟州为九边重地,公日讨军实而申儆之,为屹然巨镇。(今苇子峪关口西南侧敌楼券门洞上方匾形石碑一块,此碑风化较严重,有很大一部份字己摸糊不清,但有这样的记录:“万历……修完石……苇子峪……敌台一座……兼理粮饷……整饬……兵部右侍郎……兼巡抚顺天等府……史泾阳刘四科、巡按直隷监察御史…阳刘应龙、巡按…直隷…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边备按……)房山煤税众且乱,公飞檄定之,极谏而罢;有言搜牧马场,可岁得二万金,公三疏力止。时畿辅水灾,请上发帑金数万赈济,并宽缓旧逋,缓倂征,改折屯粮,煮粥赈饥。而公竟劳瘁不起,卒年七十岁。文武属吏,若军民皆哭失声,相与作木主祀之。得赠太子少保。
       泾阳特产“穰饸”传说与社树有关。清末时,泾阳县社树村里大户刘家,有个后生叫刘福生(刘家录之父),年轻时一个人跑到四川雅安做起了买卖,无意间碰见了到雅安办事的于右任先生,两人相见恨晚。数年后于右任功成名就,回三原老家时专程上门拜访了刘福生。见贵客上门刘福生激动万分,立刻捧出祖上秘制的食品款待于老,于右任品尝后连连用说"让活,rang耠",从此刘家这道秘传小吃就流传开了,小吃的名字就是于老口说的"rang耠"。   
        随着姚家的衰败,社树堡逐渐被破坏。在建国以后王桥综合加工厂建设时,其所有厂房木料、砖石均来自于社树城。在人民公社时期,社树城内街道的石料被拆,修渠砌墙。城墙则由于社树姚姓败落之后,诸多村民在墙下挖掘窑洞而遭受破坏,然而正是因为窑洞又客观上保护了城墙。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村民毁窑建造楼房,城墙开始迅速消失。到现在,社树东、西已完全被破坏,仅有拐角处有少量保存。南北城墙墙基尚存,大多为庄户人家居所。   
    如今的社树村整修一新,早已找不到昔日的景象,但作为历史我们是应该记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1.6%

发表于 2017-3-8 08: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饱满动人,详尽明了,拜读,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3-9 08: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祝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4-15 19: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遥祝问好!祝创作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11-24 20:30 , Processed in 0.3233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