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仲祥 发表于 2017-7-20 19:10:47

网络点评余秀华的诗歌

  1
  《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世界》
  当我注意到我身体的时候,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
  许多部位交换着疼:胃,胳膊,腿,手指
  我怀疑我在这个世上作恶多端
  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轻视了清晨
  还好,一些疼痛是可以省略的:被遗忘,被孤独,被长久的荒凉收留
  这些,我羞于启齿:我真的对他们爱得不够
  当我第一次认识余秀华便是从这首诗开始的。平凡的语句,刨析出一个普通人对人生深入骨髓的感悟!诗歌中多以比喻的手法真切映射出生活的坚辛,活着所必经的种种磨难。
  诗歌中体现太多的对命运的领悟。相比她的内心世界是极为矛盾的。她渴望美好的生活同时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因为她脑瘫,经历了常人无法体会的种种磨难,痛苦。正如她诗歌中所描述的“摇摇晃晃”,是的,一个人连走路都需比常人更卖力,更付出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打倒她的意志。对于自己,她是自卑的,对于人生,她是乐观的,对于生命,她是在“摇摇晃晃”中学会顽强的。
  诗歌不带任何萱然,尽管语句有时很悲调,那何尝不是对生命一次发自内心的呐喊!反思!醒悟!
  太多读者之所以无法认同或者接受她的诗歌,那是因为她们不是余秀华,始终无法体会一个“残疾人”经历的人生和种种挫折。是的,她的诗歌语句粗矿,甚至有人认为是低俗的,没有华丽词汇,但诗歌中的粗矿,“低俗”何尝不是她内心世界和生活领悟对世人的警示和忠告呢!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越加优越,灯红酒绿,繁华一世,当我们享受这种美好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愉悦时,是否?我们也应在心中有种反思和领悟呢?生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人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需要有余秀华式的人生姿态!
  2
  被《诗刊》编辑刘年发现后,余秀华的诗便广为传播。一年来,我们在媒体的哈哈镜里反复看到她不太真切的身影,最终,一个受伤害的农民女诗人被定格为年度诗人。
  她在不同的环境中说话,可疑的双引号里,可以看出她有些想法在变,有些想法没变。
  与她最近一次沟通里,她反驳某种说法:“我不是草根好吧?我就没有根。”与她的诗句一样,她的话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没有根”这个说法有可能成为阅读她的一把新钥匙。
  在我们与余秀华相遇的这一年,她发生多少变化其实不重要,她的诗集已经在那里了。我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才是真正耐人寻味的。
  在余秀华之前,我们的存在是被遗忘的。没有或很少有力度的诗句能照亮我们的存在。当然有《诗刊》等诗歌杂志在发行,有水准的诗人数量也不少,“只是他们还不被大众所认识。”刘年说得很准确。
  没必要分析诗歌杂志衰落的原因,但从移动互联创造的新阅读环境中去看,诗歌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很远。有人读泰戈尔、北岛……但最容易照亮普通读者“存在”的,是与他们的“存在”最近的诗歌。
  她的最早一批诗歌中《我养的狗,叫小巫》里所构拟的夫妻生活场面是骇人的,而这引发了人们对她处境的忧虑: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被裹挟进女权主义思潮,并被带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中几乎没有障碍。
  稍微熟悉文学规律的人都知道,诗人写钓鱼,未必真去钓了鱼。韦勒克与沃伦编写的《文学理论》里对此有过讨论,但这本大多数国家的教科书在国内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这本教科书,在全球飞速发展的文学理论中,我们所掌握的“规律”是龟速前进的,我们流淌在血管里的、冲口而出的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教条在面对美剧和日漫的时候几乎是僵死的,动弹不得。
