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半山人

[对联赏析]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系列)

[复制链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戴大宾答对如流


       明代学者戴大宾,正德年间进士。从小聪明多智,勤奋刻苦,小小年纪就会对对。有一次,私塾老师指着椅子出句: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应声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文。
       老师听后,赞叹不已。
        戴大宾的家乡,有一显贵擅於钻营,小大宾对他的行为,甚为鄙视。一天,这个显贵,来求见戴大宾的父亲。他为了讨好戴家,便故意出对子;让小大宾对,想藉此夸奖小大宾,以取得好感。
    显贵出对:“月圆”   
    大宾对道:“风扁”  
    显贵问:“风怎麽是扁的呢?”      大宾答:“见缝就钻;不扁怎麽行?”      显贵听了,很不是滋味,但并不就此罢休。   
    他又出:“凤呜”   
   大宾对道:“牛舞”  
    显贵诧异地问:“牛怎么会舞”?   
    戴大宾说:“自古道、百兽齐舞。
     牛不也在百兽之中吗?”     说得显贵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有一次,戴大宾去参加童子试。一位秀才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应道:“阁老”。秀才取笑他:
     未老思阁老;   
    戴大宾立即反唇相讥:
    无才称秀才。  
    秀才自讨没趣,怏怏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 张居正年小志大

     明朝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今湖北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顾璘见到幼童,遂口占一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你就对”: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巡抚对属下说:“这孩子长大后定有出息。”


       注:张居正(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明神宗时,当了宰相。他在任职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军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权责,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 王羲之三贴春联

       东晋王羲之(三O三--三七九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兼善隶、草、正、行各体,人们尊称他为“书圣”。称赞他写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中,极宝贵的遗产。      传说,有一年!王羲之刚搬进新居,又喜逢新春佳节,他情兴大发,挥毫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王羲之叫儿子贴在大门口,不料,贴出不久,就被当地酷爱他手迹的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不得已,只好再写一副对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谁知才贴出不久, 又被人悄悄揭去了。临至除夕,急得王夫人只得催他再写一副。王羲之略一沉思,笑嘻嘻地,取过文房四宝,执笔又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半截对联贴出后,人们看了,认为不吉利,再没有人来揭去贴在自家门口了。大年初一,王羲之早早起床,亲自将对联的另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全联就成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街坊邻里一看,无不拍手称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 华罗庚的妙联

     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1)、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闲暇无事,少不了谈古论今,天文地理闲侃。这时,华罗庚先生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下联:
       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在这本书里,首先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  
   
        注:(1)华罗庚(一九O一--一九八五年)江苏金坛人。早年家贫失学。因酷爱数学而刻苦钻研。二十一岁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曾多次出国访问、考察,讲学、研究,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数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 夏默安联考毛润之


        毛泽东(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原名毛润之。他是一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的楹联高手,生前留下许多佳联妙对。
         一九一七年暑假,毛润之专程到长沙楚怡小学,邀请在那里任教的朋友萧子升  !一起徒步游学。到了安化县,他俩听说当地一个羊角塘的地区,有位名人夏默安,是清朝两湖书院的高材生,精通经史,著述甚多。当时,县里一些做官的,如劝学所所长等,曾专程拜访过他。因此,毛润之与萧子升也去拜访他。夏默安听说来访的,是两个年轻的游方学生,心存轻视,回避不见。毛润之“三顾茅庐”,当毛润之第三次上门拜访时,夏默安才决定先试试来访者的才学。
        见面时,夏默安以“杨柳林内鸟叫”为题,出一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别也,春去也;   
       听了上联,毛润之联想到这次游学,在调查中,看到的贫苦人家悲惨的生活,又追溯到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呜,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一对句,即景生情,借古喻今,不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而且寓庄于谐,深含哲理。夏默安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惭愧之余,甚为钦佩。于是,盛情接待毛润之,留他在自己家中住宿,两人彻夜长谈,成了忘年之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1)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2)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才洞为之叹服不已。   

        注:(1)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清末大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是后起的洋务首领。
              (2)江夏即今湖北武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宋庆龄联考孙中山  


    一九二八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他想: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宋庆龄连声称好。
       同年六月六日,妄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中,忧愤交加,终于一命呜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李调元巧对三则
   
