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78|回复: 6

泾阳回变(小说)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12-20 1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泾阳县永乐塔底村的玉米地头,两个老头正在吵架。这时,地主刘老三看白家兄弟来了,说:“来这么多人,想打架吗?”。然后,刘老三对身边的孙子说:“黑蛋,去叫咱们刘家的人来”。黑蛋一溜烟跑回去叫人啦。
不一会儿,白家、刘家双方都来了许多帮手,各说各有理,双方争执不下。白虎抓住刘老三的衣领说:“你想咋的?”
“我不想咋,吃了庄稼就要赔”刘老三不示弱。
“你说赔多少钱?”
“庄稼咋能用钱来衡量,一料庄稼羊吃几口就毁了,你饿了吃粮食还是吃钱?”
“赔庄稼已经不可能了,你如果不要钱,那天王老子也没有办法”
“那羊就白吃庄稼了?”
“难道让羊给你吐出来?”
白虎与刘老三两个人互相推搡,然后大大出手。很快,双方的帮手都动起手来,铁锨、䦆头等劳动工具变成武器,双方打成一片。
这样的情景,在泾阳经常出现。
由于泾阳干旱越来越严重,自然生存环境已日趋不佳,争夺水源,争夺土地争斗在泾阳已经司空见惯。人口在持续增加,为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乡村之间的械斗不断发生。官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争斗,往往形成世仇。尤其回民与汉族之间,还存在宗教差异,汉族人故意用猪肉触到回族的衣服,回族最忌讳猪肉,往往会割去衣服。打官司,县官不理睬,导致回民对汉人的仇恨加深。回族女同胞喜欢带头巾,有的汉族的孩子就当怪物去看,导致一些回民非常反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清政府为了转嫁危机,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利用汉族人多、回族人少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挑起矛盾,支持汉族地主欺压、歧视回族人民。因习俗不同“睚眦小忿”时有发生,如回民放牧时践踏了汉民的田苗,汉民“截断羊只”等。 清朝封建统治者诬蔑回族是“犷悍”的“奸民”和“异类”。回族在政治上始终是处于被压迫、受歧视的地位。
   不知谁报了官,泾阳县令派来捕快,费很大劲才制止这场械斗。泾阳县令简单地询问了情况,然后下令:“带回县衙再审,打架的全部带走”   
几十个人吵吵闹闹被带到了县衙,泾阳县令升堂审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堂之上吵闹不停,局面难以控制,县令干脆到后面喝茶去了。
这时,泾阳县令想起想起钦差刘公公的话:利用汉人,消除匪患。师爷过来出主意:“老爷,这里有一个文件,这样写:护汉抑回政策,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
“那就简单了,走”泾阳县令说。
很快,重新升堂,泾阳县令到了大堂之上,先下令参加斗殴的回民各打二十大板,理由是:回民游手好闲不好好种庄稼,利用羊破坏庄稼,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然后,师爷直接判决:
“永乐民变事件判决如下:“回伤一汉,以十抵一;汉伤一回,以一抵十。刘老汉父子被打成重伤,所以扣押打架的二十名回民抵罪,退堂”。
  泾阳县令的判决,引起回民的一阵反抗,回民愤愤不平。他们集结杀了地主刘老三的全家,焚烧了他们的房屋。趁机抢劫泾阳南关的店铺,杀了店主,然后焚烧了店铺。第二天晚上,又到泾阳县城抢劫富户郭氏,动静太大,惊动了的院内的家丁。郭家有一个家丁拳脚非常厉害,他被惊醒了。他穿起衣服迅速跑出房门,正好碰见盗匪,他迅速出击,很快击伤两个盗匪。其他的盗匪看见遇到强手,赶快跑了。
    新任知县,从受伤的盗匪查验线索,很快发现是一伙回民干的。泾阳捕快迅速出击,找到他们的老窝,就地正法二十多人,并囚禁苏万元等七人。
