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蓝色天堂

[记叙散文] 《母亲的拐杖》

[复制链接]

升级   71.81%

发表于 2019-7-26 09: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候,村里人就都知道母亲在走路了,晚锻炼该开始了,马路上三三两两出现了有点年纪和上了点年纪的男男女女们,绕着村子的水泥路、柏油路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说着邻长里短,互相问候招呼,刷着自己的存在,和日子的快活。
  一片祥和安宁的农村生活光景。

祝福老人家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祝老人家健康长寿!欣赏老师感情浓郁的一篇佳作,老师的写做水平越来越高了!祝贺!学习!

点评

谢谢醉了时光老师点评。祝老师上午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7-26 09: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1.12%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0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醉了时光 发表于 2019-7-26 09:25
这时候,村里人就都知道母亲在走路了,晚锻炼该开始了,马路上三三两两出现了有点年纪和上了点年纪的男男女 ...

谢谢醉了时光老师点评。祝老师上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新房子,就在村街道边上,母亲每每路过我窗外,必要喊几声我的名字,我赶紧推开窗户应她一声。只见母亲拄着木棍手杖,驼着弯弓似的背,仿佛驼背着八十多年来积累的沉重岁月,更显得身材瘦矮弱小,正仰着头,冲我开心的微笑,像落日的余晖,依然光芒灿烂,又仿佛捡到了什么珍宝似的,她是不是在告诉我:“这是我捡来的日子,我又多活了一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住我旁边的人都知道母亲这个独有的习惯,只要一听到母亲拄着拐杖的声响,或者高声喊大儿子名字的声音,就知道是母亲在走路早锻炼了。附近有点年纪和上了点年纪的男男女女们,也陆陆续续的走出家门,开始绕着村子里的乡间水泥路,或田埂小道,东拉拉西扯扯,说说笑笑,走路锻炼了。还有几对互相搀扶着的老夫老妻,也不甘自弱,顽强地时时出现在大家面前,算是刷存在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人,所以,一上年纪身体就多灾多病,不是这里痛就是哪里疼,都是些小毛病,现在知道是她生育我们时没有保养好落下的病根。父亲虽然是医生,部队转地方的军医,却从来没有把母亲的病医断头过。家里人多,父母难免为一些家庭小事争吵,久而久之,母亲便以为父亲是有意的不医好她的病,就偷偷跑到别的医院找别的大夫看病,但也不见全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大家听说走路能防病,也就自愿信了,因为大家现在拥有的,就是空闲时间,吃饱了出来走走也无妨。这股风气,不知是母亲带动了大家,还是大家带动了母亲,反正对母亲来说,走路成了延年益寿的良药,治绝症的神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解放前就参了军,他有点文化,临海普师毕业,在部队里当的是军医,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战,也是立国之战,他还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我们全家为此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虽是农村人,嫁父亲前是家里的小女儿,从小不用干农活,所以,嫁了父亲后,只会精打细算带着我们兄弟姐妹过日子。那个年代,家里七八口人,就靠父亲几十块钱的工资,也确实艰难,缺衣少食的时候多,温饱舒适的日子少。记得读初中那会,母亲特意为我做了一件自家织的粗布染青后的中山装,夏秋两季当衬衫穿,冬春两季当外套用,一年四季穿到头,几年下来,一直到拍初中毕业照时,穿的还是这件衣服,那张照片,至今还保留着,不敢忘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姐妹多,每顿饭烧好后,碗总排成一排,母亲把锅里的食物往每口碗里均分,再让大家顺序端走。除非过节,好像很少能到锅里盛第二回的,所以,每次饭后,碗都是被舔得干干净净,从来没听说过碗里吃干净还要父母提醒催促的。碰到青黄不接时,母亲还要到娘家,或者隔壁邻居借粮度日。有时家里来客人或亲戚,还有向人家借鸡蛋米粉的,因为要给客人烧一碗像样点的点心—“臊头面”,以示对来宾的客气与尊敬,也不失自家的体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是乡镇医生,响应政府号召,时时医疗送诊下乡,所以,父亲串村走巷,也帮着了不少人家的忙。有时农家要表示心意,送只鸡啊鸭的,或者半个猪头什么的,他就悄悄的带回家,或许这是当年最流行的行贿受贿了吧。