(1)巧续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到任之日,轿过闹市时,胡成义也乘轿而过。李调元的随从人员,不明究竟,喝令通名。胡成义在轿内,朗声报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在轿中随口应道:
       “柬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当即邀请李调元,到自己家中饮宴。这时,当地文人也应邀前来,一时文星荟萃。众诗友素慕李调元的才华,便纷纷出联请他续对。李调元才思敏捷,均一一应对。其中,有一上联是:
       两舟同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上联,表面上是说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实际上,却是话中有话,“鲁肃”跟“橹速”谐音,是三国时的文官。而“樊噜”跟帆快谐音,则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武将。言外之意即是:“文官不如武官”。      李调元稍思片刻,发现案上有一把笛子,带笑对道: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这下联,表面上,也是说笛子不如洞箫。而实际上,是说:“狄青”(笛清的谐音)怎比“萧何”(箫和的谐音)。言外之意,是武官(因狄青是宋朝的武官)怎比文官(萧何是汉朝的文官。)众人听了,赞叹不已,皆尽称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2)意对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老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学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李调一兀一听就明白,那人欲借此事来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笑着说:  “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李调元却说.“这样的意对,在四川,虽孩童亦解,诸公何足挂齿?”说得有些人羞愧交加。内有一秀才,很不服气,投问而说.“学政大人刚才说,四川孩童也会意对,实不相瞒,我游学蜀中时,曾当面试过两人,请其联对,不料均若木鸡,无一以对。”李调元笑着问:“一试何人?”答:“一童孩。”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
      李调元又问:“童孩有何表示?”答“他伸手摇摇,表示不解,笑着跑了。”李调元说:“他伸手摇摇,就是联对了,所对应是:
      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秀才愕然。李调元又问:“二试又为何人?”答:“一农夫。”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又问:“农夫有何表示?”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一字未答。”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足下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那秀才听后,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就退到角落去了。那些真心仰慕李调元才华的人,拍手叫好,至于那些谑意戏谑者,则是汗颜羞色,无地容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3) 即景巧对
      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后人,有朝一日,对出下联。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名噪一时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想,这并非难事,欣然答应。可是,当他再把上联仔细品味后,才感到此联不凡,字字千金。他思虑再三,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有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在空白下联处一挥而就。只见他写的是: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于是,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人刘凤诰进京应试,考中了第三名进士。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皇帝在放榜前,要亲自会见新科进土,并进并殿试,然后才以御笔,点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刘凤诘相貌平常,小时候贪玩,伤了一只眼睛。殿试时,乾隆皇帝看到他的相貌,心里有点不愉快,本想取消他的探花资格,但又怕被议论“以貌取人”。于是,特出一联,试试他的真才实学。乾隆皇帝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听了,知是针对自己的相貌出联的,立即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皇帝听了,又惊又喜,因为下联的意境深远,说明刘凤诰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负。一时兴来,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马上对出: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皇帝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欣然命笔,点他为探花。      “老残游记”里,曾写到老残在游山东济南大明湖时,十分赏识的一副对联:
       三面荷花四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试问对联的作者是谁吗?原来就是他——江西萍乡才子,独眼探花郎刘凤诰。这副对联,只用了四个数字,以及“荷花”、“柳”、“山色”、“湖”寥寥数字,便把济南的特点,大明湖的秀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是出神入化,鬼斧神工,足以证明刘凤诰确实文才不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郑板桥巧对得田黄石

      郑板桥(一六九三--—七六五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为时人推重争求。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少年时代,是在老家兴化度过的。当时,兴化县内,有一个姓米的读书人,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人称米先生。一次,米先生得了一块由黄石。田黄是雕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俗说:“田黄比金子还贵”,素有“石帝”之称。米先生得田黄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米先生家中,来客格外多,郑板桥也前去看热闹。只见大家争着用高价,欲买取由黄,有几个富家子弟,为得田黄,差点动起拳头来。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只有一块,想买的人这样多,不论卖给那一个,都将引起争执,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眼前火盆里炭火一闪,使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客客气气地,对来客们说:“承蒙诸位错爱,举索这块田黄,只是石头一块!不能人人如愿。为免除争执,我出一上联,先对上者,便是这块田黄的新主人了。”接着,米先生以“火盆”为题,出了上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联一出来,满屋哑然。那些富商、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开口的。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里。当时,他的继母郝氏和乳母黄妈妈,正在磨麦。只见她们先把黄灿灿的麦粒,一次一次地丢进磨眼,磨好后,将磨下来的面粉,用筛子筛一遍。筛子下,撒着雪白的粉,筛子上,留着红色的麸。      “有了!”郑板桥激动地,几乎跳了起来。他一溜烟;跑回米先生家,当众对出了下联:
        麦黄麸赤面如霜。
        真是一呜惊人,满屋子的人,都啧啧赞叹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用纯熟的刀法,刻上“郑燮”二字,送给郑板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徐文长巧对杭州知府