  回民的烧杀抢掠,激起政府与泾阳群众的恐慌,特别是富户更是恐惧,政府严令制裁回民。回民认为官府明显袒护汉人,官府的做法激起了泾阳、三原等县回民群众的愤怒。他们认为汉人与满清政府是一个鼻孔出气,反对政府就必须反对汉人,他们聚集到一块商量怎么对付汉人。回民商议必须以暴制暴,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与官府斗。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回民连结一起骑马练武,组建军队,于地窖里秘密制造刀、矛武器以自卫。
  回民造反,必先剿洗!在政府的默许之下,汉族地主建立了以汉民为主的地方武装——团练。
回汉矛盾不断升级,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汉族地主刘老三的儿子在屠杀中侥幸逃脱,他组织汉人成立“羊头会”,即因回民所蓄养之羊常到汉人之田地内毁坏青苗,汉族地主组织起了专门宰杀越界回民之羊的机构。
“羊头会”的成立,回民不敢再外面放羊了,回民的羊常有失踪的现象。此后,回汉民族的对立情绪加剧。
此时,太平军来到陕西与回民联系在一起,他们焚烧了永乐镇。他们纷纷拿着铁锨,锄头等劳动工具向泾阳县衙集结,以武举人摆连城为代表,要求释放关押的20个回民,还要求释放苏万元等人。
   “犯罪之人,怎么说放就放吗?”泾阳县令坚决不放狱中回民,回民的要求遭到拒绝。泾阳知县接到钦差大人的密令:利用汉人武装镇压回民。泾阳县令暗地里下令让武生靳殿魁利用地主团练用武力镇压回民的反叛行为。县衙的武生集体出击,力杀摆连城,城门戒严。
    在泾阳、三原两县的回民也不示弱,回民越聚越多,回民队伍已经发展到几万之众,远非数千规模、各自为战的汉族团练可以抵挡。
  政府的镇压激起更多回民的反抗。泾阳回民越积越多,不知道谁在大街上各处飞递传单说: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必将回民歼除净尽,回房烧毁不留!大街上的传单更激起回民的极大愤怒。他们将泾阳县衙团团围住,开始武力进攻县衙。强悍的回民很快攻进县衙,县衙的人员纷纷被杀。回民找到躲在地窖的泾阳县令,二话不说,将泾阳知县大卸八块。
   回民冲进监狱,白虎、苏万元他们被解救出来。出狱后的白虎发誓:“我与汉人势不两立”。他们决定进行报复。
   白虎纠结与汉人仇深的回民组成暗杀团,专门在黑夜进村,屠杀汉人,瓦王、店子、刘王、封家等村被焚烧,常常就有被屠村的事件发生。
  回民秘密向泾阳集结,他们藏匿于泾阳塔底村,秘密发动群众,制造旗帜,准备武装起事。回民杨文治与白虎将回民秘密组织起来,武器的缺乏是大问题,杨文治逼迫全县的铁匠铺日夜为回民打制兵器。回民、汉人都组织自己的力量,武器成为最缺乏的东西。
   杨文治带领一队人马来到口镇匠村,这里历来是官府的兵器站。整个村子的人以打铁为生,村子的周围形成高高的铁渣山。杨文治来到兵器站,要求这里的铁匠帮他们赶制兵器。
“我们只为官府打造兵器,我们吃的是官饭”匠村铁匠首领拒绝为回民打制兵器。
“给脸不要脸,给我杀。”杨文治带领回民与匠人一阵搏斗,匠村被屠村。
回民到处购买武器,但武器有限,能用的刀、剑、武器都用上了。但是,回民的人数是在太多,就连竹子也临时作为武器,很快回民发动暴乱。
白虎在塔底村举旗反清:“今汉人辱我宗教,欺我回民,满清政府袒护汉人,我回民受到不公正待遇,今我回民举起义旗,替天行道”
台下回民高喊“替天行道,替天行道……”
泾阳回汉之间矛盾,终于演变成为武装冲突。
   武生靳殿魁率领团勇在泾阳城里搜杀回民。面对日益强大的回民队伍,泾阳县地主武装也纷纷组织起来。泾阳县各团练大约万余人,在泾阳县城北边的宝峰寺旁集中,直捣塔底村的回民老巢。回民奋起抵抗,用骑兵冲溃包围,团练奋起直追,互相厮杀,伏尸数里。第二天,云阳团练与回民在黄家桥发生激战,团练武装被打败,死伤七百余人。回民焚烧周围村庄,各处的地主团练闻风瓦解。回民与汉人的仇杀不断扩大,泾阳县到处尸体糜烂,死者不知其数。
面对泾阳、三原的回变,清廷先是用了大力来对付,从甘肃、直隶调来大量军队。钦差刘公公,负责全省军务。刘公公派王保国带几百精兵进驻泾阳县城。面对突如其来的回民部队,泾阳县城闭门不出。回民自制工具攻打县城。回民在城地下埋地雷,轰塌西城二丈余,王保国率领精兵竭力堵住豁口,直到援兵到来。
回民迅速架上云梯攻城。清军从城墙上投下来的石块砸,用弓箭射杀,回民很难攻上去。回民中也有能人,白虎让此人发射“标枪”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借此攀缘而上,但还是被城上的士兵用弓箭射杀。
    无计可施的回民,有人出主意进行火攻。
“怎么个方法才能将火扔进去”白虎有些犯愁。
“这好办,咱们用投石机”有人出主意。
