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16|回复: 24

瓜子老一正传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5 2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18-12-27 01:06 编辑

    “瓜子老一”在关中人的口中多被叫为“瓜子老爷”。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泾阳县及周边的风云人物,人们谈“瓜子”色变,人们甚至用“队长来了”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瓜子老一”作为亦正亦邪的人物,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就像谜一样在民间流传,扑朔迷离,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去追寻历史的真相。
    “瓜子老一”,原名李钧华(1910——1949),祖籍泾阳沟儿李人,后移居宋家山。因李钧华在兄弟中排行十一,所以人们习惯叫他“老一”。至于为何叫“瓜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取他“见人一笑,必定差窍”之意,也有人说因他是“生生”(二杆子)而得名,也有人说他憨厚爱笑而戏称之。不管怎么说,“瓜子”成了他的挥之不去的“招牌”。“瓜子”出生在窑洞,生长在山中,承袭着祖祖辈辈不变的生活:放牛——卖钱——娶媳妇——生娃——放牛——卖钱——娶媳妇……
    “瓜子”有着争强好胜的性格,凡事一定要赢,因此小名叫“赢子”。他小时候 割草放牛,实在无聊的时候,就和伙伴摔跤玩,如果赢了便罢,如果输了就会搞小动作,输了就不会守规则。“瓜子”常常割草放牛于山野之间,他望着连绵不断的北仲山,感慨山里人太恓惶,苦难就像连绵不断的山峦没有尽头。他越想越气愤,甚至愤恨手里的镰刀,把它扔下山沟,决定走出大山,过不一样的生活。
    正值民国十八年年馑,关中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共产党员苗家祥就带领西北塬人揭竿而起,拉起了游击队。“瓜子”紧紧追随游击队员杨德林,并在游击队夜战党家窑战役中崭露头角。
话说苗家祥拉起了队伍之后,也搞“拉票子”的买卖,以解决游击队生活问题。但要开展更有效的斗争,当时的武器配备远远跟不上。别说抗击国民党的正规军队(社树就驻着一个连),就是对抗流寇或者豪强地主的武装都没有什么优势。到哪里去弄武器呢?苗家祥愁眉不展。
    一日,苗家祥获悉:自河南来了一伙“炸”兵(溃兵),为首的是张连长,共十几个人,就住在白王村。苗家祥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便以侯述林为内应诱骗张连长一伙住进侯家山的党家窑。党家窑高居半山之上,东西两边是深沟,别说是苗家祥的几个没训练过的散兵游勇,就是正规军来了也不怕,张连长信了侯述林的话。
    夜半时分,等溃兵睡熟之后,苗家祥一伙包围了党家的三孔窑,但不敢冒然进攻。枪声一响惊动了熟睡的兵,因不明底细,窑里的人不敢向外冲,外面的人也不敢往里冲,双方僵持起来。这时,崖上的游击队员便把事前准备好的柴捆子点燃后推下崖去,企图逼出溃兵。然而院子腾起的烟火,并不能伤到窑洞里面的人。苗家祥利用墙做掩体朝里打枪,也伤不到对方,无奈,苗家祥想打退堂鼓。此时,一个叫赢子的猛小伙鼓动大家不能撤,别让人小看了游击队。于是游击队在崖背上运来更多的柴草麦秸,火蛋子不断的往院里滚。窑里的兵再也待不住了,张连长带头往外冲。说时迟,那时快,赢子眼尖手快,抓起石头猛朝张连长的头砸下去,张连长的半个脑袋被砸飞,仆倒在地。院里边的兵一阵慌乱,在强大攻势下缴枪投降,游击队大获全胜。那个叫赢子的小伙就是“瓜子老一”。
    1933年,游击队长苗家祥牺牲,西北塬游击队群龙无首。几经周折,游击队员杨德林重新组建队伍,成立了“独立队”,接受了县上的“招安”,这一年已经是1936年。此时的队伍已经蜕变,匪性大发,而此时的“瓜子”已经是“独立队”的二号人物了。1938年秋,杨德林去西安参加培训,队上的事由“瓜子”主持。
    “你走了,我能把这伙管住?”“瓜子”担心地说。
    “管不住,还咋呀?胡拧跐(不听话)你就别客气。”杨德林顺口说。
然而,独立队的人不断犯事,不断有人上告,省上追问,赵仲玉发火,“瓜子”被训。“瓜子”表示要严惩犯事的,一方面也可趁机排除异己。杨华亭、王忠敏、雷树发等八人先后被杀。杨德林回来后,也开始“整顿”,分明已经对“瓜子”不满。但杨德林一直认为“我把指头塞进他嘴里他都不敢咬”,对“瓜子”毫无戒备。而“瓜子”原本追求“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并无夺权之念。但“瓜子”经不住县保安团团长赵仲玉的离间挑拨下,决定先下手为强,血溅“集合公”,杀了杨德林,“瓜子”也理所当然的成为“独立队”的队长。