     徐文长名渭(一五二--一五九三年),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土、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屡应乡试不第。工诗文、书画,其草书和水墨画,别具一格,为明代书画所宗。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轶闻趣事。     有一次,徐文长在杭州西湖吟诗作画,杭州知府听说后,找到徐文长,表示要和他对对。这一天,知府带徐文长走到苏堤上,指着保椒塔,出了上联.
      保椒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并不回答,只是指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之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不觉心中暗喜,又带他到钱塘江边,指着六和塔,再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谁知徐文长听了,还是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扬扬手。这下子,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说:“久闻先生才高八斗,为何今日山间竹笋,腹中空空?”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对好下联,大人为何不解?”  
     “你何时对了下联?”知府以为徐文长在愚弄他,不禁勃然大怒。
      徐文长仍旧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暂且息怒,请你细想我刚才的手势,难道不是两副双塔的下联吗?”知府仔细一想,不禁哑口无言。原来,徐文长对第一联时,指锦带桥,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推,向上一举,就是所对下联: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里九州。
      徐文长对第二联时,扬扬手,其下联是: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村童联讽“周不行”

      湘江橘子洲头,有个天星阁。相传古时有个姓周的官员到这里游玩,见几只鸽子停在天星阁上,便想炫耀一下自己射箭的本事,拉弓朝鸽子射去,哪料没有射中。鸽子飞了,他感到有些羞愧,讪讪地走进阁里。有个随员见状,立即道:“大人拉弓的时候,大家一喧哗,自然把鸽子吓飞了。这不要紧,大人文武兼备,何不吟诗取?”一语说动了周大人的心。他又想借机卖弄一番,便说:“我出个对子,你们来对,对上了赏银十两。”说罢,他以刚才看到的鸽子为题,出了个上联:
     天星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随员们一个个抓耳挠腮,绞尽脑汁,都无法对出下联。忽然,一个临时来给官员们侍茶的十岁村童插嘴说:“大人,我看这对子没有什么难的,不知我对得对不得?”周大人说:“你虽是一村童,也对得,对得好就把银子赏给你。”村童听了,当着大家的面对道: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在当时,橘子洲又叫水陆洲。大家一听,齐声道好。周大人也不住地点头,亲手把银子赏给了村童。过了几日,周大人回到家中,将对联之事讲给夫人听,期望得到夫人的称许。不料夫人听完后却说:“笨蛋,‘洲不行’就是‘周不行’。你被村童戏弄了!笑你射箭不行,你还高兴!” 后来,夫人这话被丫环们传了出去,从此人们就在背地里把这位周大人称做“周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小丫环与马远斗对

     据说,被人称为“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小时性顽贪玩,不喜读书。
      一天,马远偷偷溜出学馆,跑到塘边,攀柳折枝,搅水逐鱼,好不痛快。他玩得正开心,南邻一个丫环担着两只水桶走来。马远怪她搅了兴致,想吓她一下。待那丫环打满水挑起欲走之时,躲在树后的马远,“呔嗨”一声喊叫,吓得姑娘跌坐地上,水也泼了满身。马远还不甘休,装腔作势地喊道:
    挑水丫头谁家女
    没想到那丫环竟大着胆子,低头回敬了他一句:
    混账小子隔墙人
    这与马远的问话恰成一副对联,马远想不到这个丫环居然很有才气,又出一联吟道:
    翠芦碧荷,且问你谁人栽就
    此时,丫环已经重新把水打满,挑起水桶,边走边答:
    绿蓼红蕖,原是它天然生成
    马远听了又是一惊,待再开口,那丫环挑着一担水,头也不回地走了。
    马远碰了钉子,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忽听窗外传来一阵笑声。他起身探头朝外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挑水丫环,隔墙踏梯,拽着他家墙边桑枝,正摘桑葚吃呢。这回可有机会报复那丫头了,马远便干咳一声,高声问道:
    南院北邻近居,偷摘人家桑椹子,该也不该
    只见丫环双手扶墙,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对道:
    东游西逛瞎混,不读古今圣贤书,羞也不羞
    一句话揭到疮痂上,马远羞得哑口无言。
    自那以后,马远一改故态,专心读起书来。后来,他不但在写诗作文章方面很有成就,而且还画得一手好画,与名画家刘松年、李唐、夏圭并驾齐驱,人们尊为“南宋四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商贾测子


