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坞 发表于 2019-1-7 22:27:39

老妈 的腌菜坛子

本帖最后由 风飞扬 于 2019-1-8 12:22 编辑



老妈的酸菜坛子
邓文峰
      每逢尾数三、六、九日,是农场的集市。农贸市场暂时没有迁入新的规划区。原本街道不是很宽敞,秋收后的人们又喜欢赶集。显得狭长的街道有些拥堵。但是繁荣的景象一点不比城里的大集市逊色。
      这些年,一年四季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了。每到深秋季节,老辈们还是习惯储备些便于储存的蔬菜过冬用。
      今天,正好集市,我大早到市场上买了一捆大白菜。又选了一些准备酱制的菜品及佐料。用新买的二手电动摩托驮了回来。准备腌些酸菜,再做些小酱菜系。
      按照母亲的吩咐,我从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搬出腌菜坛子,用清水洗掉了表层的浮尘。担心抱着滑手,放在地上让风凉干后,双手稳稳地扣住罐口的手环,轻手轻脚地将罐孑放到厨房的储存间里。
      这口小罐,可是有些年头了。听母亲讲,那是坏人(可能是土匪)烧南关(旧时灵武南门关口)时,老太太(我奶奶的老婆婆)在慌乱中,捥在胳膊上从老屋里带出来的。在老太太和奶奶持家的时候,一直用来盛装家里的食用油。当时盛上一罐孑油,够一家人吃上大半年呢。
      历经老太太冒着生命危险的守护,奶奶用心的照料,完整地传承到了母亲的手里。早些年,母亲也是用它来盛油的。我记事以来,罐子大多数时间放在厨房最僻静的地方。每次取油时,母亲都小心地用小提斗把油提到杯子里再封上口的。从来不在罐子周边放置容易磕碰的家什。等到杯子里的油用完后,再开口提油,接着把罐口封上。就这样细心的像照顾小孩一样呵护了大半辈子。后来市场上有了桶装油品,母亲才用它来酱制小菜。
      母亲的制菜手艺,那可是附近有名的。左邻右舍常常到家里向母亲学习经验,母亲也非常热心的,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制菜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一直以来,母亲制过的菜,不论酸制,咸制,还是酱制的。从来都没有制怪味的。至到现在,罐子哪怕是空着的时候,散发出的香味,还时常鼻翼萦绕。
      这是一口厚重的熟褐色小罐。口经有以前的蓝沿碗口粗,沿口有大约三厘米大的对称的手环两个。母亲在手环上又用自己辮的比较结实一点的绳子挽了绳环扣。以备搬动时更稳妥。从罐子的平底到罐口的尺寸大约有尺二高。琉球型的腹肚外层,微微的有一圈圈凸起,就好象用手指宽的带子围着罐子均匀地绕了好多道道。用手摸着有明显的凹凸感。这么多年了,表面的颜色还是褐中透亮,内壁光滑细腻。
      我不懂陶瓷,也不知是出在哪个年代,产自什么地方。只知道小罐是老太太冒着生命危险从战火中带出来而且保留下来的,经过奶奶那一代,一直到母亲这一代,滋养了我们一家几代人的传家宝贝。
      前后搬了几次家,许多用不上的家什大部分扔的扔,弃的弃。唯独这口小罐,虽然经过将近二百年的岁月磨历,罐口也留下了一点小小的伤痕,母亲搬到哪儿,还是把它带到哪儿。也许母亲是想留些记忆,继而给后人一些传承。
      我们兄弟姊妹小的时候,一大家子人。每年冬季的主菜,都是母亲用两口大缸腌制。一口制酸,一口制咸。这口小罐平时酱些小菜。虽然量不大,可是,每当吃饭时,如果不夹上几下母亲制的酱菜,大家就好象现在的满桌宴席菜里没放盐似的。总觉着没味口。
      这几年,大缸已经没人用了。小罐腌制出来的菜,有老太太的故事,有奶奶的味道,更有母亲的艰辛。至到今天,母亲制过的菜,全家人都赞不绝口。孙辈们时不时老惦记着吃呢。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已耄耋之年,我也希望,后辈们每当想吃菜的时候,别忘了盛菜的坛子和坛子的故事。


在水之湄 发表于 2019-1-10 20:46:43

这几年,大缸已经没人用了。小罐腌制出来的菜,有老太太的故事,有奶奶的味道,更有母亲的艰辛。至到今天,母亲制过的菜,全家人都赞不绝口。孙辈们时不时老惦记着吃呢。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已耄耋之年,我也希望,后辈们每当想吃菜的时候,别忘了盛菜的坛子和坛子的故事。


