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01|回复: 9

同学情 永和义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8-20 09: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参与互动,展示风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jaxluoyz 于 2017-8-21 15:54 编辑

  同学情永和义
----2017.8.19七九届初三(1)同学聚会

/罗余作
    
  什么是情?主要指人情,上至对宇宙外星地球人类,下至对国家、民族,家乡应有的感情以及亲人、师生、同学、战友、同事等关系感情。什么是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是个体和群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情义两字,情在前、义之后。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时明知应该把义放在首位,却最终被感情所左右。能够真正超脱感情而处事的人,应该不是凡人,要么是胸怀大志,要么是道义使然。
  家乡永和在新中国的行政管辖上,虽然有几次变更,曾经与多宝、凤凰同属横江区,后来沿赣江一带,上游为白沙公社,下游为永和公社。以后设乡,改镇,九十年代中期,多宝曲塘片,划归凤凰镇管辖。2009年,白露塘陈家,周家社,龙山,西坑等几个村委,划归井开区。今后难免再变,不管如何变,也改变不了我们同属庐陵永和。毕竟我们祖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更改变不了我们曾经就读永和五七中学的难忘岁月!
  回味斗转星移、38年弹指之间,我们分别得太久了。
  今天,我们永和中学第一届初三毕业生即七九届初三(1)班同学,因为同属永和或曾经在永和求过学,除一些工作和生活在远地的同学暂时不便回来的以处,同学们怀着对永和家乡或永和中学特殊的感情,此时,大家带着温故母校、温故家乡的心情走到了一起,走进了永和中学,走进了永和家乡。
  今天的同学聚会,起因暑假期间,由柏祥等同学提议倡导、热心的班长和多数同学附议,相约8月19日在永和聚会。大家响应和互相通知,至上午九点,同学们纷纷从各地赶回,大家在母校永和中学集合。接着,校史展览室参观了母校光辉的历史,据记载:母校取得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吉安地区历年中考和高考的优异成绩。其中显赫的词条:永和中学荣获吉安县一九八O、八一和八二年连续三年高考第一;永和中学荣获全国先进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创办人刘亨莹(㼆)校长和曾昭煊教师曾荣获国家劳动模范。历年来,母校荣获若干余次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奖励表彰。原国家一些领导和教育部主要领导曾亲临母校视察。这些荣耀除了归功于领导办校有方,也归功于全校师生的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的结果。我们正处于期间,心里也是感到无比的自豪。
  回味永和家乡,古代隶属于“文章节义之邦”和“江西望郡”之誉的江西唐代吉州和宋代庐陵,宋时因为唐代的吉州窑而名垂青史。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1986年《永和乡志》记载:“东昌府人才辈出通四海,吉州窑陶瓷名扬贯九州。”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永和为东昌县治,开始了早期开发。南齐朝,又辟为焦度将军的封邑。唐末五代,“民聚其地,耕且陶焉”。东昌县治永和古镇自唐朝开始繁荣昌盛,附居者数千家,人口四五万。特别是宋代,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吉州窑产品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辘辏,成为“舟东一大都会”。在南宋最盛时具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的繁华规模,有直接为瓷业而设的专业市场,如瓷器街、柴草市等。还有粮食糟行、竹木商行、五金店辅、茶楼酒肆等。“百尺层楼万余家,六街市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歌舞”。对于永和镇昔日的繁荣,明初永乐年间的《东昌志》称:“异时谈吉安之盛,萃于庐陵,故庐陵为郡之望;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故永和为天下三镇之一。”
  据明《东昌志》记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公元1078~1085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素有“古庐陵,吉州天华物宝城;老东昌,永和人杰地灵群”之称。自古以来,永和籍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南宋三朝宰相、文学家、胶泥活字印刷试验成功第一人周必大,因“不善阿谀逢迎,没有附和权贵”,深得孝宗皇帝的器重,曾委托他辅佐过光宗、宁宗皇帝。晚年定居故里,著《平园集》200卷。自学成才的南宋教育家进士出身的欧阳守道学识渊博,先后受聘于吉州白鹭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培育了许多人才,南宋状元宰相、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便是他的女婿和得意门生之一。还有坚持抗金的名臣欧阳珣等许多名人志士。永和也是南宋文天祥的故乡,新中国曾山的故里。
  永和自古以来的的山山水水和因发达的制瓷业是许多文化名人游历之地,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诚斋体”创立者杨万里、教育学家欧阳守道、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及胡铨、刘辰翁、解缙、罗洪先、王守仁等,或于此访友、或于此览胜、或于此讲学、或于此小住,留下不少诗文和遗迹。永和镇“东昌十五景”,一景一段历史,一桩故事,累被文人吟咏。“苏黄台”是苏东坡、黄庭坚讲经论道的地方;“明秀楼”有宰相周必大的诗咏;“金钱池”有状元罗洪先的诗咏;“东坡井”表苏东坡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他在这里小住,为观题名,在这里会见了农学家曾安止,曾为其所著《禾谱》补写了农具图,作《秧马歌》。如今古迹名胜历数百年,天灾兵祸,多忆湮没,有的仅存遗迹,只有24个如冈似阜的古窑包错落有致相嵌在镇旁的田野上,用万古不化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古镇昔日的辉煌。
