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对失业夫妻上演的“豆腐故事” 作者:裴国华 故事梗概: 本小说以呈贡一对失业夫妻失业后,为寻找生活出路,所经历的生活改变。展现呈贡新城的建设、发展,给失业青年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幸福的生活。 人物: 华、琼、华的父母及女儿等若干 正文: 1998年x月x日,呈贡XX钢铁厂,烟囱冒着黑烟,灰尘大,空气污染严重。厂内供应科办公室,10多个讨债的客户,手举着账单,挤了进来,向华科长要债,滴滴汗珠已在这位初历风霜面容却依显稚气的华科长脸上翻滚,让其难以招架······ 不到一年,由于钢铁厂销路不畅,资金不足,负债较多,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破产了。八、九百人的厂,被迫办理退职的职工排着长队,心情沉重,华科长也不例外。 华的家内,华的妻,琼,比华失业早2年,正在哄着2岁的女儿。华唉声叹气,华的母亲对华说:“孩子,失业了不怕,天不会塌,还有‘家’这个避风港。外边难混了,就回来,身边有你的亲人,有困难不要一个人硬扛着······”母亲的这番话,为华撑起了一片天,给华带来了温暖和希望,激起了华再就业的勇气。 为了生存,华决定到省城昆明打工。由于华是省作协会员,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应聘在昆明XX报社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中午休息时,与华要好的几个记者正在聊天。有一记者指着窗外说:“你我现在的处境,还不如这个拉着板车卖水果的妇人。若要架子,就找不着票子;若要面子,就会饿肚子······” 华在昆打工,父母、孩子照顾不了,整天骑着破单车忙于采访,工作干得不理想,加之花费大,实在攒不了几个钱。“树挪死,人挪活”。生存的压力,已不容华有片刻犹豫。两年后,华便辞职回家。 华在父母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依靠妻子琼的祖传手艺,在老家梅子村自家的房子里,与琼磨起了豆腐。全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想依靠磨豆腐来谋生度日。一开始,豆腐磨好,可以出售了,琼叫华在本村摆个露水地摊出售(当时老家农村还没有菜市场)。琼怎么说,华就是不去,华放不下架子,思想一时解放不了。琼无奈,只得亲自出马。华当时牵着4岁的女儿,远远地看着琼卖豆花、水豆腐、臭豆腐,待来买豆腐的顾客走远,华才敢走近琼,惊讶地发现,豆腐快要卖完了,高兴地对琼说:“哦,生意还不错······”那段时日,华的思想在激烈的斗争,华不断调整自己。慢慢的,华开始适应了,思想开化了,终于“出山”了,学着当起了小摊贩。 凌晨三点,微弱的月光下,那条不宽不窄的巷子深的看不到头,冷静的有些许恐怖,而巷子旁的豆腐坊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热腾腾的雾气中,华穿着背心,用那双原本纤细白嫩拿笔杆子现在却被岁月的风霜吹打得伤痕累累的手,用力摇着吊带,这样的动作不知一个晚上要重复多少次,一年要重复多少次,一辈子又要重复多少次......仿佛命运的捶打,让这个年轻人越挫越勇。琼,这个被岁月雕刻的满脸皱纹的女人,正默默地站在华的身后,手拿着瓢,弯着腰,在盛满煮滚浆的瓦盆旁,小心翼翼地点制着豆腐。坊外一片寂静,纵冷风凛冽也不忍打扰这对奔向幸福的夫妇。 从小就生活在“豆腐村”------七步场的琼是磨豆腐的一把好手。琼,1987年,户口由农转非,随父迁入当地农机厂。1992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安宁草铺加油站、呈贡铸造厂打工。与华结婚生育女儿后,退职在家务闲。华下岗失业不久,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不得不凭着自己的手艺,磨起了豆腐。 琼今年43岁,她是“李氏”豆腐的第五代传人。小时候,父母就向她口传心授磨豆腐的技艺。学生年代,她13岁起就在假期中跟父母学磨豆腐了,平时放学回家,作业做完,就帮父母捞豆腐,换豆腐,趖豆腐,翻豆腐,勤脚手快······ 磨豆腐,琼与华一直坚持手工操作。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械被运用到了豆腐加工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手工操作耗时多、费力大、利润低,受工艺及产量的影响,传统手工作坊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但是,机器加工的豆腐在口感上始终无法与传统手工相比。当别人已经用机器制作时,琼与华还坚持手工操作。在豆腐传统制作工艺上,琼与华除了磨浆采用钢磨外,其他工序仍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制作特色,纯属传统手工操作,规程严格,工艺独特,远非现代科技所能替代。“是呈贡豆腐制作工艺的代表”。 xx餐厅,食客很多,生意红火。华与父亲,正在这个餐厅大门口忙着卸货。他们的货有臭豆腐、豆花。他们送来的这些货,很招引食客。尤其是臭豆腐,毛长、色美、香浓,质地细嫩腻滑,风味纯正,顾客吃了,还想着下一次再来吃。 每天上午,华的父亲在梅子菜市场出售臭豆腐、水豆腐。下午,琼在斗南菜市场出售。来买豆腐的顾客与摊主有说有笑,关系融洽,菜市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 颁证大会上,呈贡区文化馆x领导,正在向与会人员介绍:“梅子社区的琼,老老实实按照祖辈传承的方法,不偷工,不减料,不弄虚作假,对原材料严格把关,用质量与口感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祝贺她荣获‘呈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臭豆腐工艺)’称号。希望她把豆腐做大做强,让‘李氏’豆腐发扬光大······”掌声响起,欣喜的笑容挂在琼的脸上,琼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与华在一起磨豆腐的日子。琼与华磨豆腐磨了14年,在这14年里,他们风雨同舟、相互支撑、一起奋斗、共渡难关,终于苦尽甘来。 清晨的大路上,车流涌动,上班的人们,或骑车,或走路,或开着轿车。在呈贡这片富饶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宁静与繁华并存,传统与现代互动,心灵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共生。阳光照在华的脸上,华的笑容显得特别灿烂。林立的高楼大厦从华眼前飘过,在一组呈贡新城的画面中,华,开着电动三轮车,车上载着他与琼的“作品”——豆腐。车,正缓缓地驶向xx餐厅、菜市场······ 音乐声中,响起了主题歌《不靠不依》: 下岗职工不怨天, 知难知困苦当先。 更生自力寻出路, 应运适时闯市间。 不靠不依谋伟业, 任劳任怨创新篇。 拼搏奋斗豪情壮, 猛进高歌奏凯旋。 作者简介:裴国华,男,曾就职于呈贡钢厂,系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呈贡诗词》主编。1991年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至今已在《中国文化报》、《作家报》、《中华文学》、《中国文学》、《中外文艺》、《世界汉语文学》、美国《国际日报》、美国《新大陆》、德国《欧华导报》、《台湾新闻报》、《越南华文文学》、香港《新文学》、《九州诗文》、《诗词月刊》、《中国诗词》、《诗词世界》、《诗词国际》、《云南诗词》、《中国纪检监察报》、《劳动午报》、《人民调解》、《云南日报》、《湖北日报》、《春城晚报》、《荆州晚报》、《牛城晚报》、《邵阳晚报》、《四川工人日报》、《山东文学》、《边疆文学》、《老同志之友》、《昆明日报》、《大理文化》等国际国内2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歌舞、小品、歌词等作品1700多件。并获市、省、国家级奖30余次。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办事处梅子社区居委会北区192号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7478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