  很多记者与读者面对余秀华的诗歌的时候,提问与评论往往是赤裸或贫穷的:“祝福”、“农妇……写诗……美”“心疼”。
  余秀华起初在面对记者时是惶恐的,生怕说错话。她和丈夫的生活状况在《云上写诗,泥里生活》等稿件里得到很真实的描绘。无论如何,与诗是不太一致。我们要花费很多时间才慢慢发现,余秀华诗歌的魅力与她生活之间的关系被高估了。她诗歌的最大魅力,其实是经常性地击中我们。我们以为我们在围观一个有残疾的农妇,然后,我们在阅读中被诊治,得知自己不仅是缺爱、更缺表达的技术、缺感受的技巧与勇气……她替我们嘶吼、饮泣,也替我们贪恋、沉溺,她替我们弹奏心弦—— 在以前也许我们将这些托付给了不该托付的人:狡猾而怯懦但精于算计的时尚写手,轻易到手的地沟油读物。
  我们中一部分人读诗,另一部分人读不懂。但都不妨碍我们指点诗人生活。当余秀华在全国巡游,迫切的读者为她担心,说太出名影响创作。刘年说,成名改变了她的生活,是好事,“而且并没有影响她。今年以来她已经写了170多首诗,绝大部分有进步。”
  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莫扎特传》曾经震惊过我国观众:德艺如此不双馨的艺人居然存在,还被拍成了电影,导演究竟在倡导什么价值观?
  在这一瞬间的惊讶里,暴露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也许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艺术。当有一点点非艺术的东西挡在眼前,我们就发现不了艺术。很多人读过名著,看过名片,但在衡量艺术的时候,首先启动的,依然是老一套防范装置:艺术家是否有钱、出国、讲英语、头衔……
  一年过去,余秀华的两本诗集销售至二十万册。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数字?出版社编辑说:“这是海子去世以后,国内最畅销的诗集之一。”
  如何理解这件事情?需要帮助的农村残疾女诗人得到了我们的“捐助”?真正的问题或许是:发生了什么与诗歌相关的事情让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变短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推开编辑、纸媒与批评家,将读者与诗歌直接连接。这个场景好不好?
  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中说过,读诗的艺术的初阶,是掌握具体诗篇中从简单到极复杂的用典。这个过程极为复杂,需要评论者的勇气和细心。
  在余秀华成名之前,《延安技术学院学报》发表了刘云峰的论文,大胆预言她是逐步走向全国的诗人。论文重点讨论她的诗歌与《诗经》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余秀华的确爱从《诗经》来引发诗思。
  一年时间,普通读者惊讶地得知“脑瘫”患者可以写诗,随后读到余秀华的苦痛生活的“故事”,听到神奇的诗歌界产生出完全不同的评价,继而“消费”她成名之后的种种“新闻”……拜移动互联所赐,这一切都快速过去了,我们来到了一本诗集面前。思考拥有多方面能力的余秀华如何写自己的生活,在写的过程中与传统诗歌对话。
  读完诗集后仍不满足的人会去追看她的博客。一年来,她的博客关注度没有降低。最新的诗《我的身体里有暮色升起》有六千多阅读。而我也很容易在另一首里找到我喜欢的句子:“这个时候,上海的夜色是倾斜的/没有一场雨扶正灯光……”奇怪吧?上海的夜色被湖北农妇(还是农妇吗?)写得更美,也许在天真的心灵里,这段文字的作者应该是棉棉、卫慧,或者安妮宝贝?
  这不奇怪,写诗、读诗的人如果不确定有迷人幻境在前,他怎么可能去读或者写?
  3
  余秀华怎么样?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余秀华,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欣赏口味多样,评价也就高低不等。我的浅见是余秀华写的分行文字,是诗歌,有意蕴,有主题,有情感。由于她是一个残缺的人,思想有些偏狭,表现在诗句里,自然不敢苟同,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粗俗狂放。希望她用平和的心态、正常的眼光,去感受去体验,不要惊世骇俗,不要矫揉造作,绝对能创作出流传于世的好诗歌。
