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04|回复: 1

[学习工具] 绝句十六种结尾(五)临去秋波,贵在传情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11-24 12: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绝句十六种结尾(五)

临去秋波,贵在传情

喜欢看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表现情人分手的埸面,少不了有依依惜别、临走还情意绵绵、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当演员己走至幕边即将下场时再回头顾盼,递过来最后一束含情脉脉的眼光,这叫“临去秋波”。别小看这回眸的一束秋波,其威力却是好生了得,有时竟能使人立时销魂勾魄、筋骨松散、全身瘫软。绝句的结尾,有时也采用这种方法。

试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是因为诗里蕴藏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庄,有了“寻春艳遇”的惊奇,次年为情所驱再去南庄,却“重寻不遇”。这可是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但这一“本事”的真假,却无从考究。诗人在写作中虚构情节或场景也是常有之事。如果“本事”为真,则崔护其诗便是借“本事”而出名,如果“本事”原本就没有,是崔护先写了诗,好事者附会崔护虚构的情节而添油加醋敷演出所谓的“本事”,则后来据此编成的戏曲都应向崔护交版权费。总之,崔护的这首诗使“人面桃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和成语。而诗的结尾正扣紧“人面桃花”依依不舍,乃至怏怏离去(不见人面的失落感),临走犹转秋波(只见桃花在春风中凝情含笑)。依旧含笑的春风究竟意味什么呢?讥讽诗人的自作多情?揶揄诗人本不该错失机会?暗示小女子愿为诗人传递信息?不管怎么样,那艳若桃花的少女如今只是一个美好的追忆,连影子都不曾留下呵!世事不就是这样么,那美好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就甭想找回来。谁叫你那么粗心呢?诗人在结句里失意地咀嚼着无比的怅惘。

再看徐俯《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李梦生说,“徐俯这首诗,好在越读越耐读,犹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前两句初读很平常,但后两句一出,诗马上活了起来”(《绝句三百首》注评)。为什么后两句一出全诗即活?原来,徐俯在这里上演的也是临去秋波好把戏。春雨,燕归,桃花戏水,景色平常,兴致一般,再看小桥己被上涨的湖水漫过,春游的兴致顿时消落,正待离开时,一页扁舟“嗖”地从空朦浓郁的柳阴中摇曳而来。而诗人也就在此打住。行啦,一个秋波已送出,足够让你心头荡漾的了。
看看今人诗中是否也有此一用法。

四川诗人王聪有一首绝句《老屋》,其诗曰:
燕子已无踪影来,梁间空落百年埃。
能经岁月为何物,檐角野花春自开。
此诗作者欲擒故纵,想抒发对“老屋”的热爱,却用了大堆笔墨勾勒了眼前的一派凄凉景象,老屋无人住,连燕子也不来筑巢,到处是堆积已久的灰尘,世事沧桑,令人感慨。正待转身走时,忽然瞅见屋檐竟然奇异的开着一朵小花,似在向陌生的客人微致笑意。这时,诗人心头一热,忍不住再回头朝老屋仔细打量了一番。这诗,就因为结句的秋波一递,想走都难。但如此一结,那沧桑凄凉的意味益发浓郁。

四川诗人李世镛一首绝句《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诗也在结句的勾勒情感上狠下功夫。其诗云:
茅屋秋风不再吟,华堂豪墅逐时新。
争夸广厦千万座,篱下犹有屋漏人。
这诗以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而发。应当看到,与十年、三十年、六十年前相比,如今城乡人民的住屋条件已大大改善,昔日的茅屋草房,已被新楼房和豪华别墅所取代,所以,当年大诗人杜甫所渴求所呼唤的“广厦千万座”真的有了,这当是一件令人高兴之事。可是,这“华堂豪墅逐时新”的千万座是读书人都有的吗,是贫苦人都有的吗?非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享受了这种“华堂豪墅”的艳福,更多的人还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还在蜗居、还在拼租,即使住进了新楼房,也是要当几十年房奴的,但房奴也罢,蜗居也罢,还不是最苦的,处境最凄凉的还有篱下的“屋漏人”。这一层意思,诗人只在结尾时才不慌不忙地抖落出来,也有临去秋波之魅力,直让读者心头一震。

重庆诗人高德平有一首《听居台表兄诉说思乡事》,其诗之感人,也尽在结句的一语摄魂之功力上。其诗曰:
每向长空苦觅寻,凭栏唯见月光深。
溪流六十思乡泪,瘦到无肌只剩心。
这首诗作写表兄临解放时不由自主地去了台湾,六十几年后终于回到阔别的家乡,对着还能见到的亲人诉说这隔海思念的苦楚,一把老骨头,两行思乡泪,感动着亲人、乡人,感动着作者。诗的前三句描写表兄凭栏望月、长空盼雁、一年又一年苦苦追寻家乡亲人信息的具体情景,结句突出放大这种思乡苦楚对人的极端折磨:“瘦到无肌只剩心”。一个极度夸张的形象刻画,勾勒出一个特定的人物风貌。此一结句传情入画笔而有非凡穿透力,让人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鲜活而有特色。这种秋波的勾人魂魄,非一般人所能消受得了。

笔者有一首《海外相思曲九首》之一,写一位侨居美国的女士思念大学时代的初恋情人,结句也用上一转秋波的笔法,其诗曰:
异国花香别有天,校园入梦忆缠绵。
斜阳不看看飞鸟,一到中秋恨月圆。
此诗前三句已将身在异国而无时无地不在梦境中追忆初恋甜蜜情怀的痴情女子的相思之情详尽描述出来,结尾如继续一路写下去,也无非是相思情难了之表达。感情道尽就不能给人回味之空间,这是每一个诗人都懂的。但如何才能在情感的传递上捕获读者之心呢?宕开一笔,临走秋波,或许更能动人魂魄。于是结句落在一个“恨”字上。不恨他人,也不恨自己,却恨到月亮上。读者可能一下子不甚明白,可是如果慢慢深究,就会逐渐走进女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当是先前校园缠绵时多在月色之下,或是最后分手的那一刻与月色有关,再加上月圆之际再也没有恋人的身影,于是便把不能与恋人相处的苦楚怪罪到明月身上。如此一寻味,这临去秋波的一转,便把小女子对恋人的深切情感传神的表现出来,不说令人执卷留连,至少觉得情真可感。所以,临去秋波,善于传情。惟其传情,才能动人魂魄。如果回头一顾,并无秋波(真情)递出,则让人看到的或许就是白眼了。


(摘自《诗词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3: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丰富大家的诗词知识,提高大家的创作水平,特摘录部分创作诗词的资料,供大家参考,相信对求知若渴的诗友们会有所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3-28 22:39 , Processed in 0.1402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