      从前有位商贾,常年在外做生意。 一年除夕,商贾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想考考三个儿子的学问和才智,便唤他们围火而坐,叫老伴托出一盘瓜子,然后命每个儿子赋诗文一句,要求句中有人,有事,有数,并按句中数字酬赏瓜子。
       长子抢先吟道:“甘罗十二为丞相。”父亲点点头,要老伴数十二粒瓜子给儿子。
       次子脱口而出:“太公八十遇文王!”商贾微微一笑,又叫老伴数八十粒瓜子给次子。
        幼子天资聪慧,多读古书,他眼珠转了转,转身将全盘瓜子捧入怀中,然后高声吟哦一句。
         商贾一听,高兴地说:“一个比一个强。好,好!” 你知道幼子吟哦了一句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县令拍错马屁


     从前有位七品县令,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忽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的春联与众不同,只见那:
    上联:数一道二门户,
     下联:惊天动地人家,
     横额:先斩后奏。
      县官心想:此户如此气魄,定是朝廷大官,于是赶紧备了一份厚礼,叩门拜访。
      县官问主人:“贵府哪位大人在京都奉职?” 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自称兄弟三人皆是穷苦小民。
      县官一愣,忙问:“那门口贴的对联?...” 主人答道:“啊,原来如此。”他接着解释说:“要说那幅对联,倒是一点不假。”于是将自己三兄弟的职业陈述了番。 县官听后,方知自己拍错马屁,只好丢下礼物,扫兴而去。
      你能猜出这平民三兄弟各是什么职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穷少年过年
  
      从前有位花花公子名叫金志鹏 从小好吃懒做,嫖赌逍遥。父亲死后,恶性不改,很快就把遗产花了个一干二净,成了个穷少爷。
      一年除夕,这穷少年过年连夜米也没有。于是他自嘲地写了副对子:“行节俭事,过淡泊年”,贴于门口。
      是夜,舅父买了两斤肉,背了十斤米过来,见门前春联,感慨成端,便对外甥说:“你这对联的头上,还应各加一个字!”说完挥笔写了一副门联,穷少年一看,羞愧不己,从此改邪归正,自立谋生,成了个回头浪子。
       你知道那好心舅父在对联头上各加了一个什么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 巧对识神童


        一年夏天,唐伯虎手摇折扇往访友。午后天气炎热,他在大树下乘凉。<BR>忽见一个牧童赤身露体跳入荷塘之中摸藕。唐伯虎看得有趣,拍手大笑。那牧童说:“相公,想吃藕吗?”>唐伯虎笑道:“正是。”那牧童道:“相公乃读书人,如敢与我对句,当以此藕相赠。”唐伯虎惊奇道:“原来你会对句,快快道来。”牧童举藕吟道: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唐伯虎听后感觉出句不凡,不知是谁家儿郎如此有才华。他见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笑道: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牧童拍手笑道:“相公对得太妙。”说完将手中莲藕洗净放在塘边。唐伯虎忽听枝头鸦鹊之声,笑道:“我也有一联,你若能对,我以折扇相赠。”牧童喜道:“当真?”<BR>唐伯虎说道:“君子一言九鼎。”即刻说出上联: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牧童沉思一会,笑道:“你的折扇输定了。”说毕大声吟道: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唐伯虎也拍手笑道:“你真是个神童,折扇归你。你如此聪明,为何不读书?”<BR>牧童闻言,神色黯然。唐伯虎拿出廿两银子,说道:“途中所带不多,就作你求学之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08: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经典楹联故事.  纪晓岚戏讽老师

      纪晓岚很小的时候,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
      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施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着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 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文学网 ( 苏ICP备19050466号-1 )

GMT+8, 2024-4-19 14:11 , Processed in 0.1163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