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08|回复: 27

来电了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4-27 06: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林下泉_q6yUC 于 2018-4-28 06:24 编辑

                                                                                                                    来电了
   
                                                                                                                   /林下泉

       电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己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一大支撑。假如一下子失去了这一支撑,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我却总愿追忆与电相识的全部过程。
       第一次认识电是我两三岁时随母亲去县城看病。在县城我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至今记忆还残存着那盏亮光。上小学时,去了几次镇里,填里的电灯又一次加深了我对电的认识,那次,我偷偷地跑去路边的修理厂,目不转睛地看工人师傅作业的电焊火花,害得我回家夜里眼睛疼得不行,弄得父母荒了手脚。
       那会的农村根本没有什么家用电器。一个屯也许只有几台用电池的收音机,为了能接收到很弱的信号,必须立起很高很高的天线,这种天线多是用几个木头杆子绑在一起,立在房山头,并用绳或铁丝从几个方向牵引固定上,风一刮"吱嘎吱嘎"响个不停,收音机接收的效果也十分不好。然而,当时的收音机又称洋戏匣子,是当时农村人的稀罕物。
        我们的村是由三个自然屯所组成,七十年代中期,大队所在地终于率先安上了电。那是个依山而建的村屯,夜来一层层灯火明亮极了,远远望去,很像我们现在楼区成片的灯火。那灯火羡慕死人。
        大约是七七年,我们的小屯终于扯来了电线,安上了电灯。来电的第一个夜晚,小屯子像过年一样热闹。孩子们高兴的满屯乱跑,他们三五成群在街上又喊又叫,大人们望着雪亮的电灯泡乐得合不扰嘴。甚至,舍不得关灯睡觉。
        从此,脱粒机,粉碎机,碾米机走进了小村。沉重的石头碾子不再没日没夜的转了,山村的夜晚却真的亮了起来。
        八四年左右,录音机,电视机一点一点的走进了农家。当时多是黑白电视,农家几乎还都买不起彩电。当时镇政府有台彩电,铁制的电视天线杆足有几十光高,雄居在镇中心。却很少有人看到过这台电视播放出来的节目。
       要想收看到电视节目,就必须在房山头立起高高的天线。一时一个村屯电视天线的多少,竟成为当时人们衡量一个地方穷富的标杆。
       当时电视能收到的节目很少,一般只有中央一,二套和黑龙江一套节目,效果还很不好,屏幕上总是充满了恼人的雪花。
       九十年至二十世纪初,黑白电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彩电逐渐成为主角。在短短的几年中,电视天线不见了,连村屯都安上了闭路电视,乡亲们一下子可收看到几十套精彩清晰的电视节目了。电话此时也悄然走进了农家。农家的生活也一下子发生了质的变化。
       传呼机几乎是一夜间风麾城乡,又在一夜间销声灭迹。电脑来势汹猛,又几乎在一夜间被淹没在智能手机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现如今,我无法想象我们的父辈们在过去没电,没网的世界里是如何走过来的。我却能清晰地意识到,电能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该有多么重要。
       来电了,科技的进步正更新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一部手机在手,便可游览九州。街上吃根油条都可微信付帐。如此下去,也许,我们会看到彻底不用实体纸币的那一天。

       来电了,不止是我的小村。如今,奥运会的领奖台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天上运行着我们的卫星;大洋的深蓝处航行着我们的航母舰队;“一带一路”上彰显着中华古国博大的胸怀与智慧;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变为现实;祖国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蓝图已不再是构想。

        来电了,我们的民族来电了。
        来电了,长江,黃河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的祖国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生活来电了。

        来电了,世界上所有的华人来电了。        来电了,伟大的母亲,日益昌盛的中国!
        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07: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国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也不断地提高、加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电”对我们的来说---缺一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07: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楼主的文采,创作愉快。

点评

谢老师留墨支持,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4-27 07: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07: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儿 发表于 2018-4-27 07:01
欣赏楼主的文采,创作愉快。

谢老师留墨支持,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1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振奋和积极向上的佳作,赤子情怀,宛然眼前!赞赏!

点评

谢老师雅赏,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4-27 1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1: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驼影润沙 发表于 2018-4-27 10:53
令人振奋和积极向上的佳作,赤子情怀,宛然眼前!赞赏!

谢老师雅赏,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8-4-27 11: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电了,我们的民族来电了。
      来电了,长江,黃河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的祖国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生活来电了。
      来电了,世界上所有的华人来电了。
      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
      来电了,伟大的母亲,日益昌盛的中国!
最后隆重点题,壮观!

点评

谢老师精准点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4-27 1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2: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山好汉 发表于 2018-4-27 11:07
来电了,我们的民族来电了。
      来电了,长江,黃河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的祖国来电了。