欣赏老师朴实而散发着生活清香的篇章,遥祝冬祺笔丰!{:handshake:}

香儿 发表于 2019-1-8 10:19:49

这几年,大缸已经没人用了。小罐腌制出来的菜,有老太太的故事,有奶奶的味道,更有母亲的艰辛。至到今天,母亲制过的菜,全家人都赞不绝口。孙辈们时不时老惦记着吃呢。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已耄耋之年,我也希望,后辈们每当想吃菜的时候,别忘了盛菜的坛子和坛子的故事。
{:handshake:}

香儿 发表于 2019-1-8 10:19:38

前后搬了几次家,许多用不上的家什大部分扔的扔,弃的弃。唯独这口小罐,虽然经过将近二百年的岁月磨历,罐口也留下了一点小小的伤痕,母亲搬到哪儿,还是把它带到哪儿。也许母亲是想留些记忆,继而给后人一些传承。{:handshake:}

香儿 发表于 2019-1-8 10:19:59

行文流畅,朴实真诚。欣赏佳作。

香儿 发表于 2019-1-8 10:20:04

帖子移到【散文随笔】版

三棵松 发表于 2019-1-8 11:26:06

每逢尾数三、六、九日,是农场的集市。农贸市场暂时没有迁入新的规划区。原本街道不是很宽敞,秋收后的人们又喜欢赶集。显得狭长的街道有些拥堵。但是繁荣的景象一点不比城里的大集市逊色。
    这些年,一年四季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了。每到深秋季节,老辈们还是习惯储备些便于储存的蔬菜过冬用。好开头{:handshake:}

三棵松 发表于 2019-1-8 11:26:34

按照母亲的吩咐,我从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搬出腌菜坛子,用清水洗掉了表层的浮尘。担心抱着滑手,放在地上让风凉干后,双手稳稳地扣住罐口的手环,轻手轻脚地将罐孑放到厨房的储存间里。{:handshake:}

三棵松 发表于 2019-1-8 11:26:59

这口小罐,可是有些年头了。听母亲讲,那是坏人(可能是土匪)烧南关(旧时灵武南门关口)时,老太太(我奶奶的老婆婆)在慌乱中,捥在胳膊上从老屋里带出来的。在老太太和奶奶持家的时候,一直用来盛装家里的食用油。当时盛上一罐孑油,够一家人吃上大半年呢。
历经老太太冒着生命危险的守护,奶奶用心的照料,完整地传承到了母亲的手里。早些年,母亲也是用它来盛油的。我记事以来,罐子大多数时间放在厨房最僻静的地方。每次取油时,母亲都小心地用小提斗把油提到杯子里再封上口的。从来不在罐子周边放置容易磕碰的家什。等到杯子里的油用完后,再开口提油,接着把罐口封上。就这样细心的像照顾小孩一样呵护了大半辈子。后来市场上有了桶装油品,母亲才用它来酱制小菜。{:handshake:}

三棵松 发表于 2019-1-8 11:27:25

母亲的制菜手艺,那可是附近有名的。左邻右舍常常到家里向母亲学习经验,母亲也非常热心的,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制菜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一直以来,母亲制过的菜,不论酸制,咸制,还是酱制的。从来都没有制怪味的。至到现在,罐子哪怕是空着的时候,散发出的香味,还时常鼻翼萦绕。
这是一口厚重的熟褐色小罐。口经有以前的蓝沿碗口粗,沿口有大约三厘米大的对称的手环两个。母亲在手环上又用自己辮的比较结实一点的绳子挽了绳环扣。以备搬动时更稳妥。从罐子的平底到罐口的尺寸大约有尺二高。琉球型的腹肚外层,微微的有一圈圈凸起,就好象用手指宽的带子围着罐子均匀地绕了好多道道。用手摸着有明显的凹凸感。这么多年了,表面的颜色还是褐中透亮,内壁光滑细腻。{:handshake:}