  4
  对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余秀华的诗歌。对于“那么多人”看不上她的诗歌,我不知道“那么多人”是多少人?是大部分还是所谓的活跃在评论区的大部分?自从2001年我参加过北京朝阳的诗刊的‘春天,我送你一首诗!’活动后,再也没有看过诗刊这个杂志,因为自从朦胧诗歌后,诗歌界已没有了往日的激情。等我再次关注诗刊时,就是因为诗刊的编辑刘年推出了余秀华的诗。于是我开始读余秀华的博客,从最开始的一直读下去,然后也开始关注各种对她的评论。发现凡是抨击她的,都是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惹的祸,因为直观的字面意思,这代表粗俗,与诗歌的阳春白雪不搭调、还有就是出名后的离婚事件,于是一个个站在道德至高点开始讨伐,羡慕嫉妒恨全有,从出身到身体的残疾……。可是这些讨伐者究竟有几个好好读过她的所以诗歌呢?就她个人而言,她是个农妇、身体有残疾的农妇(这也是一大部分人攻击她的原因,她都这样子了哪能会写诗哦!),蜷缩在一个小村庄,如果不写诗,或许人生就是慢慢的等着枯萎,一如众生。可偏偏她骨子里的才情不肯守着寂寞,要呐喊、要爆发!而刘年精准的发现了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的美,开始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是个怎样的女人,这么精准的写出当代的我们这些常年奔波在外的人的感受,与爱人分居两地、只有在中秋、在新年才能回家的人,对爱人的甜言蜜语总不如这句‘穿越大半个去睡你’来的温柔!在读“我爱你”“小巫”时,体会到了诗人的自卑、自尊与冷漠,诗歌里表达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鲜血淋漓,而我们普通的人不都是这样的么?再了解她的家庭、婚姻,我突然发现一个人与她如此的相像,那就是清代的贺双卿,守在贫穷的乡村、苦命而有才情、对诗歌的热爱、有个不完美的婚姻……,所以余秀华的诗歌大体虽是表达的个人感受,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但余秀华比贺双卿幸运,因为刘年因为诗刊,她咸鱼翻身命运突然改变了!但中国当今还是有部分人就是见不到人好,各种谩骂诋毁,却在抨击她之前不肯好好的读一下她的作品!所以我还是认为要评价一个诗人,请先阅读她的作品。对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余是个优秀的诗人!
  5
  对于余秀华,她写的诗歌是佳作还是一般,己有很多评论,褒贬不一。但,这很好理解,因为诗歌没有量化标准,全在于阅读者文学素养的不同从而得出的不同感受和认知。
  谈论余秀华,自然离不开她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
  逆产、缺氧、脑瘫,生活在湖北一个偏僻、贫穷、封闭的农村,身体上的残疾和生存环境的恶劣都天衣无缝的对接了,对余秀华来说,是残酷的。所幸的是,上学了,并读到高中。
  按一般人选择,交友谈恋爱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亦或是先外出打拼。但对于余秀华而言,身体上的原因,她没得选择,只有被选择,爱,是奢侈品,只要有一个男人娶她,供一日三餐,己是父母了却的最大心愿。
  被选择的人生当然不爽,但所幸的是还有笔和纸,用诗歌来抒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也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偶然的发现,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余秀华火了。
  也出现了各种声音。
  但我们应该正本清源,不要纠缠在她的作品到底怎么样这个问题上。
  余秀华的出现,至少又拉近了诗歌与大众的距离。
  多少年了,诗歌离我们那么远,就象天边的彩虹,那么地遥不可及。而余秀华,又让我们嗅到了诗的气息。
  经济的发展,我们都在为豪宅豪车拼尽全力,物质丰富了也提高了,但我们都不满意,过得压力大而又苦逼,社会也充满戾气,但谁也不愿静下来想想,我们到底缺少什么?
  缺少的,是心中的那份“诗意”!
  6
  自从现代诗“梨花体,乌青体”出现后,让人感觉到鸡鸣鸭叫,乱七八糟,什么人都跳出来秀一番。本人觉得诗歌是一种特殊语言,属于语言中的艺术品,有韵律的诗歌欣赏起来有美感,心情舒畅。
