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云阳镇位于陕西泾阳县北部的嵯峨山南麓,嵯峨山主峰海拔1423M,主峰左右两侧奇峰竞秀,壁立千仞,常有云雾缭绕,奇丽壮观,是史称"泾阳八景"之一的"嵯峨凌云",“云阳”由此得名。 秦时,设云阳县,县城在今淳化县内。北魏时县城在今口镇长街村。唐时迁到水冲城,即今云阳镇东。云阳镇古称水冲城,位于冶峪河口冲积扇上。
云阳镇东接三原,西邻淳化,南临泾河,北壤照金,距西安60公里,是南下西安、北上延安之咽喉要通,又多商贾、富钱粮,历来是军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05年,秦始皇置云阳县,同时设立“云阳狱”。(有小说这样描述)出得咸阳北门,向西北方向行得百余里,进入了泾水中游的山地,便得见漫漫青山下的那座奇特的城堡。那便是世人闻名恐惧的秦国监狱——云阳狱。云阳狱本身不是太大,却坚固险峻,能防劫狱。牢狱起建前,那些堪舆家们便是相中了这一片处在黄土地带中罕见的岩石山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且又山势威峻,水流凛冽,暗合法刑肃杀之秋德,于是便谏言在此建起云阳狱。 《能书录》说“秦狱吏程邈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则知云阳也有狱。这里关押以政治犯为主,一小部分是刑事犯。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这种书法开始时专供隶役使用,又是徒隶所创,所以叫隶书。1270年,元朝时云阳县并入泾阳县,降为镇。
崇祯九年至十一年(1636—1637)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驻泾阳县。1644年,李自成西安称帝,建“大顺”政权。义军直捣北京城,明皇帝自缢而死。但由于吴三桂为红颜一怒,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回师西安。再败,与明军在云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有诗为证:……谁督云阳战?毛头落查战。……云阳兵四合,无那鼓声淹。泾阳谚语“李瞎子攻城——有进无退”(李瞎子指李自成,因被明军射伤一只眼)。最终李自成失败。 1927年3月,中共云阳党小组被中共三原地委扩建为云阳特别支部,崔贯一任书记。他组织发动2万余名群众,在云阳召开声讨英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大会,并向全国发出反英通电,由此拉开云阳地区农民革命运动的序幕。在他的领导下,农会及其自卫团开展了肃匪治霸、整治社会治安;禁烟禁赌,肃清民风;改革私学,开办识字班和农民夜校,普及平民教育;提倡女权,鼓励妇女剪发放足、入学读书等一系列革命活动,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当地驻军、土豪劣绅,形成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局面,受到云阳群众的热烈欢迎。随后组建桥等4个基层农会组织。 1928年4月,以共青团泾阳区委书记张焕文为总指挥,组织了以废除苛捐杂税、减免粮赋、减轻农民负担为内容的万人“交农”(交出农具,拒绝种粮)围城起义。次日,起义被省政府派三原驻军一个骑兵连镇压。此时,冯玉祥派宋哲元部追剿甘肃流匪韩有录、黄清贵(二人被田玉洁部收编),包围县城,陕军田玉洁杂牌军溃败。云阳农民协会认为是良好的“收枪”机会,组织领导了冶峪镇、云阳镇两次夺枪斗争,五百余名协会成员收枪得手。但由于敌人大队围攻而最终失败,云阳党的组织和农会组织遭到破坏。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为应付不测,邀红军南下,红军开到泾三原一带贺龙指挥部设在云阳。1936年12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进驻云阳镇、安吴堡、水磨村及清峪河北诸村寨。1937年,国共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在红军改编时,当要求全体指战员将红五星帽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脱下红军军装穿上国民党军灰布军装时,许多指战员想不通,有的伤心流泪。红军经过广泛宣传和模范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云阳、桥底、王桥、鲁桥等地的数百名青年纷纷要求参加红军。八路军将士出师抗日前线时在云阳镇街头及附近各村张贴了《告别云阳父老书》,并给房东家水缸里挑满了水,打扫了院子,还送给群众纪念品。桥底镇街上挂起彩旗、标语,学生排成队,农民自发地列队站在街旁,为子弟兵送行,还有一些群众一大早便牵着骡子、毛驴自愿为部队驮运物资和行李。8月底,八路军总部在云阳大操场举行抗日誓师大会,之后由云阳镇出发,一二九师从桥底出发,东渡抗日。
1937年,中共陕西省工委进驻云阳,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要求,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出面,培育青年干部。第一期于1937年10月11日在泾阳以北的斗口农场(于右任先生创办)正式开办。在斗口农场住了不到一个月,由于要求参加学习的青年越来越多,加上国民党顽固派以“强占农场”为由,逼迫青训班搬迁。第二期搬迁到云阳镇内,住在城隍庙和花台子一带。由于人数不断增加,住房和学习环境已不适应发展要求,不得不作第二次搬迁,1938年1月第四期又搬到云阳镇北的安吴堡,从此定居下来,青训班进入了鼎盛时期。地点设在安吴寡妇院内,城门前挂着“安吴战时青年干部短期训练班”的布牌,在城堡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红旗,正是:“昔日寡妇守节楼,今朝青年练教场”。班主任冯文彬,副班主任胡乔木住在旁边的望江楼上。这所学校实施抗战教育,以多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吸引、团结、教育、训练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自1937年10月创办至1940年4月奉命撤离,历时两年半时间,共举办14期,组编127个连(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分别输送到延安、抗战前线、敌后根据地等地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工作。为抗日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立下了新的丰碑。 1948年,陕西省18绥靖区派来清乡团进驻泾阳,并特别“视察”云阳,云阳地下工作进入隐蔽状态。在此地的云阳乡农会协助大量泾干中学教师及学生通过云阳去边区。 1949年春天,云阳又住满部队,乱抢东西,自感不妙,第二天逃跑了。“马家四子”的骑兵不自量力,在口镇骚扰两天之后,被赶来的解放军击退。 曾经战争的销烟已经远去,如今云阳镇美丽富饶,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吃菜到云阳”成为云阳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