    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
白虎很高兴:“这个办法好”
于是,以弓箭,投石器,将火种投入敌人城内,给泾阳城内造成重大伤害。
面对回民的不断进攻,泾阳县城的守军有限。此时,王保国命令:所有做烟草生意的厂家把烟箱搬出来,以水烟箱垒砌成木城,有数十丈高,并在烟箱上泼上水,顿时形成一道坚固的冰墙,有力阻挡了回民军的进攻。
久攻不下,回民采取只围不攻的方法。
白虎吩咐:“断绝泾阳城与外界的来往,我们就在县城周围扎营,看谁能熬过谁。”
    回民在县城周围,安营扎寨,有吃有喝。泾阳县城周围的村庄都被回民占领,回民形成密不透风的围墙,泾阳县城被团团围住。
看到泾阳县城被围,王保国知道情况不妙,告诉属下:“看来我们要做好长期的打算,你去带兵秘密进驻各大粮店,所有粮店停业”。很快,官兵控制了各大粮店。
县城开始被围,老百姓还不以为然,过着平静的日子,以为过几天就好了。“该吃就吃,该和就喝。没见过乌合之众能战胜国朝廷军队的。”几个老头在下棋。“当年,李自成军都进驻北京了,不很快失败了,农民成不了事。”“对”大家对围城并不在意。
   第二天,买粮的群众在粮店门口等候,不见开门,大家议论纷纷。
    “不会没粮食了”
    “粮食要涨价了”
    “到别的粮店看看”
    “盾里有粮,心里不慌”
    各大粮店门口都堆满了人,都不开仓放粮。随着粮店被禁售,大家有点慌了神。民众开始囤积粮食,粮食的价格开始飞涨。
    姚正圆他们主仆几人正在茶厂做着砖茶,看到泾阳被围,也有点慌了神。茶做出来,运不出去,也是白搭,也只好停工了,静观其变。
   姚正圆他们家也做粮食生意,在地窖有些存货。当时,因为积压未出手,就把一些粮食储藏在地窖里。官家也不知道姚家地窖有存货,所以这些粮食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姚正圆命所有人都不许外出,大门紧闭,做出一副没有人的样子。
几个月后,城中粮食吃尽了。城里仅有的草根和花木的果实也都吃完了。人们便用黏土做饼充饥,饿死的人超过一半。最后,城中军队抢掠百姓,然后到店铺出卖。然后就像对待猪羊一样将之驱赶、捆绑、屠杀、宰割,堆积的尸骨和流淌的鲜血布满了店铺。 冻饿而死的人不可计数,有的倒下还没有死,身体上的肉就已经被割了,用来卖。市中有卖人肉的,一斤值100钱,狗肉一斤值500钱。再后来,牛、马、犬、羊食尽之后,又以皮屑、槐豆、药物、牛马皮等煮熟疗饥。城中能吃的东西全吃光了,百姓只能吃胶泥,兵士吃人。 泾阳县城在回民的长期围困下,完全与外界隔绝。面对几十万的回民,外援没有来到之前,王保国不能轻举妄动。
姚正圆的茯茶厂食物已经所剩无几。幸好姚家还做药品生意,找到能吃的药品充饥,如枸杞子等都当食品吃。厂内的水井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不断地喝水也能维持生命。
    好几个月都没有开门,因为城内盗匪横行,他们守住这块地才可能存活下去。他们做好准备,如果有人冲击茶厂,就用银子砸,舍钱保命。
几个月的围城,回民感觉城里已经撑不住了。这个时候,回民开始攻城。回民在北城底下偷偷地挖地道,用地雷轰城多次。城内守军用瓮听法探听敌人的方位,根据其来路,穿透,然后用硫磺火药,用烧酒辛辣等东西燃烧,使回民不得逞。后又在北门西隅挖隧道二个,然后用棺木装火药轰炸。没想到上面是水烟箱垒砌的木城墙,根本炸不透。此时,回民用火攻,浓烟滚滚。城内守军枪炮兼施,死战,又退敌。
陕西军成禄奉调令支援泾阳,驻兵三原,有好吃好喝养着,所以始终未到泾阳。冬季到来,城里的食物更加艰难。城内有人越城投降回民,把城里的一切都告诉回民。回民用铁索环城,铁索上系上铃铛,逃出来的人误触铃铛就会响,这时狗就会叫,人就出来,杀死想外逃的人。
有一富商在三原设同德粮局,招募几百民夫挑粮,再派千余名勇士护送,拼命给城里运粮,又求武官谭玉龙派兵护送,很有幸到达泾阳县城。
回民估计运粮队要返还,就在途中设伏。向导又误将队伍引到申家道,中了回民的埋伏,被回民截杀无数。成禄以谭玉龙违法为由治罪与他,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支援了。
    寒冬腊月,北风四起,到处一片荒凉。五更时分,城内守军正在熟睡,忽听喊杀生震天。原来,回民已经从城东北角攀城而入,城内死者七万余人。回民用冲车,冲撞城门,很快城破。泾阳县令,钦差刘公公在混乱中被杀。