  永和先人独异于其它地方人的忠烈、血性,铁骨,刚直,讲节义,不怕死,有才华,后人延续着这些血脉品质。有豪气治国安邦的宰辅栋梁有之;大义凛然的忠节名臣有之。文天祥虎啸龙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浩然之气横扫千秋天宇。
  永和家乡古有书院清都观,今有吉安县永和五七中学。自1969年建校以来,永和五七中学承载了永和当地,甚至周边新圩,富田,文陂,值夏乡镇和吉安城里等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后期出生的少年。学校继承和发扬了先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倡导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活用了先人的智慧,正如水,左右逢源。一边耕地,一边读书,俯仰之间,万物与我合一。总体教学实行半工半读,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培养了我们耕读传家的习气,耕可以格物致知,体察万物;读可以明心。只耕不能通达,只读则不能明道之微妙。教学管理上,一方面,班级轮流劳动和护校。安排学生参与拾肥和积肥,到几里路外的瓦窑村砖瓦厂担砖担瓦,到赣江挑河沙,参加公社开挖渠道田园化建设,校外屯田,校内作土施肥等等劳动。另一方面,班级效仿军事化管理。管理上,每天象军营那样,清晨听冲锋号起床,全校师生到操场集合,按序跑步、班级轮流叫操等组织锻炼。见证了校园横竖齐整分隔片片的桃树、梨树林,春暖花开,桃梨芬芳;忘不了清晨的冲锋号、早读、午读和上、下课的歌声和老师们激情的演讲声,仍然记得每次的集体劳动,运动会和文艺汇演。
  由于办学理念先进,吸引到了很多优秀教师前来讲学;加上全校师生坚持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校风,母校取得了诸多骄人的成绩,被列入吉安地区重点中学。在母校游学期间,我们见证到了母校接待公社其它中学、小学运动会,承办地区运动会,接国务院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奖旗。那时,教师不问学历,育才就行;生源不问出处,努力就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梁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了当时吉安地区教育标杆!
  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保持了校园整洁、干净、亮丽、宁静、舒适的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讲大局和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学校风气,包括班级氛围、学校传统、学风、教风等等。良好的校风培植好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的沃土,赢得了学校的社会声望。
  据刘SP同学说,她父亲刘忠林先生参加了永和五七中学筹建。当时,除了公社的领导,学校只有一官一兵,刘亨莹(㼆)和她父亲。听早期入学的堂哥堂姐,姐姐哥哥他们讲,当初入校的几届学生也参加了学校建设,虽然条件很苦,但都很有追求。平场地,植校树,寒门不畏,穷仔逆袭。挖地基,找地砖,建校舍,迎风上课,顶雪夜读。
  我是上世纪七六年九月一日小学毕业录取在永和中学读书。那年姐姐刚刚高中毕业离校。初中阶段,我们才体会到母校走“五七道路”建设的艰苦。初一入学第一天,我们在操作上铲草屯肥。经过一个星期的集训劳动,还没上两天课,突然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举国悲痛。合着全国的步调,学校在操场靠北的露出口举行了哀悼仪式。那时,学校已成规模,设初一到高二年级部。校舍和教学设施虽然简陋,但校园环境却十分优美。我们就这样在半工半读中锻炼成长。直到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让我们全力以赴准备高考,劳动相对减轻了许多。五年的寒窗苦读,晚上从自备煤油灯、汽灯到后来高中时代才有了电灯。那时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初中部教室里只有几份报纸和流传的《少年文艺》、《辽宁青年》和手抄本,高中部除了油印的资料,就剩下一套高考复习资料。学习和生活艰苦,同学们但凭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过去的损失夺回来”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干劲,奋勇拼搏,纷纷考取了一所所向往的大学和中专,为学校争得了面光,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培养。
  红花簇簇,硕果累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一棵教学明珠,闪耀在吉安、乃至江西的教育论坛上。校园曾经是道路纵横,路边长着挺拔的白杨。我们仿佛就是校园里那一排排年轻的白杨。我们也因而在相信事在人为中度过了我们的豆蔻年华!时至今日,母校昔日的情景离我们渐行渐远,心中的母校依然难以割舍。这里曾经栉风沐雨二十载桃李芬芳满园春。有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深切怀念刘亨莹(㼆)校长,深切怀念我们的老师!他们毫无私利,夙夜为童,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从母校校史展览馆出来,我们去寻访了曾经求学期间的校园行迹,从教职工宿舍、食堂、礼堂、操场和游泳池等学校设施,一路走过,一路回忆,一路感慨。最后,大家的落脚点停留在曾经同窗的我们七九届初三(1)班的教室遗址拍照合影留念,回途在学校历史展馆门前再次合影留念后结束了母校的怀念之行。