  也读过一些余的作品,写的大都是自己周边的人、事、景、物。体现了作者倔强个性和对自己苦难的哀叹。《我爱你》最后一句“告诉你稗子哪提心吊胆的春天”道出了一个身残者对生活的无奈和担忧,颇能引起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共呜。《走遍大半个中国来睡你》虽然粗俗夸张,也道出了她内心世界对爱情的需求,总之写作视野不宽,缺乏思维方式思想的深度,可能我未身历其遭遇吧,对她的作品有点欣赏不来。
  一个人对事物的评价取决于自己所处环境、学识、世界观等,不能一味说好坏,更不可以看客的心态去消费这样一位特殊诗者,喜欢的认真拜读,不喜欢的人可一笑而过。
  7
  余秀华的诗即使不被冠以"脑瘫"、农妇之类的称谓,诗也写的确实不错。不是这些标签降低了人们的要求而觉得她的诗好,而是觉得她诗写的好的人大多从内心根本不愿意让这个女人跟自己平起平坐。就男人而言,希望一个女人有花容月貌,她没有,对于女人来说,希望进入视野的有一定可比性,她也没有,因为她有思想,大多数女人只有脸蛋和胸。
  我读余秀华的诗巜我爱你》,最后一句,不是震到了我,而是戳疼了我。最早引起大家注意的那首"去睡你",其实也非常好。她的诗一扫中国现代诗坛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甚至装B的那一套,她有时间去体会去静思,她没条件去装,她有先天的悲酸去品味,她没有多余的优雅去展示,文字只是她可以调遣的兵将,诗只是她写字不方便而不得已采用的形式,她的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是她残缺肢体和正常大脑无数次碰撞,掉下的碎片。
  我们不能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待余秀华,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也不会在意人们的好恶,她在摇摇晃晃的人生中,早已不再关注别人的目光,她的视角只要仍植根于生命、自然、情感、甚至欲望,她就依然有创作的生命。外界的浮华可以拓宽的她的眼界,而不会侵蚀她的内心,因为她也知道,炒作她的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她的诗,她更知道,也正因为她的诗的价值,她才有价值。
  我也可以断言,余秀华和她的诗,在这个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人替代,因为经济大潮冲淡一切的时候,她竟然成为了一叶小舟,漂来漂去,没有沉,而其他诗人连根稻草也没抓住。
  8
  余秀华作为基民,一个弱的人,能写诗,能震动诗坛,这是一种思考,诗跟什么有关?诗是写什么?好诗的标准是什么?弄清楚了问题再谈余秀华,余秀华不能称为杰出诗人,但有人爱看她写的东西,不等于她的诗就完美,或者强。而是这整体事件里面形成的反差,吸引大部分人的惊叹,一位脑残者竟会写这样大胆的诗。因此不能说明她就是诗人或者是经典之作。我以为,语出惊人而已。
  9
  我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是余秀华写的诗句,比较露,还有蛮色,但大胆,让人感觉诗人的心在燥动,狂热。应当说这是创新的语言,有人惊奇,有人不屑。余秀华作为草根诗人,尽管人生曲折,诗路坎坷,但其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学习的。就其创作的诗歌而言,水平还是不敢恭维的,顶多也就算个二流角色。她能出名,这和她的出身密切相关关。如果她不是一个村姑,也不是个脑瘫的女人,我相信,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把她推出来的。正如草根歌手大衣哥、阿宝、二妮等一样,都是因为其身份特殊而炒作成名的。所以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在当下的中国,总有那么一拨的人物,在不经意间就蹿红了,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的能耐。
  10
  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来看,余秀华的遭遇令人同情,她的坚韧今人敬佩,她的诗却令人无法恭维。作为诗刊的编辑,刘年应该滚蛋!难怪的诗刊的读者越来越少,他推介给诗歌爱好者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啊!这是中国当代诗坛的悲哀!!以此哗众取宠在这一阵嘈杂的喧嚣之后不久将使诗刊失去更多的读者。