三棵松 发表于 2019-1-8 11:27:27

母亲的制菜手艺,那可是附近有名的。左邻右舍常常到家里向母亲学习经验,母亲也非常热心的,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制菜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一直以来,母亲制过的菜,不论酸制,咸制,还是酱制的。从来都没有制怪味的。至到现在,罐子哪怕是空着的时候,散发出的香味,还时常鼻翼萦绕。
这是一口厚重的熟褐色小罐。口经有以前的蓝沿碗口粗,沿口有大约三厘米大的对称的手环两个。母亲在手环上又用自己辮的比较结实一点的绳子挽了绳环扣。以备搬动时更稳妥。从罐子的平底到罐口的尺寸大约有尺二高。琉球型的腹肚外层,微微的有一圈圈凸起,就好象用手指宽的带子围着罐子均匀地绕了好多道道。用手摸着有明显的凹凸感。这么多年了,表面的颜色还是褐中透亮,内壁光滑细腻。{:handshake:}

三棵松 发表于 2019-1-8 11:27:58

这几年,大缸已经没人用了。小罐腌制出来的菜,有老太太的故事,有奶奶的味道,更有母亲的艰辛。至到今天,母亲制过的菜,全家人都赞不绝口。孙辈们时不时老惦记着吃呢。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已耄耋之年,我也希望,后辈们每当想吃菜的时候,别忘了盛菜的坛子和坛子的故事。{:handshake:}

三棵松 发表于 2019-1-8 11:29:38

文笔朴实,流畅,写得好。支持精华。点赞,学习,{:handshake:}

风飞扬 发表于 2019-1-8 12:21:08

每逢尾数三、六、九日,是农场的集市。农贸市场暂时没有迁入新的规划区。原本街道不是很宽敞,秋收后的人们又喜欢赶集。显得狭长的街道有些拥堵。但是繁荣的景象一点不比城里的大集市逊色。{:handshake:}

风飞扬 发表于 2019-1-8 12:23:19

按照母亲的吩咐,我从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搬出腌菜坛子,用清水洗掉了表层的浮尘。担心抱着滑手,放在地上让风凉干后,双手稳稳地扣住罐口的手环,轻手轻脚地将罐孑放到厨房的储存间里。{:handshake:}

风飞扬 发表于 2019-1-8 12:23:58

历经老太太冒着生命危险的守护,奶奶用心的照料,完整地传承到了母亲的手里。早些年,母亲也是用它来盛油的。我记事以来,罐子大多数时间放在厨房最僻静的地方。每次取油时,母亲都小心地用小提斗把油提到杯子里再封上口的。从来不在罐子周边放置容易磕碰的家什。等到杯子里的油用完后,再开口提油,接着把罐口封上。就这样细心的像照顾小孩一样呵护了大半辈子。后来市场上有了桶装油品,母亲才用它来酱制小菜。{:handshake:}

人人喜喜 发表于 2019-1-8 12:24:22

欣赏佳作。问好!{:handshake:}

风飞扬 发表于 2019-1-8 12:24:25

母亲的制菜手艺,那可是附近有名的。左邻右舍常常到家里向母亲学习经验,母亲也非常热心的,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制菜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一直以来,母亲制过的菜,不论酸制,咸制,还是酱制的。从来都没有制怪味的。至到现在,罐子哪怕是空着的时候,散发出的香味,还时常鼻翼萦绕。{:handshake:}

风飞扬 发表于 2019-1-8 12:25:03

这是一口厚重的熟褐色小罐。口经有以前的蓝沿碗口粗,沿口有大约三厘米大的对称的手环两个。母亲在手环上又用自己辮的比较结实一点的绳子挽了绳环扣。以备搬动时更稳妥。从罐子的平底到罐口的尺寸大约有尺二高。琉球型的腹肚外层,微微的有一圈圈凸起,就好象用手指宽的带子围着罐子均匀地绕了好多道道。用手摸着有明显的凹凸感。这么多年了,表面的颜色还是褐中透亮,内壁光滑细腻。{:handshake:}

风飞扬 发表于 2019-1-8 12:26:02

我不懂陶瓷,也不知是出在哪个年代,产自什么地方。只知道小罐是老太太冒着生命危险从战火中带出来而且保留下来的,经过奶奶那一代,一直到母亲这一代,滋养了我们一家几代人的传家宝贝。{:handshake:}

风飞扬 发表于 2019-1-8 12:26:39

前后搬了几次家,许多用不上的家什大部分扔的扔,弃的弃。唯独这口小罐,虽然经过将近二百年的岁月磨历,罐口也留下了一点小小的伤痕,母亲搬到哪儿,还是把它带到哪儿。也许母亲是想留些记忆,继而给后人一些传承。{:handshake:}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老妈 的腌菜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