    “瓜子”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杨德林(“瓜子”坐牢时,曾被杨设计救过),得到父亲的一顿臭骂。高西山又给他讲兄弟阋墙而必招外侮的道理,“瓜子”似懂非懂。“瓜子”也感到自己做的不地道,第二天便去给杨德林母亲下跪,口称“妈”,保证以后给她养老。之后,“瓜子”又给杨德林家盖了房子,并隆重地葬了杨德林。
    1939年以后的独立队,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变成了集兵、匪、农、商于一身的豪强恶霸。他们除了高利货盘剥外,发财的主要途径就是贩烟土和劫烟土。当时,抽鸦片是普遍现象,不仅是嗜好,也是时尚,是一些有钱人的享受,是比好茶好酒更上档次的待客佳品。因为需求量很大,贩卖烟土的人就很多。又因为烟土属于禁运物资,贩卖要冒风险,所以烟价自然走高。这样的社会环境,刚好又给“瓜子”一伙提供了用“武”之地。
    到解放前夕,“瓜子”已有地约400亩,大部分是王桥以南泾惠渠一斗附近最得灌溉之利的肥田。还有陈家沟原属高姓财东的大房两院,社树堡原为姚家祠堂的大房一院,“瓜子”家里骡马成群,长工排队。此外,王桥街上还有“裕丰”“秦丰”商号两处。“瓜子”还欺男霸女,拥有三房妻室,这无疑也是权势和荣华的标志。
    “瓜子”至今留给后人的就是在西北塬上九娘庙修了一所完全小学。西北塬上以前只有初小,要上高小得去桥底二高,多少贫困子弟因此而辍学,抱憾终生。瓜子慨然出头,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修建一座知识的殿堂,自然深得人心。建校的资金除了一些头面人物捐赠之外,普通群众不用掏腰包,只要出点力气干些活儿就行。地皮不用说,是九娘庙原有的官地。砖瓦木料来自附近的古寺庙、老祠堂、戏台子等官地庙产。如遇有阻力,瓜子就亲自带人出面。社树的车公祠、花台子,郭家塬涝池岸的大白杨,白王村老爷庙的大槐树……拆的拆,伐的伐,因为有瓜子出面,都进行的顺利。
    1940年学校建成,命名“泾阳县私立仲麓小学”,唱大戏七天,观者如潮。开学后,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才能运转。于是,“瓜子”就动员比较富裕的人家捐献,粮食、棉花均可,有羊群的拉只羊也行。“瓜子”开口,又弄得好地四十亩。共募得棉花若干,麦子数百石,羊近百只,地数十亩。麦棉放账,地收地租,羊雇人放牧。次年学校开始招生,第一任校长为陈文第。据说,“瓜子”还逼着自己的两个老婆去念书。“瓜子”平日见了小孩,也往往习惯于摸摸他们头说:崽娃子,好好念书。
    1946年,在李海志人仲麓小学校长期间,共产党员李润诚被聘请为教员。李润诚得到上级指示:“隐蔽力量、壮大组织、教育群众、尽量开展合法斗争,团结社会中上层,争取地方合法的与非法的武装力量为我所用。”于是,李润诚就在九娘庙发展党员,并把学校作为发展党组织、开展秘密工作的据点。李润诚在学校的工作深受师生欢迎,并得到了社会好评和校董会的支持。后来,九娘庙的“赤色活动”被百谷乡巡官杨敬先察觉,敌人从邮局截获外地寄给张秉贵老师的两本进步刊物《观察》,认为张是“赤化分子”,要监视其行动,不准他离开学校。李润诚把此事讲给“瓜子”,“瓜子”见了杨敬先劈头就骂,杨巡官被镇住了,没敢犟嘴,此事不了了之。
    李润诚到九娘庙以后,就开展对“瓜子”的策反“攻势”,向他分析西北塬人民苦难深重,而县当局不加体恤又对他猜疑戒备并以白眼相待的形势。李润诚希望“瓜子”弃暗投明,并授意“瓜子”去四川购买枪支,在一定情况下为共产党所用。1949年初,解放军进军西北塬地区,“瓜子”未抵抗,待在家中。此后,“瓜子”随军来到冯家沟,只有三人四只短枪。经协商后,准其返回王桥集中枪支及人员,限时北上。然而,三天后,形势突变。
    国民党虽然败局已定,但还做垂死挣扎。为了消除解放军对塬上人的“赤化”,特别是打击“通共”势力,以阻遏群众北上潮流,泾阳县政府决定对西北塬进行“清乡”。牛志诚受命后,精心谋划布置。得知“瓜子”有爱枪的嗜好后,牛志诚便与赵启武合谋,决定以牛志诚的新式武器——加拿大手枪为诱饵,实施抓捕。“瓜子”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也无人报信。
    1949年阴历三月十五日,陈家沟两岸架起了机枪,街巷行人被暗暗阻断,便衣在街上转悠。“瓜子”吃完早饭,从社树来到王桥闲逛。赵启武见到“瓜子”,故意显摆自己的“洋枪”,爱枪的“瓜子”早就注意到了赵启武的“洋枪”,连喊带骂来到赵启武跟前,非要拿来瞧一瞧。赵启武佯装不给而“瓜子”非看不可,双方争执不休。赵启武感觉时机成熟,便退后一步,说“让我退去子弹再给你”,称“瓜子”眨眼的功夫,猛扣扳机,子弹连连射向“瓜子”胸部。周围的便衣一哄而上,“瓜子”殒命。