回民烧了县衙的房子,火光照亮几里之外。回民白天来,晚上回去,城中听不到人的气息。三原至泾阳的数百名兵勇哗变,突入城门,抢掠杀伤数人,在城门上大喊大叫,焚烧西街九间楼,抢夺大量的布帛金银而去。“枕尸籍骸,垒叠如山”,“满镇生灵,一朝骈死,血流成渠,尸堆如邸”,泾阳数百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一连几天的烧杀抢掠,回民也获得了好多财富。有人报告白虎:“清廷派左宗棠队伍来了,已经到了咸阳塬。”
  白虎对左宗棠早有耳闻,湘军是很能打仗的队伍。
  白虎对左宗棠还是有点忌惮,毕竟回民军是没有训练的队伍,如果真要跟正规军打仗,恐怕要吃亏。
   白虎悄悄地部署,告诉手下:“通知各路人马准备行装,全家都带上,看来泾阳我们是呆不下去了,准备撤离”。
   左宗棠率湘军虽然到了咸阳塬,但因兵马劳顿,南方士兵水土不服,许多人身患疾病,战斗力大减。左宗棠没让湘军贸然进攻,命令队伍休整。
  左宗棠也深感疲惫,在帐中休息。
  军师告诉左宗棠:“大人,咸阳离泾阳很近,您不是常提起您的恩师徐法绩吗?他就是泾阳人”
“是吗?既然到了恩师的家乡,那我一定要拜访我的恩师”
左宗棠听说恩师的家乡在此,立刻来了精神。左宗棠带了几个亲信骑马微服出行。
  路上,左宗棠向他的手下讲述恩师的恩情:“本官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屡试不第。有一年,恩师徐法绩主持湖南乡试,这一年应试学子达五千余人。 考试阅卷之际,副考官胡鉴因热泄病故,主考官恩师徐法绩的担子一下子加重了许多。
   已是午时,恩师徐法绩一个人独自翻阅了五千多份卷子。他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遗漏一些才子俊秀,就随意翻阅卷子,看会不会有“遗漏”。当他拿起一份试卷,准备阅后就去进餐,可是当他才打开试卷,就看到一张卷子,笔迹钢锋有力,不禁眼前一亮。再阅览全文,不禁抚掌而呼。这便是本官的试卷,恩师认为是佳作,嘱同考官予以补荐,这才使我走上仕途。”
  他们一路打听,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泾阳县土门徐村。
这是一个小村庄,土门徐原名"枣村徐家"。村里四周原有厚厚的土城墙。南城墙有一稍门洞洞,有大铁门,村里很安全。稍门洞洞有条大路直通——官道(泾王公路),向东直达县城,向西可达桥底。村里人为方便,在西城墙开了一个土洞,以便人们出行。此后,这个村就叫土门徐。
左宗棠虽然微服来访,但看他们的穿着,气度不同凡响,一看就不是一般人。手下向村里人打听:“请问徐法绩徐大人家住在哪里?”
有人告诉他:徐大人住村的西边。他们一行人来到徐大人的家门前,左宗棠正了正衣冠,非常谦恭地敲门。
“请问,这是恩师徐法绩大人的家吗?”
徐大人的儿子徐永贵接待了他,说“是的,请问您是?”。
“这个不便说,我只是徐大人的一个学生”
  徐永贵看来人气度不凡,知道肯定是大人物,也不便在打听。左宗棠落座后,并没有告诉徐永贵自己的身份,怕他不方便。
  徐永贵见来人不肯说,也就不便再问,只是吩咐人沏茶。然后,徐永贵奉敬:“大人请喝茶。”
  左宗棠端起茶杯,观茶的外形:粗枝大叶并不是好茶,小饮一口,感到味道特别,醇和悠长。     
左大人就问徐永贵“这是什么茶?”
   徐永贵知道这是二道茶叶制作的茶,可以说是废料做的。左宗棠这么一问,以为茶不好,吓得连忙下跪:“这是本地产的砖茶,要不我给您换一种茶?“
   左宗棠赶忙请起:“多虑了,茶不错,我还是第一次喝”。
   徐永贵见左大人很赞赏茶,立刻来了精神,解释到:“是本县所产的砖茶。我做点小生意,卖砖茶”。
左宗棠听后有点懵了,问道:“岭北自古不产茶,为何泾阳产茶?”
  徐永贵饶有兴趣的介绍起砖茶:“自古泾阳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南方的茶叶在泾阳加工成砖茶,运往各地,也形成泾阳独特的茶叶品牌。” 。
  徐永贵见左大人听的认真,就继续介绍:“泾阳的砖茶是黑茶,里面加了大黄,对于解决边民的积食、腹胀有很好的作用,有助消化、减肥、利尿的作用。还能解除酒精毒害,有养胃、健胃的作用。我们小老百姓遇有腹痛或拉痢疾,习惯以砖茶代药,极为灵验”
  左宗棠听到这里更来了兴趣:“什么能治拉痢疾?能治水土不服不?”
   “没问题”
  “那太好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左宗棠突然站起来:“真有这么神奇?”
  “是的”徐永贵有点不知所措。
左宗棠感觉有点失态,话锋一转:“我把正事都忘了,怎不见我的恩师徐大人?”