谢老师精准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己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一大支撑。假如一下子失去了这一支撑,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提出了问题,令人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认识电是我两三岁时随母亲去县城看病。在县城我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至今记忆还残存着那盏亮光。上小学时,去了几次镇里,填里的电灯又一次加深了我对电的认识,那次,我偷偷地跑去路边的修理厂,目不转睛地看工人师傅作业的电焊火花,害得我回家夜里眼睛疼得不行,弄得父母荒了手脚。
论述了初识电的过程令作者记忆犹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会的农村根本没有什么家用电器。一个屯也许只有几台用电池的收音机,为了能接收到很弱的信号,必须立起很高很高的天线,这种天线多是用几个木头杆子绑在一起,立在房山头,并用绳或铁丝从几个方向牵引固定上,风一刮"吱嘎吱嘎"响个不停,收音机接收的效果也十分不好。然而,当时的收音机又称洋戏匣子,是当时农村人的稀罕物。
        我们的村是由三个自然屯所组成,七十年代中期,大队所在地终于率先安上了电。那是个依山而建的村屯,夜来一层层灯火明亮极了,远远望去,很像我们现在楼区成片的灯火。那灯火羡慕死人。
对刚刚用上电的回忆,那种新鲜感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欢喜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四年左右,录音机,电视机一点一点的走进了农家。当时多是黑白电视,农家几乎还都买不起彩电。当时镇政府有台彩电,铁制的电视天线杆足有几十光高,雄居在镇中心。却很少有人看到过这台电视播放出来的节目。
       要想收看到电视节目,就必须在房山头立起高高的天线。一时一个村屯电视天线的多少,竟成为当时人们衡量一个地方穷富的标杆。
       当时电视能收到的节目很少,一般只有中央一,二套和黑龙江一套节目,效果还很不好,屏幕上总是充满了恼人的雪花。
       九十年至二十世纪初,黑白电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彩电逐渐成为主角。在短短的几年中,电视天线不见了,连村屯都安上了闭路电视,乡亲们一下子可收看到几十套精彩清晰的电视节目了。电话此时也悄然走进了农家。农家的生活也一下子发生了质的变化。
今昔对比,令人感叹,感叹的是:强大了,我的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电了,科技的进步正更新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一部手机在手,便可游览九州。街上吃根油条都可微信付帐。如此下去,也许,我们会看到彻底不用实体纸币的那一天。
       来电了,不止是我的小村。如今,奥运会的领奖台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天上运行着我们的卫星;大洋的深蓝处航行着我们的航母舰队;“一带一路”上彰显着中华古国博大的胸怀与智慧;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变为现实;祖国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蓝图已不再是构想。

        来电了,我们的民族来电了。
        来电了,长江,黃河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的祖国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生活来电了。
        来电了,世界上所有的华人来电了。
        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
        来电了,伟大的母亲,日益昌盛的中国!
大段排比段,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彰显了国家的日益强大。
建议,“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此段放在尾句,则更感抒情的厚重感,也更使大排比段有连续性(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电了,科技的进步正更新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一部手机在手,便可游览九州。街上吃根油条都可微信付帐。如此下去,也许,我们会看到彻底不用实体纸币的那一天。
       来电了,不止是我的小村。如今,奥运会的领奖台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天上运行着我们的卫星;大洋的深蓝处航行着我们的航母舰队;“一带一路”上彰显着中华古国博大的胸怀与智慧;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变为现实;祖国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蓝图已不再是构想。

        来电了,我们的民族来电了。
        来电了,长江,黃河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的祖国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生活来电了。
        来电了,世界上所有的华人来电了。
        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
        来电了,伟大的母亲,日益昌盛的中国!
大段排比段,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彰显了国家的日益强大。
建议,“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此段放在尾句,则更感抒情的厚重感,也更使大排比段有连续性(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电了,科技的进步正更新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一部手机在手,便可游览九州。街上吃根油条都可微信付帐。如此下去,也许,我们会看到彻底不用实体纸币的那一天。
       来电了,不止是我的小村。如今,奥运会的领奖台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天上运行着我们的卫星;大洋的深蓝处航行着我们的航母舰队;“一带一路”上彰显着中华古国博大的胸怀与智慧;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变为现实;祖国现代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蓝图已不再是构想。

        来电了,我们的民族来电了。
        来电了,长江,黃河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的祖国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生活来电了。
        来电了,世界上所有的华人来电了。
        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
        来电了,伟大的母亲,日益昌盛的中国!
大段排比段,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彰显了国家的日益强大。
建议,“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此段放在尾句,则更感抒情的厚重感,也更使大排比段有连续性(个见)

点评

谢老师惠点,就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4-28 06: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7 22: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萧^易水 于 2018-4-27 22:41 编辑

拜读欣赏,从对电的认识,再到今夕对比,再到大排比段的抒情,一气呵成,文笔流畅、朴实,因学校有事迟赏望老师见谅,遥祝老师春祺笔丰,祝老师佳作连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06: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萧^易水 发表于 2018-4-27 22:37
来电了,科技的进步正更新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一部手机在手,便可游览九州。街上吃根油条都可微信付帐。如此 ...

谢老师惠点,就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8 09: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认识电是我两三岁时随母亲去县城看病。在县城我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至今记忆还残存着那盏亮光。上小学时,去了几次镇里,填里的电灯又一次加深了我对电的认识,那次,我偷偷地跑去路边的修理厂,目不转睛地看工人师傅作业的电焊火花,害得我回家夜里眼睛疼得不行,弄得父母荒了手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8 09: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会的农村根本没有什么家用电器。一个屯也许只有几台用电池的收音机,为了能接收到很弱的信号,必须立起很高很高的天线,这种天线多是用几个木头杆子绑在一起,立在房山头,并用绳或铁丝从几个方向牵引固定上,风一刮"吱嘎吱嘎"响个不停,收音机接收的效果也十分不好。然而,当时的收音机又称洋戏匣子,是当时农村人的稀罕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8-4-28 09: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电了,我们的民族来电了。
        来电了,长江,黃河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的祖国来电了。
        来电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生活来电了。
        来电了,世界上所有的华人来电了。        来电了,伟大的母亲,日益昌盛的中国!
        让我们在这种光明中为今天的生活高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4-19 11:50 , Processed in 0.16131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