  不用置疑,学校求学时,我们虽比不上创业时期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学长们的辛苦,但同样经受过了最冷的天气、最苦的学习生活、最脏最累的劳动。曾经母校几年的学习生活和劳动,让我们磨炼了意志,训练了体能;培养了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与学习信心,激发了强烈的成功欲望与学习动力,初步学会了设立目标和制订计划,找准方向马上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还给我们从小训练了集体合作荣誉及领导能力。应该说,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的,大家都在“老君炉”里炼过,虽说不能神通广大,但也挑起了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担子,虽说不是完全货真价实的国家栋梁,但是光荣同样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午饭时,经班长致辞后,大家把酒言欢,回味过去,互话友情,期待未来。同时,大家通过网络与各地没能赶来聚会的同学传递现场聚会情景,并互动情谊。
  下午,大家去参观了家乡永和千年古镇曾经辉煌过的宋城(仿宋古色一条街)和千年吉州窑遗址公园。家乡永和古镇是一座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是闻名遐迩的吉州窑所在地。宋代元丰年间,江西永和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与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号称天下三镇。永和古镇内闻名遐迩的吉州古窑瓷器始烧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没落于南宋。北宋时,酱褐、青灰釉瓷停烧,乳白釉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新创黑釉瓷(又称“天目瓷”),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漫步吉州窑遗址公园,我们目睹了闻名中外的吉州窑遗址的风采,也享受到了遐尔自然地理的风情,领略了厚重的庐陵文化。
  除古吉州窑遗址,我们还去雕塑园瞻仰了宋代左丞相的周必大先人,参观了瓷器作坊,浏览了本觉寺塔、清都观等省级文物保护文物建筑。清都观创建于南唐年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春,66岁的苏东坡游永和镇时的手书“清都观”三字。本觉寺塔建于唐开元年间,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层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该塔成为永和古镇的标志性古建筑物之一。
  永和的其它古迹名胜如秀水沟、东坡井、佛姥墓、绿野坊、金钱池、金凤桥、莲池街、秋月寒江亭和辅顺庙等历数百年,天灾兵祸,这些景观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有的仅存遗迹。如今,很多游人前往永和镇主要为一睹吉州窑遗址的风采和亲身体验瓷业作坊。
  这次同学聚会时光穿越,让我们感受到,家乡永和曾经不仅闪烁万家灯火,汇集八方商贾,而且还是“文墨之邦”。名家出永和,南宋,三朝重臣、仕至丞相的周必大,坚持抗金的名臣欧阳珣、白鹭洲书院山长、教育家欧阳守道都出于此镇。
  家乡永和人才辈出,代有震闻。历经古代先贤福荫庇佑,我们今世有缘成为同师受业的同学班。一时的同学,一生的牵挂,从前的经历,延续的情谊,大家都倍感珍惜。
  昨天吉安的小聚和今天母校的大聚,没能来的同学都表示了遗憾,到来的同学也能表达理解。聚会期间,也有同学们在回忆我们七九届初三(1)班组建的由来。我依稀记得,上个世纪七六年九月,母校初一年级招收了四个班的学生,每个班大约50至52个学生,初一(1)班班长赵国清,班主任康文藻,初一(2)班班长罗小林,班主任肖日琦,初一(3)班班长罗余作(注:笔者自己,进校时是曾建忠、中途钟秋生有代理过),班主任钟昌藻(后来因身体原因由钟明煊老师代理),初一(4)班班长刘伏元,班主任欧阳恭浪(后来由李亨谋老师代替)。一年半后,各班学生都略有增减,有退学的,有来往转学的。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母校为了重点培养一批学生,初二下学期,根据平时表现和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摸底,将四个班成绩好的学生集中编到了初二(3)班,新的班委成立后,因班主任钟昌藻带病在家休养,我带新的班委成员到老师家里看望并交接后,才是完成了最后班干部使命。后来我们成为母校第一批学初三的学生,初二(3)班升改初三(1)班,当时所谓快班或叫尖子班,林柏年任班长,李亨谋老师任班主任,这就是今天同学聚会班的根源。再后,初三(1)班升高一(1)班,上一届的高二慢班学生降级至我们这一届学习,这样,学校突然就增加了几个高一班,一个学期后,学校开始分文理科班学习,经过考试摸底和做思想工作,高一(1)班综合成绩和理科科目成绩好的一般不得编去文科班,一部分文科科目成绩特别突出或理科成绩不甚看好的学生被编入文科班。这样,高一(1)班学生主流基本保持,后来升高二(1)班,直到八一年、八二年参加高考,这就是母校永和中学七九届初三(1)班母校当初叫尖子快班,后来在高中阶段改称理科尖子班的来龙去脉。
  如今,七九届初三(1)班同学经过后续的深造和时代社会的洗礼,年岁都过五十了,时光还在,期待来日。人生当中,同学和故知相遇都是大喜事,无论在家乡和他乡。今天我们七九届初三(1)班同学毕业38年相聚,弹指一挥间,大家期待毕业40年相会,相约2019!
  在此,我感谢筹备这次同学聚会的班长林柏年和几位热心同学;同样,因为幸会而欣慰感谢大家和积极参的自己。聚会再一次为大家留下了印记,青春不再,同学情深!忘不了你们,我的同窗手足。祝大家人生信步风趣!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期待下次聚会。
  (于2017年8月19日夜5965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7-8-20 14: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永和中学第一届初三毕业生即七九届初三(1)班同学,因为同属永和或曾经在永和求过学,除部分同学工作和生活在远地暂时不便回来的以处,同学们怀着对永和家乡或永和中学特殊的感情,此时,大家带着温故母校、温故家乡的心情走到了一起,走进了永和中学,走进了永和家乡。