  徐永贵遗憾地说“家父已经仙逝多年”。
  左宗棠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痛哭起来。
  过了一会儿,左宗棠对徐永贵说:“恩师,他是我的再造父母,他怎么这么早就过世了?”。
“父亲,早年因病辞官,两年以后就去世了”
“恩师的墓地在何处?我要祭拜”
“在村西头,我带大人去”
他们一行人来到村西头墓地,在坟地左宗棠痛哭不已,表达思念之苦。看到恩师的坟墓有点凄凉,他亲撰碑文为恩师树碑立传,表彰恩师功绩。
铭曰:
昔在中叶维庆光, 日中月盈里太康。
文恬武嬉乐以荒, 孰饬簠簋陈纪纲。
先生有道出羲皇, 黄门三疏何琅琅。
帝曰俞哉臣之良,众正俯首师汝昌。
有沮之者言如簧, 谓以明试勤以防。
九河禹迹穹茫茫, 习坎非险吾道藏。
关节不到清以强, 河伯弭伏蛟龙藏。
帝恩前席久不忘, 河壖起官贰太常。
乞身归卧泾之阳,岁祲振之谋发棠。
服恤里族恭维桑, 清心惠问史谍彰。
我来自东征戎羌, 持节度陇瞻公乡。
墓门宰树森成行, 遗阡岿然安平冈。
小子有述慎且详, 樵柔讥禁世秦望。
泾山高高泾水长。同治九年夏上石。
然后让手下派兵卒扩大坟地,植树并招人守护。   
左宗棠临走特意问:“你的茯茶还有多少?我全要了。”
“没问题,您说个地址,我亲自送过去”
  徐永贵按地址与姓名找过来,看到庞大的军营。一问才知道是赫赫有名的左宗棠左大人。当他知道左宗棠是陕甘总督时,很是惊讶:“我的乖乖,这么大的官!”
  徐永贵亲自为左宗棠左大人把茯茶送到营地。他指导伙房为军将士熬制砖茶,几大锅的砖茶熬制出来,整个军营散发着土茯苓的味道。
  将士们闻到这种气味,争先恐后地拿碗喝茶。这样喝茶,过了几天,水土不服的现象逐渐消失,效果甚佳。
  左宗棠看到将士恢复了元气,带领湘军冲进泾阳县城。
  官兵来了,人们纷纷从废墟中走出来。回民听说,左宗棠带兵到泾阳县,回民纷纷携家眷西逃。
姚正圆他们一伙人也走出地窖。
他们被眼前的状况惊呆了,原先的厂房,现在只留下残垣断壁。看着被烧毁的茶厂痛心不已:“祖宗的基业毁于一把大火呀!”姚正圆难过地痛哭起来。
  左宗棠查看着回民冲击过的县城,见姚正圆痛哭的样子,走过来:“你是茶厂老板?”
   姚正圆连忙行礼:“在下社树姚恒昌堂老板姚正圆,这是我家的茶厂,祖宗的家产毁于一旦啊!”
   “茶全部烧毁了,一点都没有了吗?”
“还有点儿,幸亏成品放在地窖,才免于大火”
“不幸中的万幸,把你们全部的存货都拿出来,所有的存货我们都要了”
“全要了”姚正圆见左大人很慷慨,喜出望外:“好,没问题”。
姚正圆立刻让伙计把地窖茶叶取出来,给左大人装了车。
左大人买光了所有的库存,一下子有了周转资金。姚正圆非常感激左大人,说:“谢谢,谢谢,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
左宗棠:“不用谢,你的砖茶也帮了我的大忙。希望你们多生产砖茶,我们湘军几十万人需要你的砖茶”。
姚正圆立刻来了信心,抱拳说:“定不负大人所托,希望左大人尽快解除回乱,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左宗棠:“定不负泾阳父老的希望。此去西北,荒蛮之地,后勤供应还要仰仗姚老板。我给你写个批文,在泾阳建一个粮草供应局,负责西北的粮草供应。”
  “多谢左大人的器重,定不负众望”姚正圆拱手相送。
  这一时期的大批湘军将领任督抚,他们既主军又主政,兵、政合一之势已成,再加上兵饷自筹,厘金完全由督抚支配,原本应该上交户部的地丁、漕折、关税、盐课等项银两也被督抚截留,大半充作军饷。这样,一省三宪——即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鼎足而三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督抚专权的局面势将形成,湘军集团的权力在此情形下也达到了顶峰。姚正圆正是利用与官府的关系,使姚家的生意在此崛起。
  左宗棠带领军队向西追赶回民去了。
  回民带领家眷,带着所有的家当,架子车、马拉车、人力车,各种交通工具都有,一路向西,吵吵闹闹,行动非常缓慢。这样的行军速度,追兵马上就会追上。为阻挡追击的官兵,白虎看到龙洞渠的水,忽生一计。他令人炸毁龙洞渠的渠岸,龙洞渠的水顺着地势,自北向南,从高向低,迅速而下。大水淹没农田,淹没村庄,渠水自北向南形成一片沼泽,泥泞的道路迟滞了追击的官兵。
   西行的回民来到泾河的狄道渡口,这是泾阳通向西北诸县如礼泉、乾县、永寿等的主要通道。这个渡口至少有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西北的皮货、泾阳的茶、盐等重要物资都是通过这个渡口流通到整个西北地区。
   泾阳王桥的姚、于、张等商业帝国也多是因这个渡口与甘、青、新、川、康等地进行联系。泾河的对岸就是礼泉县的北屯镇,是西北三大皮货中心之一。也正是由于渡口的原因,造就了船头的镇泾堡。镇泾堡在狄道渡口东侧的高地上。面对湍急的河流,回民们乱成一锅粥。他们你争我夺,拥挤地上船,大量妇孺孩子掉进河中淹死。几条渡船,来回渡,回民大部分青壮年得以渡河,大量的妇孺孩子死伤惨重。