母亲要等到天全黑了,门窗都关上,再偷偷把父亲带回来的鸡啊鸭啊或猪头什么的收拾干净了,放在大锅里煮。那满屋的香气啊,生怕隔壁邻居闻到了这香味,不分给他们不好意思,分了又不够分,那个为难,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不能想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简单而贫穷的日子,穿过我们的整个童年、少年,也穿越了母亲最美好的整个青春年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5: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地分到了家,父亲从小不事劳什,母亲又不懂农事,确实难为了他们。母亲在家里走进走出,急死了:“怎么办,这怎么办,家里没有一个正劳力,也没有一个人懂农活。”母亲天天盼着我们兄弟几个快点长大,没别的念想,那时也不敢有别的念想,就是希望能帮她好好干农活,养家糊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急得嘴唇都起了泡,后来东求西请,和父亲给人家看病来交换,等人家自家农活干完了,再出些钱,偷偷雇佣了平时家里互相走动相与的村里人(那时候,除了手艺活,做劳力雇工是会被人笑话的),和几个父亲平时要好的外村人来帮忙,第一季水稻勉强种下了。到收获时,正值我们兄弟姐妹放暑假,母亲不管不顾,带着我们手忙脚乱,把夏季稻谷收下了。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我才真正有了深刻的体会。我们大着胆子,学着隔壁人家的样,耕田犁地,庄稼种得乱七八糟,东倒西歪,把秋季水稻也种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我最怕的是水田里的蚂蟥,滑叽叽蠕动的样子。你只要在水田里走动,弄出一点响声,它便会闻声而来,无声无息中,不痒不痛附吸在你的腿上手上,贪婪地默默吸食你滚烫嫣红的鲜血。它们靠吸血生存,并且吸到肚子滚圆还不松口。现在想起,心里都情不自禁的发冷,白生生的小腿肚子,被蚂蟥叮得鲜血横流。我们当地往往把它们比作贪官污吏恶霸,它们的确有非常相似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迹发生了,这年风调雨顺,家里农业大丰收,有劳力的人家根本没有我们这样的家庭收成好。家里到处都堆放着粮食,墙角落里,老鼠地洞里,都多到快没地方存放了,连家里进出都要跨过粮食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见母亲发愁,晚上开心白天高兴的,见母亲走进走出都是一脸笑意,从来没见她如此开心快乐过。
  从此,似乎见母亲挺直了腰身子,也年轻漂亮了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从那样的日子里走过来,精打细算着,护着我们,撑着这个九口之家,让兄弟姐妹们没怎么挨饿受冻,真是不易。直到今天这样繁华祥和的时代,她对能吃的东西,对到手里的金钱,都特别的节约在乎,不肯有一点点的浪费和乱花。母亲说三五百块钱够她一个月的生活费了,我都无法相信,三五百块还不够我一天的费用呢。我们每每到酒店里开开心心的消费一顿,回来被母亲知道了,少不得受数落一番。后来,我们都尽量不敢带她下馆子,怕扫大家的兴。买任何东西送给她,都不敢告诉她真实价格,都说不值钱,或说人家送的,这样她才真正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长大了,都去了杭州上海谋生。最后父亲也走了,就剩下年迈的母亲在乡下老家住着。她不肯在城里呆,一是不识字,怕自己走丢了,又不会说普通话,没法串门,就没有了说话的伴,寂寞;二是最重要的,要为我们看守老家,她老人家认为不管我们多能耐,飞多高走多远,老家才是我们真正的家,是我们老吴家祖祖辈辈的根,她要守住这根。她的孩子们过年过节回来了,或在外不随意,或者以后年老了,都好有个去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她眼里,城市是个赚钱做生意的地方,人累了、倦了、老了,还是要回乡下老家的。有人说“母亲在,家就在”,我真的很信。
现在家里还有三分自留地,离家不远,母亲就拄着拐杖,天天去转悠几遍。种着青菜、豆角、玉米、蒲瓜什么的,只要我们兄弟们在家,或有时回家,她每天都会往我们家里送蔬菜瓜果,说不要,冰箱里的菜都快烂了没人吃,她听了很不乐意。但吃又吃不完,扔了又可惜,便嘴里叽叽咕咕,骂我们败家,不知道节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9-7-27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识字的母亲,虽然不懂道德经是什么,虽然勤俭节约,贪点小便宜,也好名利,但她有她自己的做人原则。前几年,几位发小当上了村领导,说可以想办法给她办个低保,她听了很生气,说:“我四个儿子,像我这样的人家去享受低保,被别人家知道了还不笑死,我儿子孙子多没面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3-29 03:38 , Processed in 0.1311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