同学会总是让人激情澎湃的,怀念曾经的往事,同学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3.72%

发表于 2017-8-20 14: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我感谢筹备这次同学聚会的班长林柏年和几位热心同学;同样,因为幸会而欣慰感谢大家和积极参的自己。聚会再一次为大家留下了印记,青春不再,同学情深!忘不了你们,我的同窗手足。祝大家人生信步风趣!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期待下次聚会。



欣赏老师洋洋洒洒的同学情,永和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8-20 18: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遥祝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5: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天一色 发表于 2017-8-20 14:26
今天,我们永和中学第一届初三毕业生即七九届初三(1)班同学,因为同属永和或曾经在永和求过学,除部分同 ...

谢谢好友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鼓励!祝新周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5: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7-8-20 18:35
欣赏佳作!遥祝问好!祝创作愉快!

谢谢好友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鼓励!祝新周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6.24%

发表于 2017-8-21 16: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娓娓道来,像看一部黑白纪录片,把故事的开始设定在数十年前。
    去年,我也参加了毕业35年后的聚会,道不完的情,说不尽的义,全化作了一双双紧握的手上,此刻,他们没有职位的高低,没有富贵的大小,完全就是当年的翘翘辫、小平头。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9: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老伍 发表于 2017-8-21 16:18
娓娓道来,像看一部黑白纪录片,把故事的开始设定在数十年前。
    去年,我也参加了毕业35年后的聚会 ...

谢谢朋友的点评鼓励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17-8-23 0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幸会而欣慰感谢大家和积极参的自己。聚会再一次为大家留下了印记,青春不再,同学情深!忘不了你们,我的同窗手足。
同窗情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22: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山好汉 发表于 2017-8-23 09:58
因为幸会而欣慰感谢大家和积极参的自己。聚会再一次为大家留下了印记,青春不再,同学情深!忘不了你们,我 ...

谢谢朋友点评支持!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4-20 03:23 , Processed in 0.1125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