    此后,“瓜子”的几个家被牛志诚带人查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6 0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老一”在关中人的口中多被叫为“瓜子老爷”。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泾阳县及周边的风云人物,人们谈“瓜子”色变,人们甚至用“队长来了”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瓜子老一”作为亦正亦邪的人物,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6 08: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老一”,原名李钧华(1910——1949),祖籍泾阳沟儿李人,后移居宋家山。因李钧华在兄弟中排行十一,所以人们习惯叫他“老一”。至于为何叫“瓜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取他“见人一笑,必定差窍”之意,也有人说因他是“生生”(二杆子)而得名,也有人说他憨厚爱笑而戏称之。不管怎么说,“瓜子”成了他的挥之不去的“招牌”。“瓜子”出生在窑洞,生长在山中,承袭着祖祖辈辈不变的生活:放牛——卖钱——娶媳妇——生娃——放牛——卖钱——娶媳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6 08: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有着争强好胜的性格,凡事一定要赢,因此小名叫“赢子”。他小时候 割草放牛,实在无聊的时候,就和伙伴摔跤玩,如果赢了便罢,如果输了就会搞小动作,输了就不会守规则。“瓜子”常常割草放牛于山野之间,他望着连绵不断的北仲山,感慨山里人太恓惶,苦难就像连绵不断的山峦没有尽头。他越想越气愤,甚至愤恨手里的镰刀,把它扔下山沟,决定走出大山,过不一样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6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3年,游击队长苗家祥牺牲,西北塬游击队群龙无首。几经周折,游击队员杨德林重新组建队伍,成立了“独立队”,接受了县上的“招安”,这一年已经是1936年。此时的队伍已经蜕变,匪性大发,而此时的“瓜子”已经是“独立队”的二号人物了。1938年秋,杨德林去西安参加培训,队上的事由“瓜子”主持。
然而,独立队的人不断犯事,不断有人上告,省上追问,赵仲玉发火,“瓜子”被训。“瓜子”表示要严惩犯事的,一方面也可趁机排除异己。杨华亭、王忠敏、雷树发等八人先后被杀。杨德林回来后,也开始“整顿”,分明已经对“瓜子”不满。但杨德林一直认为“我把指头塞进他嘴里他都不敢咬”,对“瓜子”毫无戒备。而“瓜子”原本追求“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并无夺权之念。但“瓜子”经不住县保安团团长赵仲玉的离间挑拨下,决定先下手为强,血溅“集合公”,杀了杨德林,“瓜子”也理所当然的成为“独立队”的队长。
1939年以后的独立队,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变成了集兵、匪、农、商于一身的豪强恶霸。他们除了高利货盘剥外,发财的主要途径就是贩烟土和劫烟土。当时,抽鸦片是普遍现象,不仅是嗜好,也是时尚,是一些有钱人的享受,是比好茶好酒更上档次的待客佳品。因为需求量很大,贩卖烟土的人就很多。又因为烟土属于禁运物资,贩卖要冒风险,所以烟价自然走高。这样的社会环境,刚好又给“瓜子”一伙提供了用“武”之地。
人物描写细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6 08: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至今留给后人的就是在西北塬上九娘庙修了一所完全小学。西北塬上以前只有初小,要上高小得去桥底二高,多少贫困子弟因此而辍学,抱憾终生。瓜子慨然出头,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修建一座知识的殿堂,自然深得人心。建校的资金除了一些头面人物捐赠之外,普通群众不用掏腰包,只要出点力气干些活儿就行。地皮不用说,是九娘庙原有的官地。砖瓦木料来自附近的古寺庙、老祠堂、戏台子等官地庙产。如遇有阻力,瓜子就亲自带人出面。社树的车公祠、花台子,郭家塬涝池岸的大白杨,白王村老爷庙的大槐树……拆的拆,伐的伐,因为有瓜子出面,都进行的顺利。