回民们路过礼泉的朱家堡时,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回民烧了朱家的全部住房,朱家从此破产。
  回军经礼泉、乾州、永寿、长武,进人甘肃境内。
  至此,陕西的回民,只有西安城市里的三万回民被回民头领劝阻没有参加暴乱、繁衍至今,其他的回民被驱赶到甘肃。白虎率领回民一行来到金积堡地区,这里的回民首领马化龙吸收了他们,白虎一行终于找到落脚的地方,可以暂时的做个休整。
  马化龙正式继承哲派第五辈掌教人职位,在金积堡地区发展教门。为抵抗清廷的民族压迫,马化龙也在金积堡率众起事,并乘清军在南方与太平天国军作战,无暇顾及北方的有利时机,一举夺取宁夏府城(今宁夏银川市)和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市),并将宁夏八旗驻军满城和北部平罗县城团团包围。至此,宁夏各堡回民均揭竿而起,反清烈火在大河两岸和六盘山地区形成燎原之势。 马化龙则以总大阿訇、大教主和“统理宁郡两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总戎”的身份自居,坐镇金积堡,全面指挥宁夏各地回民军的反清斗争。
   左宗棠率湘军移军乾州,诱逼陕境回军“十八大营”追赶入甘,以集中兵力,专心来对付甘肃方面。
   甘肃民谣:“同治五年三月间,杀气弥漫天。十余万人一朝尽,问谁不心酸。桃含愁兮柳带烟,万里黄流寒。阖邑子弟泪潸潸,染成红杜鹃。清歌一曲信史传,千秋寿名山。碧血洒地白骨撑天,哭声达乌兰。”
  这首民谣说的是西北地区回民军对甘肃汉族平民的大屠杀。 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
  左宗棠率十数万大军,进行这样的部署,目的在于“使诸回各部自顾,莫相应援”,分3路进兵甘肃:湘军大将刘青松率部由绥德西进,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攻金积堡,是为北路之师;李光耀部由陇州、宝鸡趋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监视和阻止河、狄、陕西回民军入陕,是为南路之师;左宗棠自居中路,由乾州赴泾州,最后到达平凉。这是一个分割回民军,最终进攻金积堡的战略。
   回汉这场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庐舍尽焚,田园荒芜,到处呈现出一片荒凉萧条景象。渭河两岸,西自宝鸡,东至潼关,旷地数千顷,大片荒地无主。泾阳的富室大户被作为回民起义军和清军攻击、征剿的对象,遭遇了灭顶之灾,泾阳县城亦被夷为平地,几百年积累的财富被搞得“资产荡然”,“家产荡然”,泾阳失去了往昔的繁华,在经济恢复的惨淡经营中苦苦挣扎。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也严重破坏,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城镇衰落了。 史籍记载当时”长安、咸宁、 华阴等县多狼,三五成群,路人多有戒心,且鼠害尤甚,一猫贵至千钱”。
  一向称”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其荒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内忧外患、流民遍地,光泾阳县就有流民四千五百人聚集。可以说,危险与机遇充斥着整个中华大地,谁抓住了商机谁就站在了时代的风口!虽说商业受到打击,但战争中政府大量下订单,又给泾阳的经济带来机遇。姚正圆招募流民搞运输,劳动力丰富。姚正圆看到泾阳的农业受到打击,收粮食无望,就组织人马下江南,收购粮食,解军需的燃眉之急。大量的粮食从江南运到泾阳,然后用骆驼运往西北。军需的大量运送,需要大量的运输工具,姚正圆派人在西北带回大量的骆驼,泾阳出现了骆驼巷,专门饲养、出租骆驼。泾阳的骆驼络绎不绝,形成泾阳一大景观。
   金积堡位于黄河东岸的秦、汉二渠间,永宁洞、峡口为其东西要冲。 金积堡在灵州西南五十余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枕黄河。
   金积堡地区的回民首领马化龙吸收了从陕西入甘的白虎等部队,在金积堡周围布置了五百七八十座堡寨。 马华龙一面以小败麻痹敌军,一面断敌粮道,使刘青松数千大军困在沙漠之中。
   当清军因饥渴战斗力大大下降之后,马化龙命各路回军发起突然进攻,一举击败李光耀的南路清军,东北路清军在南路清军败势的影响下,也军心不稳,兵无斗志,被阻挡在府城之下。
   大胜之后,马化龙乘胜求和,向李光耀部队求和,表示愿意接受了清廷的招抚。李光耀此时也是势单力薄,刘青松被困沙漠之中,左宗棠队伍还没有赶到,孤军奋战,取胜的把握不大。李光耀此时还拿起架子,问:“要求和可以,纳什么投名状啊?”