  每一个活着的人,不管残缺还是完整,都有追求幸福与快乐的权力!作者所写的东西都是她自己内心深处的,平时不会表露出来的,最真实,最深切的她的呼唤!我们一个正常的人,应该为她这样的自强不息,生活不易的人们点赞!点赞
  作为一个有残疾的农妇本身写诗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们禁固自己,虚伪自己,包装自己,但余秀华正在用她自已的一切剥开我们的外衣,然后剥开血淋淋的皮,放飞我们心中自由春天已奄奄一息的鸟。我们应尊重她,小心呵护她,她是我们当今人类生存的岩壁上的一枝雪莲,荒漠上的一片湖最后的净土……多些宽容,多些尊重,为诗歌,为自由,为你我健康的活着,为我们的孩子快乐的成长……
  11
  余秀华的诗是有相当力度的,也有一定深度,同时,她的诗也普众,并非那种晦涩难懂之作,有些人只不过是嫉妒她罢了,我很洞悉人性的心理。同道上有些诗人名声很大,但作品并不受人称道,却借助自身的资本(比如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以及相关媒体彼此吹捧,处处获奖,其实也就是一种炒作而已。
  12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余秀华一个残疾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草根诗人,用诗歌来抒发感情,用诗歌来美化生活,用诗歌来表达爱恨情仇。文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且寓意深刻,我不仅欣赏诗人的文字,懂得诗人的情怀,更敬重诗人的品格和精神。我想对诗人说一句: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不管脚下是彩霞还是泥泞,也不管面前是鲜花和掌声,还是风雨和雷霆。都要坚定的走下去。加油——余秀华。
  13
  读了余秀华的诗,我觉得不知什么叫诗了。她的眼光比较狭隘,虽然身残志坚,毕竟小视野,有些东西仅仅从本本上了解。有些诗感到很肉麻,给人的感觉是粗鲁和野蛮,无边的想像有人竟然虚夸成奔放,一首好的抒情诗能让人走进意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人心中充满阳光春暖花开。粗制滥造,闭门造车七拼八凑的诗没有生命力,终成无源之水。余秀华的诗让人懵懂无趣,不伦不类。
  14
  我不懂诗,但我喜欢余秀华的文字功底。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睡你和被睡你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误以为我们的生命被重新打开、、、还有她的《我仅仅存在于此》中的:好久没有人来叩我的门啦,小径残红堆集。我悄无声息地落在这个世界上,又将悄无声息地隐匿于万物之间、、、
  如今她的诗已不在让她悄无声息地隐匿于万物之间了,希望她又写出她人生光鲜亮丽的诗来。
  15
  是诗,而且还是好诗。当初,我也不屑一顾。介于行家里手们的金评我才又慢慢陆续地观注起来。余秀华的诗歌如同一株株仙人掌,青翠、刺人,从家乡土圪塔逢里坚韧地茁壮成长。只不过,她的诗就象芥末过重的一碟碟菜肴,辛辣、无华甚至粗犷,对于那些闻芥生疾的品家们实属庸物、异类。相信,仙人掌开出的花也同样是妆扮大地的一朵朵奇葩!
  16
  她的诗读久了读慢了会有很多哲理性的东西出来。一首首诗,说不上最爱哪个,能够让人越读越慢下来的诗歌,我觉得是写出水准的。她的诗里有很多简单的情感,抒发出来,又会让人陷入沉重的情绪中。这种感觉,应该是好的感觉吧。
  17
  余秀华能出名不过有人包装罢了,她的诗一无韵二无意境,只是自己对生活无奈的呐喊。她写诗原意不过是发泄对生话的不平。后来经过诗刊别有用心的是装,就成了所谓现在方名诗人。其口实网上很多作者写的诗,无论意境写作水平都比她写的诗强的多。不伩请看头条你创话题。上一边很多写手的诗韵味俱佳,亦没登诗刊这个大雅之堂堂。余秀华被诗刊与国人追捧,也可能她一运气好罢了。
  18
  一个心里面住着一个小公主的女人,我不知道好诗的定义是什么,我只知道一首诗应该是反映作者的所思所想,体现作者自己的情感,余秀华的诗是她的故事,一个向往浪漫向往爱情的女人的故事,她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起来也简单易懂,写得真的很直白。

