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天 发表于 2018-8-17 01:16:45

“竹林七贤”并不贤

“竹林七贤”并不贤

      正始,是曹芳的年号。从这开始,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政治斗争。这种背景下的士人当中,著名的是竹林七贤,其中最有声望的是阮籍和嵇康。
      早年政治斗争较为缓和时,他们常聚会清谈、饮酒赋诗,就是吹牛逼。那时看不出每个人的操守品行,后来真正的重大考验来临时就出现分别了,他们的圈子出现了分化。

禅让与篡逆
      所谓禅让,指主动让位给有贤德的人。所谓篡逆,指以武力夺取帝位。
      以伯夷和叔齐的圣清标准看,曹丕得汉之天下是篡逆。曹丕的篡逆,算是相当和平的。曹丕始终允许汉献帝保持天子礼法,封他为山阳公,没有杀他。相比而言,晋之取魏而得天下,手段不和平。

魏晋时代的政治环境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曹操子孙中不乏贤能之士,曹睿有私心,临死时立了养子曹芳。
      曹芳继位时八岁,曹睿确定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幼皇曹芳。司马懿的权位来源于打仗,曹爽是曹操的养子曹真的儿子。曹爽见曹芳年幼就萌发野心,司马懿见此状就称病居家,待时机成熟就灭了曹爽,自己专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大儿子司马师上台,废掉了曹芳,另立曹家宗室曹髦。
      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当权,曹髦就亲自带兵想灭了司马一家。司马昭皇宫耳目立即报告消息,司马昭就派军队抵抗曹髦。毕竟是天子,所以司马昭的军队中有人心存顾虑,不敢打。这时他们当中有个叫成济的人,问司马昭的亲信怎么办,回答说:平时养你们就是为了在这种情况下用的。成济就一刀砍死了曹髦。司马昭听到消息假装痛哭,随后杀死了成济。于是司马昭就立曹奂,自称晋公,加九锡。
      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当权,把曹奂废了,自己做起了皇帝,这就是晋武帝。
      以上,是魏晋时代在政治上假禅让之名行篡逆之实的历史,利用道德美名掩饰不道德的丑行。

礼法的崩溃
      自汉以来,社会很重视孝道。
      到了魏晋,道德礼法的美名被权势之人假借利用了。因为有权位,可以不遵守礼法,不尽本分,而臣子就只剩下尽忠的义务。君主可以不讲道德,臣子要遵守一切,父亲什么都是对的,儿子什么又都要遵守,丈夫什么都可以不遵守,妻子什么都要遵守。
      这种情况下的片面礼法,是礼法的缺陷,已不是儒家的本意了。
      儒家的本意:不管君主臣子,每个人都有所应持守的道德分寸。

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心理出现两极倾斜:一是上位标榜道德,实为假借道德;二是反对这种虚伪的道德。

竹林七贤的分化
      社会心理的两极分化,在竹林七贤的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两歧分化。
      嵇康
      反对司马氏最强烈者,是嵇康。嵇康是曹魏的姻亲,所以对曹魏最忠心,可曹魏政权也是篡逆而来。
      司马氏专权不明显的时候,嵇康做过中散侍郎,等到司马氏日益专权时,他就辞官去打铁,最后被司马氏杀死。
      山涛、王戎
      山涛和王戎依附司马氏,做了很高的官。
      向秀
      向秀本来与嵇康一起打铁,嵇康死后,他就来到洛阳向司马昭表示愿意出来做官。向秀的态度就此转变。
      其实向秀不是真的喜欢俸禄,他只是因嵇康被杀而产生内心恐惧,即使转变后他的内心也不得安宁,其作《思旧赋》对此有反映。这篇赋的妙处是欲言又止,因为很多话他不能说,只能以这种微妙的方法表现怀思。
      刘伶
      刘伶也不满时世,他的办法是天天醉酒以麻醉自己。
      阮咸
      阮咸也鄙薄功名利禄,嘲讽虚伪浮夸之人。他是个不讲究礼法的人,官场上一直不得意。
      阮籍
      竹林七贤中,阮籍的内心最复杂、最矛盾:既反对司马氏篡权,又害怕遭到生命威胁,所以他采取委曲求全的态度。表现在行为上,既狂放不守礼法,又很谨慎,不肯随意褒贬他人善恶。

天香百合 发表于 2018-8-20 20:14:14

作者是你本人吗?最好注作者名。

香儿 发表于 2018-8-21 01:18:00

欣赏, 如转载,请注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林七贤”并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