“我们主动把宁夏府城、灵州州城和道、府、州大印一起统统退还官方,并向清军捐粮纳银,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朝清”,以示忠于清廷,永不再反。”
   李光耀答应了马化龙的要求,双方暂时得以相安。
   其实,暂时的和平,只是双方的缓兵之计。双方各有自己的打算。马华龙向清廷表示:回族人民不想造反,只是为了争取一个平等的地位和生存的权利,给回军争取到了休整、补充和修筑堡塞的宝贵时间。因为马化龙心里明白,朝廷的招抚不过是骗局。李光耀暂时答应回民的投降,也是为了等待援军。
   马化龙虽然也接受了“招抚”,但仍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地方公事及征收钱粮等向皆由他主持,拥有委任参领、协领以至知州等大小官吏和管理军政事务之权。马化龙和他委任的官吏在金积堡地区执行团结汉民和“少杀人”、“重农事”的政策,领导回汉人民兴修水利,增加粮食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左宗棠也承认:灵州一带回民素听马化龙之命,对清政府委派的地方官,极为藐视,“不受约束,官长坐视回众而莫可如何”。当然,马化龙是知道清王朝决不会允许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下去的。因此,他一方面向清朝地方政府输粮输款,表示“恭顺”;另一方面则在金积地区修仓储粮,筑寨建堡,购马造械,加紧进行防御清军进攻的准备。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马化龙与河州、西宁、肃州等地的甘肃回民起义军保持联系。陕西回民起义军退入甘肃后,马化龙不断在物质上给予帮助,“陕回败则资以马械,陕回穷则助以军粮”。因此,“自灵宁西达西宁,南通河狄,各回民无不仰其鼻息”。   
   络绎不绝的骆驼把粮食运往西北,充足的粮食供应给西北的湘军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湘军决定在西北跟回军决战。
   左宗棠率领中路军所向披靡,一路追击回军到达宁夏。看到左宗棠的湘军到来,进入甘肃的回军“十八大营”退往宁夏地区,与马化龙领导的宁夏回军并肩战斗。
   左宗棠决定先着力剿办宁夏回军,湘军大将刘青松率湘楚各军所到之处,对回族军民实施大屠杀高压手段。宁夏抚局被打破,马化龙再次领导回民进行反击。
   在清军新攻势的压力下,金积堡的包围圈逐渐缩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金积堡战斗中,回民不分男女老少,全民动员,殊死相搏,经过近两个月英勇顽强的战斗,终于打退了清军的攻势,刘青松也被击毙,回军取得了金积堡保卫战的首战大捷。
   刘青松的侄儿刘海堂接统湘军,全权负责指挥宁夏战场。刘海堂对回民进行了更加残酷的镇压和疯狂的屠杀。但是,在回军的坚决抵抗下,清军进攻接连受挫,军事上没有更大进展,左宗棠也受到朝廷指责,严令清军限期拿下金积堡。
金积堡有两个险要的地方:一是西面的峡口,它既是黄河青铜峡口,也是秦汉二渠的渠口;一是东面的永宁洞,它是山水沟(今山水河)通过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汉二渠在此处会合,北流入黄河。峡口控制着进水口,永宁洞则控制着出水口,这两个地方对金积堡的安危关系甚大。清军一到金积堡地区,首先抢占了这两个要口。随着各路军的陆续到达,在甘肃的金积堡湘军对回民形成包围的态势。
    清军终于攻占金积堡周围大小堡寨一百多处,完成了对金积堡的四面合围。湘军采取严密包围的办法,长期围困。金积堡人多粮少,老弱伤病和妇孺居多,且被围困日久,粮草均断绝,日子一久,便无法解决食粮问题。
  此时,被数万清军围攻的金积堡城的外围,陕西回军或南下河州,或投降清军。
  为了给堡内回民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马化龙自缚亲赴刘海堂大营请降,愿“以一人之身抵罪”。刘海堂将马化龙父子及亲属二十二人凌迟处死于吴忠堡北门外四旗梁子,更多的回民得以存活。为了加强对回民的控制,清政府将金积堡等处一万多名老弱病残回民迁徙到固原地区。
   清军因连战皆捷,气焰十分嚣张。各路将领争相进军争夺头功,在连日扫荡而前,将新路坡前各回民军堡垒纷纷平毁,太子寺以东仅余董家山为回民军所据守。
  在此危急时刻,马占鳌决定出奇兵克敌制胜。 派先行官马海晏率敢死队员500人,各携带木椽、水壶和土坯,深夜摸入新路坡清军阵地。敢死队以土坯支立木椽,围土浇水,隆冬严寒,滴水成冰,一夜之间在清军阵地中心筑成冰垒3座。
  次日晨,清军见回民军在自己军营之中设垒,大为震惊。傅先宗令王得胜、彭国忠等进攻三垒,失败而退。
  此后,傅先宗分兵三路再攻三垒,并亲自率部攻打回民军前垒,马海晏命枪手穴卧阵内,一半射击,一半装弹交换射击;命刀手伏于阵前准备出击。回民军居高临下,杀伤清军甚众。
   傅先宗见状大怒,亲掌大旗冲锋。马海晏待清军逼近,令枪手猛射,清主将傅先宗毙于阵前。清军见主将丧命,军心大乱,回民军刀手冲入清军阵地,烂泥沟伏军同时从后蜂拥而至,清军大败而逃。
  虽然,回民取胜,马占鳌却召集各回民军首领开会,提出投降清政府,乘胜而降以留后路。
   于是,马占鳌命令部队停止进攻清军,并表示自己要亲自去安定大营向左宗棠求降。由于部众不同意,最后派回民军各主要首领的儿子求降,其中包括马占鳌的长子马七五、马永瑞的长子马如蛟、马万有的长子马福才共10人,当时被称作“十大少爷”。
   左宗棠得知河州回民军乞降,既惊且喜。左宗棠本想选回族中人入仕,以达到“以回制回”的目的,他认定马占鳌能当此任。
   为尽早平回变,左宗棠决定收降马占鳌。他接待了河州“十大少爷”。以马七五为首的十大少爷,参拜左大人,求给族人一条活路。
“你叫什么名字?”左宗棠看着十大少爷的首领问。
“小人是马占鳌的儿子,叫马七五”
“马七五,这是什么名字?”
