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老伍 发表于 2019-5-13 22:46:51

《 也 说 读 书 》

《 也 说 读 书 》
文 / 牛老伍
   我念书少,不会读书,也不晓得写书评。开始稍微懂得一点看书,是在2006年的一天。

    那年,我有幸结识了吕敬人先生。应该说接触书破万卷的我,从那天开始才知道了读书的一些事情。先生何许人也?在习文之初的练习《敬人,人恒敬之》中有介绍,就不再赘述。这里只浅说我初知的读书,当然,和诸位比,我读不好,可能我读得另类,可能味道不同,也算别有滋味吧。

一、书本后面的他(她)

   和先生交往有两天,而严格的说只接触十数小时,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先生告诉我,我们读了无法统计的书籍,但无一例外受他(她)的影响,想他所想,看他所看,我们努力去挣脱他思想的束缚,但又无法摆脱他的影响,这个书本后面不可或缺的他(她)就是作者。

   或曰:“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此话不假,但一千个人都无法逃避他是哈姆雷特的事实,而决定这个人物的就是他莎士比亚——人物的塑造者,其一笑一颦无不出自莎翁的所思所想。

   就懂哈姆雷特就行了,何必知道莎士比亚?这话原也不差,但就差那么一点味。什么味?我一直推崇易中天教授的那句名言:“要想书有意思,首先得人有意思。也不光是写书的人要有意思,读书的人更要有意思。”你有意思了,他有意思了,这读起来就有意思了,这味,就是那么点“意思”。

    其实,要知道他(作者)的那点意思,不是吕敬人先生的专利,也不是易中天教授的发明,《孟子•万章下》中早就说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否则就像我们读《红楼梦》不知道曹雪芹一样。

   《梅兰芳全传》是吕先生设计作品的得意之作,在动手之前,先生就不断反复地读书、读人,把文本和作者结合起来深入进去领会,这样有了作者的意思,有了文本的意思,有了自己的意思,最后成就了该书为籍封面设计最具经典之作。

二、书本外面的他(她)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这就是说,没有书本外面不可或缺的他(她)——受众,它还不能成其为完整意义上的“出版物”,是无数的你、我、他,才使它成为了真正的书。

    宋顺有教授在谈到《理顺“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时说道:作者和读者绝不只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接受意味着读者作为主体占有了作品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了它,通过释放作品蕴含的潜能,使这种潜能为自身服务,通过实现作品的可能性扩大自身了的可能性。

   上面那段纯理论的话,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了易中天老师所说的读者有了意识。但是,“尽管读者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其对读物的需求和评价,在一些根本点上是共同的”,也就是说,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不但读不到“意思”,还找不到“根本共同点”,或许,这样的读书,就是装点门面而已。

   换而言之,若我们这样的“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受众无法找到一些根本共同点,我们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

三、书本里面的他(她)

    莎士比亚有意思了,“我”也有意思了,那么哈姆雷特开始出味了。前面说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好,我们就从里到外开始共鸣。

    共鸣的过程,就是再塑造的过程。在天马行空的再创作过程里,就像不同阶层的人再造心中的《红楼梦》一样,道学家造出了红楼男女的淫,哲学家看到了社会的乱,文学家得到了文字的美……,而这很多的再造,是曹雪芹始料不及的,但却又归结在曹大师的指挥棒下。

   而本小结想说明,读书的过程,会同文字共鸣,也会与文字再加工,然而,在我们码字搬砖的时候,作为搬运工的人是应该有基本的预期,应该想象到普通受众找得到的一些根本共同点。



   总之,我所知道的读书,是先生的教导,看书后面的他,看书里面的他,看书外面的他。

单佳 发表于 2019-5-13 23:00:22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这就是说,没有书本外面不可或缺的他(她)——受众,它还不能成其为完整意义上的“出版物”,是无数的你、我、他,才使它成为了真正的书。{:handshake:}

单佳 发表于 2019-5-13 23:01:44

换而言之,若我们这样的“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受众无法找到一些根本共同点,我们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handshake:}