子慕 发表于 2017-7-20 22:37:18

叙述评价基本客观全面 中肯而有见解 赞赏

在水之湄 发表于 2017-7-21 07:34:17

诗歌不带任何萱然,尽管语句有时很悲调,那何尝不是对生命一次发自内心的呐喊!反思!醒悟!{:handshake:}

在水之湄 发表于 2017-7-21 07:36:04

 是诗,而且还是好诗。当初,我也不屑一顾。介于行家里手们的金评我才又慢慢陆续地观注起来。余秀华的诗歌如同一株株仙人掌,青翠、刺人,从家乡土圪塔逢里坚韧地茁壮成长。只不过,她的诗就象芥末过重的一碟碟菜肴,辛辣、无华甚至粗犷,对于那些闻芥生疾的品家们实属庸物、异类。相信,仙人掌开出的花也同样是妆扮大地的一朵朵奇葩!{:handshake:}

在水之湄 发表于 2017-7-21 07:38:56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余秀华一个残疾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草根诗人,用诗歌来抒发感情,用诗歌来美化生活,用诗歌来表达爱恨情仇。文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且寓意深刻,我不仅欣赏诗人的文字,懂得诗人的情怀,更敬重诗人的品格和精神。我想对诗人说一句: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不管脚下是彩霞还是泥泞,也不管面前是鲜花和掌声,还是风雨和雷霆。都要坚定的走下去。加油——余秀华。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一个从不活在别人嘴里和眼里的人,才成就了今天与众不同的余秀华,遥祝夏祺!{:handshake:}

心月弯弯 发表于 2017-7-22 07:40:07

欣赏老师对诗歌的精彩剖析,学习问好。

蛟龙入海 发表于 2017-7-26 09:10:20

欣赏老师对诗歌的精彩剖析,问好!{:handshake:}

红色卫士 发表于 2017-7-26 09:19:15


欣赏佳作!遥祝问好!祝创作愉快!{:handshake:}

朱利竹 发表于 2019-4-16 15:18:14

 自从现代诗“梨花体,乌青体”出现后,让人感觉到鸡鸣鸭叫,乱七八糟,什么人都跳出来秀一番。本人觉得诗歌是一种特殊语言,属于语言中的艺术品,有韵律的诗歌欣赏起来有美感,心情舒畅。{: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11-14 22:05:36

 诗歌中体现太多的对命运的领悟。相比她的内心世界是极为矛盾的。她渴望美好的生活同时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因为她脑瘫,经历了常人无法体会的种种磨难,痛苦。正如她诗歌中所描述的“摇摇晃晃”,是的,一个人连走路都需比常人更卖力,更付出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打倒她的意志。对于自己,她是自卑的,对于人生,她是乐观的,对于生命,她是在“摇摇晃晃”中学会顽强的。{: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11-14 22:05:53

 读完诗集后仍不满足的人会去追看她的博客。一年来,她的博客关注度没有降低。最新的诗《我的身体里有暮色升起》有六千多阅读。而我也很容易在另一首里找到我喜欢的句子:“这个时候,上海的夜色是倾斜的/没有一场雨扶正灯光……”奇怪吧?上海的夜色被湖北农妇(还是农妇吗?)写得更美,也许在天真的心灵里,这段文字的作者应该是棉棉、卫慧,或者安妮宝贝?{: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11-14 22:06:10

我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是余秀华写的诗句,比较露,还有蛮色,但大胆,让人感觉诗人的心在燥动,狂热。应当说这是创新的语言,有人惊奇,有人不屑。余秀华作为草根诗人,尽管人生曲折,诗路坎坷,但其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学习的。就其创作的诗歌而言,水平还是不敢恭维的,顶多也就算个二流角色。她能出名,这和她的出身密切相关关。如果她不是一个村姑,也不是个脑瘫的女人,我相信,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把她推出来的。正如草根歌手大衣哥、阿宝、二妮等一样,都是因为其身份特殊而炒作成名的。所以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在当下的中国,总有那么一拨的人物,在不经意间就蹿红了,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的能耐。{: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11-14 22:06:32

 她的诗读久了读慢了会有很多哲理性的东西出来。一首首诗,说不上最爱哪个,能够让人越读越慢下来的诗歌,我觉得是写出水准的。她的诗里有很多简单的情感,抒发出来,又会让人陷入沉重的情绪中。这种感觉,应该是好的感觉吧。{:handshake:}

邯郸陈勇 发表于 2019-11-14 22:06:54

欣赏老师精彩佳作,问好!{: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点评余秀华的诗歌