“爸爸起的,我也没办法”马七五感到左宗棠大人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不近人情。
“我给你起个名字,叫马安良,如何?”
“安心做个良民,谢谢大人的良苦用心”。
左宗棠还赠了“翰如”的表字,让马安良带给父亲,并表示决不会亏待马占鳌等人。
“十大少爷”回河州后,马占鳌立即按照左宗棠的要求交纳枪马。一月之内,向清军呈缴马匹4000余、枪矛1.4万余。马占鳌、马悟真、马永瑞、马万有、马荣及其子弟12人又赴兰州晋见左宗棠,马占鳌等向左宗棠献梅花鹿一双,鹿角悬横幅,上书“天下太平”4个字。
马占鳌以铁链自锁,向左宗棠请罪。左宗棠对马占鳌颇为注重,曾以军事攻守策略试马占鳌才略,马占鳌对答得当,左宗棠大为高兴,与马占鳌彻夜长谈。
在左宗棠的批准下,马占鳌在原回民军中挑选亲信和精锐组成马队三旗,马占鳌任督带自兼中旗管带,马悟真、马永瑞为左、右旗管带,马海晏为督标中营步队管带。
马占鳌等人降清受到重用,极大地瓦解了回民军军心。此后,陕西回民军纷纷受降。
在左宗棠率领湘军一路追赶,左宗堂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凡是放下武器不再杀人的,都给予安置让其安居乐业,包括对待领导回民起义的大元帅,也放弃追究责任。对不放下武器,还要杀人的人则进行镇压。
以白虎为首的陕西回族同当地回族结成联军。为了民族的生存,恃险拼死抵抗,给进犯清军以不断的打击。当其他回民纷纷投降之时,白虎的嫂子劝白虎投降。为了稳定军心,白虎亲手杀死自己的亲嫂子。事后,白彦虎三天没吃饭,一个人独自在炕上躺了三天。
白虎誓不投降,率领眷属及党羽约2000余人,冒着冰雪严寒向河西奔去。 后在左宗棠的追击下,白虎部又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他们的后人至今仍生活在那里。(当地人称东干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2-21 21: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标点尚需校对,欣赏。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2-28 0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泾阳县永乐塔底村的玉米地头,两个老头正在吵架。这时,地主刘老三看白家兄弟来了,说:“来这么多人,想打架吗?”。然后,刘老三对身边的孙子说:“黑蛋,去叫咱们刘家的人来”。黑蛋一溜烟跑回去叫人啦。

农村打群架,打族架的陋习即便是今天仍然常有发生,法盲的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2-28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虎与刘老三两个人互相推搡,然后大大出手。很快,双方的帮手都动起手来,铁锨、䦆头等劳动工具变成武器,双方打成一片。------大打出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2-28 09: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的镇压激起更多回民的反抗。泾阳回民越积越多,不知道谁在大街上各处飞递传单说: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必将回民歼除净尽,回房烧毁不留!大街上的传单更激起回民的极大愤怒。他们将泾阳县衙团团围住,开始武力进攻县衙。强悍的回民很快攻进县衙,县衙的人员纷纷被杀。回民找到躲在地窖的泾阳县令,二话不说,将泾阳知县大卸八块。

什么年代都不缺煽风点火的,和抱有各种目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17-12-28 09: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虎誓不投降,率领眷属及党羽约2000余人,冒着冰雪严寒向河西奔去。 后在左宗棠的追击下,白虎部又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他们的后人至今仍生活在那里。(当地人称东干族)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4-24 14:49 , Processed in 0.1456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