1940年学校建成,命名“泾阳县私立仲麓小学”,唱大戏七天,观者如潮。开学后,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才能运转。于是,“瓜子”就动员比较富裕的人家捐献,粮食、棉花均可,有羊群的拉只羊也行。“瓜子”开口,又弄得好地四十亩。共募得棉花若干,麦子数百石,羊近百只,地数十亩。麦棉放账,地收地租,羊雇人放牧。次年学校开始招生,第一任校长为陈文第。据说,“瓜子”还逼着自己的两个老婆去念书。“瓜子”平日见了小孩,也往往习惯于摸摸他们头说:崽娃子,好好念书。
瓜子做的一件不错的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6 08: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老师文才,语言朴实流畅,精华支持,祝老师写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12-26 15: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老一”在关中人的口中多被叫为“瓜子老爷”。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泾阳县及周边的风云人物,人们谈“瓜子”色变,人们甚至用“队长来了”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瓜子老一”作为亦正亦邪的人物,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就像谜一样在民间流传,扑朔迷离,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去追寻历史的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12-26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有着争强好胜的性格,凡事一定要赢,因此小名叫“赢子”。他小时候 割草放牛,实在无聊的时候,就和伙伴摔跤玩,如果赢了便罢,如果输了就会搞小动作,输了就不会守规则。“瓜子”常常割草放牛于山野之间,他望着连绵不断的北仲山,感慨山里人太恓惶,苦难就像连绵不断的山峦没有尽头。他越想越气愤,甚至愤恨手里的镰刀,把它扔下山沟,决定走出大山,过不一样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12-26 15: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至今留给后人的就是在西北塬上九娘庙修了一所完全小学。西北塬上以前只有初小,要上高小得去桥底二高,多少贫困子弟因此而辍学,抱憾终生。瓜子慨然出头,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修建一座知识的殿堂,自然深得人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12-26 15: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朴实而值得收藏的人物传记,遥祝冬祺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12-26 19: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12-27 0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瓜子老一”在关中人的口中多被叫为“瓜子老爷”。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泾阳县及周边的风云人物,人们谈“瓜子”色变,人们甚至用“队长来了”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瓜子老一”作为亦正亦邪的人物,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就像谜一样在民间流传,扑朔迷离,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去追寻历史的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3-29 20:28 , Processed in 0.1336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