单佳 发表于 2019-5-13 23:04:56

《梅兰芳全传》是吕先生设计作品的得意之作,在动手之前,先生就不断反复地读书、读人,把文本和作者结合起来深入进去领会,这样有了作者的意思,有了文本的意思,有了自己的意思,最后成就了该书为籍封面设计最具经典之作。{:handshake:}

单佳 发表于 2019-5-13 23:05:18

言之有理,很有收获。

远方钟声 发表于 2019-5-14 07:53:19

    共鸣的过程,就是再塑造的过程。{:handshake:}

远方钟声 发表于 2019-5-14 07:54:12

读书的过程,会同文字共鸣,也会与文字再加工,然而,在我们码字搬砖的时候,作为搬运工的人是应该有基本的预期,应该想象到普通受众找得到的一些根本共同点。{:handshake:}

远方钟声 发表于 2019-5-14 07:54:51

总之,我所知道的读书,是先生的教导,看书后面的他,看书里面的他,看书外面的他。{:handshake:}

远方钟声 发表于 2019-5-14 07:55:26

欣赏老师佳作。

邓仲祥 发表于 2019-5-14 08:12:48

文字充沛,内容精彩;欣赏佳作,遥祝问好!

人人喜喜 发表于 2019-5-14 08:31:57

拜读欣赏好友佳作,学习点赞!{:handshake:}{: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5-14 08:57:59

就懂哈姆雷特就行了,何必知道莎士比亚?这话原也不差,但就差那么一点味。什么味?我一直推崇易中天教授的那句名言:“要想书有意思,首先得人有意思。也不光是写书的人要有意思,读书的人更要有意思。”你有意思了,他有意思了,这读起来就有意思了,这味,就是那么点“意思”。{: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5-14 08:58:19

共鸣的过程,就是再塑造的过程。在天马行空的再创作过程里,就像不同阶层的人再造心中的《红楼梦》一样,道学家造出了红楼男女的淫,哲学家看到了社会的乱,文学家得到了文字的美……,而这很多的再造,是曹雪芹始料不及的,但却又归结在曹大师的指挥棒下。{: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5-14 08:59:24

欣赏老五兄佳作,好久不见发帖,甚是期待{:handshake:}

竹林康 发表于 2019-5-14 09:13:21

上午好!欣赏佳作!祝工作愉快!

王勤1 发表于 2019-5-14 10:08:39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这就是说,没有书本外面不可或缺的他(她)——受众,它还不能成其为完整意义上的“出版物”,是无数的你、我、他,才使它成为了真正的书。
{:handshake:}

王勤1 发表于 2019-5-14 10:11:45

“尽管读者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其对读物的需求和评价,在一些根本点上是共同的”,也就是说,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不但读不到“意思”,还找不到“根本共同点”,或许,这样的读书,就是装点门面而已。

   换而言之,若我们这样的“文人”写出来的东西,受众无法找到一些根本共同点,我们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handshake:}

王勤1 发表于 2019-5-14 10:18:06

共鸣的过程,就是再塑造的过程。在天马行空的再创作过程里,就像不同阶层的人再造心中的《红楼梦》一样,道学家造出了红楼男女的淫,哲学家看到了社会的乱,文学家得到了文字的美……,而这很多的再造,是曹雪芹始料不及的,但却又归结在曹大师的指挥棒下。
拜读佳作,欣赏老师文笔,敬佩老师文才,给老师力作点赞,祝笔耕快乐.

香儿 发表于 2019-5-14 10:23:38

读书的过程,会同文字共鸣,也会与文字再加工,然而,在我们码字搬砖的时候,作为搬运工的人是应该有基本的预期,应该想象到普通受众找得到的一些根本共同点。
欣赏{:handshake:}

牛老伍 发表于 2019-5-14 15:47:09

单佳 发表于 2019-5-13 23:05
言之有理,很有收获。

谢谢超版认可和支持,问好!{:handshak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 也 说 读 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